陳橋驛,一面照鑒民族前行的鏡子

2019-10-19     暢想文化

文\\鍾百超

陳橋驛,一個不起眼的小驛站,因一場兵變而名垂史冊,逾千年而不倒。位於河南省封丘縣,距鄭州市一百多公里,驅車不過一個多小時。

趁著暑假,抱著憑弔懷古的心情,我們一行不遠萬里慕名而來。走近陳橋驛,便看到一座朱牆黛瓦,畫棟雕梁的硬山式建築,門楣上懸掛著一塊寫著「陳橋驛」的匾額,兩楹掛著一副對聯:「陳橋兵變奠宋代基業,黃袍加身定趙氏乾坤」。

進入正門,穿過前廳,便是大院,中間是一面巨大的照壁,雕刻著一座橋,橋上有一列騎馬的隊伍,最前面的人,身後是黃羅傘蓋,無疑就是趙匡胤,顯然已是黃袍加身,此刻既興奮莫名,又忐忑不安。照壁後面鐫刻著陳橋兵變的史實與評價,讀後令人感慨不已,思緒萬千。

院子裡有兩處珍貴的文物,左側是系馬槐和碑亭,當年趙匡胤系戰馬的老槐樹,歷經千年,現已枯死,雖然丰采不再,但依然傲然挺立,風骨猶存;右側是宋太祖黃袍加身處碑亭,石碑上刻「宋太祖黃袍加身處」,蒼勁有力,穿越時空。

東西廂房分別掛著人物畫,細說陳橋兵變的故事與傳奇。正殿是顯烈觀,內供趙匡胤的金身塑像,端莊威嚴,令人肅然起敬。

中國歷史是一部正統與反正統的歷史。如果說禪讓制是歷史的正統,那麼,家天下便是一種背叛,然後又逐漸正統化,成為一種制度。可是,歷史的發展規律並非依照人的意志而轉移,當家天下被視為一種不可動搖的權威時,改朝換代又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於是,正統與反正統便推動著歷史的車輪,卻又不斷輪迴。

悲劇在於,每一次政權交替,王朝更迭,無論是通過戰爭,還是宮廷政變,都必定伴隨著大規模的血腥屠殺,無辜的人因此失去生命,社會經濟文化遭受重大創傷。

公元前1600年,成湯推翻夏桀,建立商朝,開啟了以武力奪取中央政權的先例,打破了家天下的正統,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政變,史稱「湯武革命」。

由此以降,中國的歷史便是一部正統與反正統鬥爭的歷史。

商湯革命之後,接著就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後,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 西周滅亡開啟了宮廷政變,以及利用外邦力量推翻中央政權的先例。

東周建立之後,又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東周前半期,諸侯紛爭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東周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公元前256年,西周國被秦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秦奪九鼎,東周覆亡。七年後,東周國亦被秦所滅,這是諸侯國滅天子,爭奪中央政權的先例。

公元前221年秦吞併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死後,公元前210年,趙高、李斯等人偽造秦始皇遺囑,賜公子扶蘇死,立胡亥為秦二世。公元前207年,趙高等逼秦二世自殺,立子嬰為秦王。

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隨後各地紛紛起義。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楚漢相爭獲勝建立西漢。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

公元8年,王莽篡漢,開篡位之先例。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起義軍攻入長安,殺死了王莽,這是平民起義推翻中央政權的首例。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開創光武中興。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軍起義,地方軍閥在圍剿黃巾軍中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皇權衰落,群雄割據。

曹操挾持漢獻帝,歷經數十年征戰,統一北方,被封為魏王,丞相,掌握漢末實權。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繼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權。十月,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為了保住性命,漢獻帝宣布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

到了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又以同樣手法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公元308年,匈奴大單于劉淵稱帝,遷都平陽,開始了滅晉的歷程。公元316年匈奴兵圍困長安,西晉無力禦敵,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王朝終結,這是首次由外族滅國的先例。

西晉滅亡後,公元317年,鎮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相應地,北方基本處於分裂狀態,先後出現了16個「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的國,故將該時期泛稱為十六國,而與東晉合稱即所謂東晉十六國。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

公元418年十二月,劉裕令心腹鴆弒晉安帝,立司馬德文,是為晉恭帝。公元420年,劉裕迫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建國號大宋,是為武帝。同年九月,劉裕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

