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堂專家:痔瘡的分類和發病原因是什麼

2020-07-13     武漢國醫堂胃腸醫院

原標題:國醫堂專家:痔瘡的分類和發病原因是什麼

痔瘡是一種位於肛門部位的常見疾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國,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在美國,痔的發病率約為5%。醫學所指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粘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

1、痔瘡病因

一、解剖學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時,肛門直腸位於下部,由於重力和臟器對痔核壓迫,靜脈向上回流頗受障礙。直腸靜脈及其分枝缺乏靜脈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積。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過肌層,容易受糞塊壓迫,影響血液回流。靜脈又經過粘膜下層的疏鬆組織,周圍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擴張屈曲。

二、遺傳關係:靜脈壁先天性薄弱,抗力減低,不能耐受血管內壓力,因而逐漸擴張。

三、職業關係:人久站或久坐,長期負重運行,影響靜脈回流,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靜脈壁張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擴張。又因運動不足,腸蠕動減少,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可以壓迫和刺激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

四、局部刺激和飲食不節

五、肛門靜脈壓力增高

六、腹內壓力增加

七、肛門部感染

2、痔瘡分類

雖發病部位統稱肛門位置,若是細分下來也可詳解。解剖學結構中,在肛管皮膚和直腸黏膜的連接處有一條鋸齒狀的可見線,稱為肛管齒狀線。因為有這一解剖學結構存在,所以在痔瘡的分型中主要以它為分界線,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類。

3、症狀表現

充血 便血 便鮮紅血呈點滴... 直腸疼痛 便秘 腸蠕動減慢 結締組織性外痔 肛門疼痛 炎性外痔 靜脈曲張性外痔

主要症狀:

(一)便血

無痛性、間歇性、便後有鮮紅色血是其特點,也是內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見的症狀。便血多因糞便擦破粘膜或排糞用力過猛,引起擴張血管破裂出血。輕者多為大便或便紙上帶血,繼而滴血,重者為噴射狀出血,便血數日後常可自行停止。這對診斷有重要意義。便秘、糞便干硬、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誘因。若長期反覆出血,可出現貧血,臨床並不少見,應與出血性疾病相鑑別。

(二)痔塊脫垂

常是晚期症狀,多先有便血後有脫垂,因晚期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糞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在大便時脫垂,便後可自行回復,重者需用手推回,更嚴重者是稍加腹壓即脫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壓稍增時,痔塊就能脫出,回復困難,無法參加勞動。有少數病人訴述脫垂是首發症狀。

(三)疼痛

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少數有墜脹感,當內痔或混合痔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壞死時,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四)瘙癢

晚期內痔、痔塊脫垂及肛管括約肌鬆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於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往往有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膚濕疹,病人極為難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xMJSHMBnkjnB-0zwN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