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缺位20個月 興業銀行曲折「換帥」

2021-04-26     大摩財經

原標題:董事長缺位20個月 興業銀行曲折「換帥」

股份行中的老大無疑是市值之王招商銀行,以13000多億市值、超過8萬億資產穩坐股份行龍頭位置。緊隨其後的就是興業銀行。

上月底,興業銀行公布了2020年成績單。興業銀行全年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031億,同比增長12.04%;其中息差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年利息收入1435億,占比達到70.6%,同比增速達到17.36%;而非利息收入596億,同比增幅僅有1.02%,在總營收中占比不升反降,同比下滑3.2個百分點降至29.4%。

從盈利能力來看,過去一年,興業銀行歸母凈利達到666億,同比增1.15%,增速明顯弱於營收增速。興業銀行平均總資產收益率0.9%,同比減少0.06個百分點,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2.6%,同比增加1.4個百分點。

對比全部9家上市股份行,興業銀行穩坐第二梯隊頭把交椅。

從規模來看,2020年末,興業銀行總資產達到78940億,僅次於招商銀行(83614億)和浦發銀行(79502億)。

從業績來看,2020年興業銀行是唯二實現2000億營收的股份行;666億歸母凈利也緊隨招商銀行(973億)之後。

從資產成色來看,2020年末,興業銀行的不良率位於低位區,僅高於招商銀行(1.07%)和平安銀行(1.18%);撥備覆蓋率達到218.83%,是唯二超過200%的上市股份行。

但興業銀行在資本充足率上的優勢不那麼明顯。2020年末,興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47%、10.85%和9.33%。除未披露年報數據的華夏銀行外,分別在上市股股份行中位列第4、第5和第3。

相比資本充足率上的略微遜色,興業銀行更為嚴峻的是內控問題。

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設立當天,北京金融法院受理了「1號案」,並在線上召開了「1號案」庭前會議,興業銀行作為大連工具機超短融違約事件的主承銷商,成為這一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的被告之一。

這起案件還要追溯到2016年8月,彼時大連工具機發行了一筆5億元的超短融債券「16大工具機SCP001」,但因到期不能償還本息,大連工具機在2018年被裁定破產重組,這筆債券也由此違約至今。在此之前,同樣由大連工具機發行的另外5億元規模超短融債券「16大工具機SCP002」就被曝觸發交叉違約,或面臨提前到期兌付。

這兩筆債券的主承銷商都是興業銀行。在此前已有債券違約的情況下,興業銀行作為發行人與投資人之間的橋樑卻絲毫未能提前察覺,因此被債權人告上法庭,要求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而在去年轟轟烈烈的永煤債違約中,興業銀行同樣作為主承銷商被查。今年1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自律處分信息,興業銀行作為永煤債券主承銷商,因未能充分保證盡職調查質量、未對受限貨幣資金異常情況保持足夠的職業懷疑以及在煤控股DFI項目上盡調不規範,被予以通報批評。

銀保監消保局發布的《關於2020年第四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在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指標上,興業銀行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華夏銀行。

有觀點認為,興業銀行近年層出不絕的內控問題,與其董事長職位空懸多時有關。掌舵人遲遲不定,不僅對經營和投資者信心產生影響,而且董事長之位近20個月空缺,行內人事凍結,部門人事調整已經停滯許久。不過這種局面似乎將迎來轉機。

「空降」董事長

興業銀行近期最引人關注的是,空缺了近20個月的董事長一職終於有了明確的接任人選。

興業銀行上一任董事長是高建平,其於2019年9月退休。彼時,時任行長陶以平、曾任興業銀行副行長的福建金融局局長薛鶴峰都是熱門的討論人選。

此前,董事長空缺期間,興業銀行現行長陶以平臨時負責興業銀行全面工作。去年12月底,福建省委組織部也下發了陶以平的任前公示函,稱其「擬轉任重要崗位」。

四個多月過去了,興業銀行董事長之位仍未迎來官宣。近日,有報道稱,興業銀行董事長人選面臨改弦易轍,將由中管幹部、現任建行副行長呂家進「空降」。

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前,陶以平也是「空降」興業銀行行長一職。

現年52歲的呂家進早年在郵政系統工作,曾先後擔任河南和遼寧郵政局副局局長、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副局長、郵儲銀行副行長及行長,親歷郵儲銀行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2019年1月,呂家進離開郵儲銀行,調任交通銀行副行長,次年7月再調任建行副行長,主要分管零售業務。

本次從國有大行副行長調任到股份行董事長,在級別上其實有些低就。不過,興業銀行薪酬水平明顯要高於建設銀行。

興業銀行原董事長2014年年薪逾300萬,2018年限薪後定為105萬,而四大行行長、副行長的年薪均被限定在60萬-70萬。

經歷了高管更替風波後,興業銀行自身定位、戰略是否能夠保留,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在高建平時期,興業銀行憑藉同業模式錯位競爭,高速發展因此有「同業之王」的稱號。但隨著金融監管趨緊,興業銀行的同業模式被拉下剎車閘,監管對同業存款做出限制,轉而加大信貸投放。

值得注意的是, 2020年的疫情讓銀行業「all in 零售」的趨勢有所放緩,各大銀行均重拾對公業務:被封為「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近年來一直在布局對公業務,中信銀行著重「精準對公」,平安銀行也再提對公業務。在這種搶占對公業務的競爭中,興業銀行表現得有些遲鈍。

2020年,興業銀行全年3867億元貸款凈額中,公司貸款凈額2251億元,同比增長13%,占興業銀行全年貸款凈額比重58.2%,同比下滑1.3個百分點;個人貸款凈額1714億元,同比增長18.3%,占興業銀行全年貸款凈額的比重43.23%,同比增加1.11個百分點。

興業銀行對公貸款行業占比增幅最明顯的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但增幅也僅有0.77個百分點和0.69個百分點。這兩個行業的不良率分別為0.41%和0.92%,低於興業銀行的整體不良率。這意味著,興業銀行如果能加大在這兩個行業的貸款比重,對於不良率改善還會有明顯增益。

不過,呂家進在建行負責零售業務,未來是否會繼續增強興業銀行的零售屬性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xmPD3kBMMueE88vDI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