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故稱為南北朝。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稱隋文帝,定都大興城,不久,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隨後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4年七月,太子楊廣殺隋文帝,即位,是為隋煬帝。公元618年右衛屯將軍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弒隋煬帝,擁立楊浩為帝。

唐國公李淵於公元617年在晉陽起兵,次年即公元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政變,在玄武門殺死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逼迫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

公元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為了實現稱帝的野心,掃清朝中反對勢力,武則天誅殺了顧命大臣裴炎等人,還設計逼反李唐宗室,藉機大開殺戒。

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等人,隨即逼迫武則天退位,禪讓於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復國號為唐,武周朝終結。

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後期,因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等人,導致安史之亂發生。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叛亂,爭奪中央權力,後被平定。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公元875年,朱溫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公元882年,歸附唐軍,因鎮壓義軍有功,唐僖宗任命他為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元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公元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把他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公元907年,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建國號梁。廢17歲的昭宣帝為濟陰王。次年二月,將其殺害。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一幅幅慘不忍睹的畫面,一次次駭人聽聞的殺戮。歷史似乎在前進,又似乎在原地踏步。為了一個皇位,居然同室操戈。一個以儒家思想為指引的民族,始終走不出這個輪迴。

歷史終於走到了轉折點,因一個人的引領而看到了曙光。公元959年,後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訓即位,年方7歲。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

吸取二百餘年間戰亂不息的沉痛教訓,趙匡胤認識到興亡易姓的關鍵在於人心向背,因此,堅決摒棄了唐末五代以來舊軍閥誘哄士兵以搶掠殺擄為條件的奪權活動,制定了以長治久安為目的的治國方針,會師開封之日,秋毫無犯,市不易肆,對後周皇帝、官僚以禮相待,從而安定了人心,穩定了局勢。這一政策不僅使北宋很快完成了統一大業,而且使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一介武夫,心懷蒼生,以仁者的氣度與智慧,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歷史上政權交替存在的諸多問題,創造了一個文化燦爛,經濟繁榮的社會,怎麼不讓人敬仰?

往事越千年,陳橋驛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歷史符號。置身陳橋驛,當年的人物和事件一如煙雲。陳橋兵變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乃至近代,依然是僅此一家,而別無分店。就算趙匡胤本人,對於這一事件也是耿耿於懷,寢食不安,因為擔心部下有不軌之心,於是便有了「杯酒釋兵權」這齣精彩的演出,這卻是為何?

政權交替,王朝更迭,必須以流血的方式進行,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鐵律,也是無法擺脫的緊箍咒。一把無形的達斯摩克之劍,時刻懸掛在頭上,不能不引起足夠的警惕。

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能夠創造出燦爛的文明,為何卻不能孕育出一種可以達至政權順利交接的制度,從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確實值得人們去深思與探索。

與其它遊人如織的名勝古蹟相比,來陳橋驛參觀的人少之又少,除了我們一行,再也沒有看到其他遊客,可謂門可羅雀。收門票的是一個老頭,還有幾個村民,他們坐在前廳里納涼聊天,為何出現這種冷落的情形?

「由於與幾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綱常背道而馳,儘管趙匡胤對陳橋驛這個讓他發跡的地方一往情深,然自他而後的歷代帝王都有意或無意冷落它、遺忘它。歷代王侯將相、封疆大吏更是不敢造訪這個千古興亡之地。」文化學者孫興在他所著的《陳橋兵變史話》中似乎一語道破了玄機。

在陳橋驛附近的一家農家飯店吃午飯的時候,跟一個初二的男生閒聊,我問他,你知道陳橋兵變嗎?他搖著頭說,不了解。一個生活在陳橋鎮的人都不曾聽說過陳橋驛的故事,更何況是其他地方的人呢?

或許這就是悲哀之所在。忘記歷史教訓,繼續沿著一條龍爭虎鬥的老路走下去,還洋洋得意炫耀所謂的豐功偉績,確實是匪夷所思。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賈宜的話猶在耳旁,但是,有多少人依然能聽見?

一個民族,如果還停留在以殺戮為榮、以暴力奪取政權的思維模式,那麼,這個民族始終會走向自我毀滅。

杜牧筆下的阿房宮不是一座宮殿,它是一種專制制度,項羽一把大火燒毀了它,後人很快又把它建了起來。陳橋驛不是一座驛站,它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胸懷,雖然沒有人敢於摧毀它,卻沒有人願意傳承光大。

嗟乎!前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2018.8.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Lpx5G0BMH2_cNUg6F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