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最像中國上海話,看看日語和中國方言的前世今生

2020-06-15     日語學習充電站

原標題:日語最像中國上海話,看看日語和中國方言的前世今生

日語聽起來像上海話嗎?

實際上,日語中的漢字發音有兩種:訓讀和音讀。

訓讀僅借用漢字的形式和含義,並保留固有的日語發音。它類似於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之類的詞彙以日語把漢字轉化翻譯的這種形式。

日語漢字的發音與中文漢字的發音無關。模仿中文發音的是音讀。

在日語中,音讀和訓讀是不同的

在語音閱讀中,除了非常罕見的「古代聲音(古音)」和「現代聲音」,以及基本上由日語計算的「通常聲音」外,主要有三類:「吳音」,「漢音」和「唐陰」。

它們來自日語引入中文發音的三個高潮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後。

在東晉和南朝以前,中國相當於現代普通話的「標準語調」,而普通話一直以中原方言為基礎。

中原政權南遷後,東晉,宋,齊,梁和陳俊堅都建起了建康(今南京),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從河洛轉移到了吳楚。吳語的影響開始擴大。

儘管當時的學者官僚還不太了解江南方言,但這並沒有影響江南方言的蓬勃發展,沒有進入韻書,也沒有向朝日出口。

日本的吳語模仿了金,南,北朝兩個王朝的吳語,但吳語最早並未從中國直接引入日本。就像早期的鐵和米無法穿越廣闊的東海一樣,中日友好的轉運站仍然是朝鮮半島。

根據古代的《日本書籍》和《古代事件記錄》,在英申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濟國王派阿芝齊和王仁到日本,並帶來了《論語》等中國經典著作。孔子」。這是最早的記錄,表明日本人系統地觸摸了漢字,而傳說則更輕。

自五世紀以來,日本和中國南朝都有貿易使節。到了六世紀,南朝的許多僧侶和手工藝者通過朝鮮半島前往日本,四處散落,並帶來了一些中華文明。

顯然,吳語進入日本後,途徑非常多樣,過程十分坎。因此,日本的吳語,南朝的建康讀書聲,甚至中世紀的吳語都絕對不一樣。與目前蘇州武術考核相比,相差不小。

但是,無論是日語的五音語還是現代的吳語,它們的許多發音規則都可以在「切韻」中找到,它記錄了隋朝盧法岩南北語音的混合。因此,可以合理地說日語的吳語與上海蘇州話所代表的吳語類似。

日本人和江南人甚至擁有前後鼻音的柔和南方特質。

漢字和日語吳音

2

中日友好的吉祥物:「漢音」和「唐音」

與在朝鮮半島徘徊的吳音相比,日本漢音的引入更為清晰。

普虛十五年(公元607年),日本首次派遣以小野妹子為首的隋朝特使。

608年,隋朝特使裴世清前往日本,中日關係日益密切。公元630年,第一批日本駐唐大使館到達中國。

從630年到894年,唐朝的使節,包括李白的好朋友安倍晉三郎,陸宗南山宗開山的始祖建鎮等,共進行了19次往返。在此過程中,「韓音」不斷被引入日本。

隋唐時期,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遷回長安和洛陽。日本朋友接觸和模仿的中文發音主要是長安洛陽所代表的中原方言。

當時,日本政府和人民沉迷於唐代文化。回到中國後,外國學生飛往黃騰達。他們帶回的「漢音」被譽為「鄭音」。他們的地位遠遠超過了吳寅。

公曆十一年(公元792年),wu武帝下令明京學生:「明京的弟子不能學吳音,誦經,就是犯錯誤,不能學漢語。」失望的乾淨。

但是,唐代長安洛陽方言與現在的陝西和河南方言完全不同。兩者有什麼區別?

如果說西安方言的叔叔回到軒z時代,他周圍的人很有可能會說鳥語。從語音系統來看,唐代流入日本的「漢」與21世紀蘇北,蘇北和上海北部的方言更為相似。

漢隱武隱

唐寅出現得比較晚。 「 Tang」一詞並不意味著唐朝,而是一般地指中國。

從平安時代中期(公元794年至1192年)到江戶時代初期(公元1603年至1867年),在中國的宋元明時期,傳入日本的漢語發音統稱為「唐音」。

由於唐音主要是在宋代以後傳入日本的,因此有人將其稱為「宋音」或「唐宋音」。

唐音和漢音的主要區別在於,唐音的原型基本上類似於現代江蘇和浙江方言。

擔任唐寅搬運工的人主要有三人:和平中晚期的華商,鎌倉室町時代的林吉宗和尚和江戶時代的中國僧侶。

臨濟宗和尚帶回了日本的漢字聲音,大部分帶回了浙江的本土聲音,而銀元等僧侶在江戶時代引入日本的漢字聲音,主要是南京普通話。因此,唐音的出現對「日語聽起來像上海話」的事實做出了第三貢獻。

3

就像上海人,地位不同

雖然它們全部都是從中國進口的,但吳寅,漢寅和唐寅的狀態不同,使用範圍也不同。

在現代日語中,三個最常見的發音是漢音,其次是吳音,最後是唐音。

根據《日本基本漢字》這本書的統計,日本最常用的3000個漢字共有4,012個音讀和1,538個訓讀,其中漢語發音為2197個,占所有發音的54.8%,吳語的發音是1,516。 ,占所有發音的37.8%。

1981年,《日本計量學雜誌》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現代日語中用於閱讀Tangyin的單詞僅占發音詞彙的1.5%。

如前所述,自奈良和平時期以來,政府一直在推廣漢音。

然而,在奈良結束後,儘管吳隱遭到上流社會的拒絕,但他在佛教領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公元798年的法令規定:「漢族可以讀五經,明朝的學生也可以讀十三經,如詩歌,雜書和吳漢。佛教書籍仍然讀《吳隱》,只要求儒家兒童使用漢音對和尚沒有限制。

https://sourl.cn/fzbTE8

奈良唐昭寺

在明治維新再次積極提升漢陰之前,吳寅和漢陰本可以保持位置安全。

明治十九年,政府頒布了「共同體」,「帝國大學令」等學校教育令,確立了漢陰通用語的地位。在漢陰的繁榮時期,吳寅撤退了。

除了明治維新的政治影響外,武印數量的減少還與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東移有關。

在吳寅傳入日本之初,日本首都是關西,例如奈良平安。關西方言當時被稱為「上虞」,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江戶時代,東京遷至東京,而關西地區則相對減少。伴隨著江戶時代漢音的興起,儒學在江戶時代蓬勃發展,漢音的統治地位越來越明顯。

由於現代標準日語基於東京話的方言,因此在現代日語中,漢陰的比例遠大於五陰,而在關西方言中,保留的五陰單詞更為豐富。

江戶

相比之下,唐音最糟糕。

唐寅進入日本最初是由僧侶傳播的,與禪宗的關係幾乎與士兵和平民密不可分。

在鎌倉時代,隨著禪宗的流行,唐音繁榮了一段時間。此後,唐音的影響力惡化了,現在只存在於禪宗經典,武士道和茶道等小而精緻的領域。

互通有無絕對是默認遵循的法則。

日本人永遠不能單方面接受中國人的影響,必須扭轉這種狀況。

日語的反向輸入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1930年代,40年代和80年代到現在。例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其他老式藉詞,以及白痴,可愛和蘿莉等亞文化的音譯。

似乎中國和日本人在數千年的交往中仍在相互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lhEt3IBiuFnsJQVYy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