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1日,國家科委成果辦在京舉行"半導體少長針消雷器"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彙報會。"半導體少長針消雷器"是一種用於防止雷擊或消減雷電流幅值的直擊雷防護裝置,由於具有中和、限流、保護角大等特點,消雷效果明顯。 此項研究獲得了中、日、美專利,列入了國家標準,並被國內外廣泛應用。日本專家堀並稱之為"中國式消雷器",新加坡防雷委員會主席劉亞財稱之為"革命性的發明"。而該項技術正是由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解廣潤、陳慈萱夫婦研製。他們不僅是伉儷情深的夫妻,更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佳搭檔。
解廣潤、陳慈萱夫婦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一起到武漢大學參加工作,在珞珈山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他們一生獻身教育與科研,在古稀之年,依然情系後學;他們相扶相伴,攜手共度60多年,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雷公電母"。
情定清華園,攜手一甲子
"給慈萱同志:在科學道路上是沒有平安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攀登上不畏勞苦不畏險阻的人,才有希望攀到光輝的頂點。誰只要肯認真地去做,就可以有很多成就,就能夠出人頭地。願共勉之。"
這段寫在照片背面的文字,是解廣潤寫給陳慈萱的第一封"情書"。雖然時隔60餘年,但提起這封"情書", 陳慈萱依然滿是幸福與感動。 "正是這段話,讓我堅定了自己的目標,一直在事業上不懈追求!"陳慈萱說。
解廣潤和陳慈萱是清華大學同系不同級的校友。談起兩人相差了三個年級的姻緣,解廣潤說:"朱鎔基算我們半個媒人啊!"原來,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解廣潤與朱鎔基是同班同學。1950年冬天,為了聲援抗美援朝,清華學生停課到農村做宣傳,表演花鼓戲等。但當時學校女生很少,為了演出需要,時任校民間歌舞社社長的解廣潤找到班長朱鎔基,請他到低年級借調一些女生來幫忙。
陳慈萱就是當時借調來的女生之一,她和解廣潤分到一組,排練新編《鳳陽花鼓》,由此相識。從農村回學校後,解廣潤經常約陳慈萱到圖書館自習,隨著兩人的慢慢接觸,彼此互生了好感。
而那個時代正逢朝鮮戰局日漸緊張,熱血沸騰的解廣潤報名參加了抗美援朝志願軍。報名後,解廣潤鼓起勇氣找到陳慈萱表白,傾心解廣潤已久的陳慈萱爽快地答應了。後來,由於國家要求理科生不能上戰場的原因,解廣潤沒能參軍,但卻如願成為了陳慈萱的男朋友。
1953年,解廣潤在清華大學提前一年研究生畢業,去了哈工大工作。陳慈萱隨後也來到哈工大讀研究生。1954年,在哈工大的集體婚禮上,兩人終成眷屬。1965年,夫妻倆又同時調到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工作,開始了在珞珈山的科研歷程。
致力消雷電,勇攀科研峰
一直以來,如何預防雷電都是科研界的一大難題。作為電力專家,解廣潤和陳慈萱把目光瞄準了這座科研界的高峰,決心研製出高效的防直擊雷裝置——消雷器。
在研究了中國古代磚石、木塔很少遭到雷擊的原因後,夫婦倆通過分析現代雷電測量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數字演算,使用每秒1億張的特高速攝影,得到幾千個數據。1978年,他們研製出了半導體少長針消雷器。
實踐證明,半導體少長針消雷器的實驗室消雷電流比美國多短針消雷器大46倍,保護面積比避雷針大10倍,而且具有能消滅上行雷及下行雷的主放電階段這兩大功能,可將雷電流限制到原值的0.4%左右。
除了在電力理論研究領域遙遙領先國外,實際應用中,解廣潤夫婦也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1972至1974年間,解廣潤在發、變電所接地問題的四項研究中,採用了新的分析公式,在大中型地網建設中可節約鋼材50%。經解廣潤領導研究的高壓電纜護層過電壓保護成果,已列入我國規程及CIGRE的國際標準。新方案不僅使設計工作簡單,而且可使過電壓降低2/3,提高電纜送電容量60%,每年每公里可節約能耗90萬千瓦小時。
多年來,夫婦二人同心協力,為雷電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也收穫了"雷公電母"這一親切而特殊的稱呼。
夕陽紅似火,纂書勵後學
這對珞珈山上的"雷公電母"夫婦,直到退休後,依然傾心後學和教育事業,想把畢生所學全力交出。因此,他們一起編寫了《開啟智慧的鑰匙》一書。
書中不僅談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心態、勞逸結合、記憶方法、眼到心到等內容,甚至連學習時的姿勢都有講究。二老不僅結合自身經歷告訴後輩該怎麼做,而且從科學角度做出了詳細地解釋,令人心悅誠服。
2004年,陳慈萱主持了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大型專業平台課教材《電氣工程基礎》的編寫工作。年逾70的她兢兢業業,在教材主編過程中多次召開編寫會議,明確了該課程的先行和後續課程,詳細制定了編寫大綱。由於編寫人員較多,教材的統稿工作十分繁重,從名詞、符號和用語習慣的統一,每一章、每一節她都要認真推敲,反覆修改。在得知《電氣工程基礎》一書是許多畢業學生的離校攜帶首選教材時,陳慈萱十分欣慰。
為了創作和平時的講學方便,陳慈萱在古稀之年學會了在電腦上對文稿進行編排、批註和修改;學會了公式編輯器的使用以及圖形、表格和PPT的製作,真正體現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教師風骨。
"漫漫科研路,唯有愛與專注同行"。這對科學家伉儷,攜手於同一研究領域,在電力科學長空,他們的名字互相輝映。是執著的追求使他們發現了彼此,在他們的情感世界裡,不僅有愛,還有投身科研的熱情、融合一體的家國理想。
關注"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武漢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