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一種愛叫做「我覺得你冷」,其實還有一種愛叫做「我覺得不燙」。
上周末突然降溫,我帶著小花去泡溫泉,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個42度的池子旁有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她奶奶一直把孩子往水裡按,孩子燙得哇哇大哭,周圍人勸說:「這個水溫孩子受不了的。」可奶奶依舊拉著孩子:「我覺得還好啊,不燙,她就是嬌氣。」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導致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就是從「我覺得不燙」開始的。
1
不是沒和家長溝通過
是講了沒用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答「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 其中的一個高贊回答跟我遇到的事如出一轍,都是「我覺得不燙」:
後來這位答主被燙習慣了,洗澡水還是這麼燙,但TA不會跟媽媽抗議了,洗澡對年幼的TA來說是件很痛苦的事,想到媽媽要用毛巾沾著熱水打濕自己,就恐懼到不行。
每個人小時候一定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小時候愛留長發,我媽每次幫我洗頭髮都雞飛狗跳,我覺得水很燙……可媽媽就是不聽:「這也燙?一點都不燙啊,我看你是不想洗吧!」
不想挨罵,多數時候我就忍著,有次實在太燙忍不了,洗著洗著哇哇大哭,我媽連忙問我怎麼了,這才開始加冷水。
事後媽媽覺得我大哭很莫名其妙,怪我不跟她講。怎麼沒溝通,我也覺得很無奈,明明說過很多次了——水真的很燙!
在孩子想要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的種種語言和行為讓孩子覺得跟大人溝通無效、沒有意義,只想讓孩子被迫服從大人的意願,那孩子當然就不會再想和家長溝通了。
跟大人無法溝通的孩子,是很絕望的。
網友們對此的感觸也很深,不是沒和家長溝通過,是真的跟大人講了沒用啊!
@蛐蛐一吱亞麻大:小時候我媽給我洗頭,也是洗澡水太燙,給我撓頭撓好痛,她說都沒用力,吹頭髮風也會燙到我,每次都把我氣哭,她就說我是豆腐做的。
@想做一個快樂的有錢人:我不吃香菜,會噁心反胃,但是我媽媽總給我做香菜碎鴿子粥,我說我真的吃不了,就算把香菜碎使勁挑出來,味道也還在。
@無業游民崔某:我從小就不吃香菇,和我媽說過無數次,根本沒用。高中一次放學回家,她只做了一盤香菇青菜,說今天就這一個菜,逼著我吃。我今年帶我對象回家見她,她仍然做了香菇青菜擺在我面前,真搞不懂為什麼要這樣。
@五碗:提了意見會說「媽媽會害你嗎?」致死抵抗的話又會說:「好,我是害你,白疼你了,你個白眼狼……」
當孩子不願再和父母溝通,一定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TA就意識到「我說的話不重要」。失望多了,孩子自然不願再開口了。
2
『我不要你覺得
我要我覺得』
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中,客觀呈現了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其中有一點就提出了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存在著很大的溝通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兩成的家庭幾乎沒有親子溝通,還有很多家長在親子溝通中,不講究方式方法,對孩子缺乏起碼的尊重。
怎樣是對孩子缺乏尊重呢?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還記得在熱播綜藝《中餐廳》里黃曉明的「明學」嗎?在職場上最怕遇見「黃曉明式」的上司,在家裡,最怕遇見「黃曉明式」的家長。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句話發生的背景是楊紫的手受了傷,她覺得沒有很嚴重,自己就能處理好,沒必要去醫院,可黃曉明覺得必須得去。
當時楊紫無奈的反應,讓很多人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那些說著「我覺得不燙」的家長,就像是孩子眼裡的「霸道總裁」。雖然長大後知道父母是在關心我們,但想想還是覺得有些疲憊和心累。
溝通是雙向的,當我們責怪孩子為什麼心裡有話不跟大人說時,或許要先思考一下,以前他們願意開口的時候,我們是怎麼回答的:
- 經常打斷孩子的話,不聽TA說完。
- 用愛來進行道德綁架:「我這都是為你好。」
- 孩子說得再多,只要不符合自己的觀念,拒絕傾聽。
- 孩子分享趣事,卻藉此機會說教。
……
這些溝通習慣和方式,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們從自己身邊推遠。
到頭來,家長的很多苦口婆心都是和孩子的無效溝通,這種自我感動的愛只能打動自己,打動不了孩子。
3
高質量的親子溝通
建立在傾聽和理解上
孩子所期望的父母,是一位能夠傾聽、懂得理解的夥伴。
「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親情上溝通的負擔,無形中這些「我覺得」使得孩子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和父母之間有了一層不可跨越的鴻溝。
我的一位來訪者婚後一直不敢當一名母親,做了很長時間的心理諮詢,才有力量去面對接下來的生活,因為她就有一個「我要我覺得」的母親,打擊、不信任、被欺騙貫穿了她的童年。
有次她說起她媽還給發微信,轉了一篇「家庭的幸福就是母親的關愛+父親的格局」的文章給她,她看了真心感到心裡難過,有些人永遠看不到自身的問題。
可能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在等孩子道謝,而孩子卻在等父母道歉。
其實想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足夠尊重孩子就好了,我和女兒小花相處堅持原則就是:不把她當小孩子。
不是說把她當一個成年人來高要求,而是不會對一個成年人做的事情,也絕不會對年幼的孩子去做——絕不言而無信、絕不欺騙和恐嚇、絕不因為她小就不把她當回事,永遠把她當做一個平等的個體對待。
小花洗澡時偶爾也會跟我說媽媽水太燙了,大多時候我都會把溫度調低一點,她會很開心地說這個溫度剛剛好我喜歡。
但天很冷的時候我也會跟她說,水要比以前更熱一點才不會感冒,小花也能接受,或者試著去自己調溫。這裡給大家一個小貼士,因為手部比較耐熱,所以試溫時可以用手肘。
雖然她才6歲,但我明顯能感受到小花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堅持。
想讓孩子聽大人的話,就別把溝通變成「這個問題不需要討論,都聽我的」這種模式,而是把把溝通的本質,從灌輸改為傾聽,去聽聽並理解孩子的想法。
有了理解和傾聽的親子溝通,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孩子也會更願意信任大人,這時候不必多費口舌,孩子自然願意和你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WBxHXYBdHeNs4oxxW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