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化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服務,來了

2019-09-22     軍中三劍客

劍客行者 三劍客

文/劍客行者 圖/韓碩

曾經一位戰友講過這樣一個事情:他去當地的事務局辦事。因為一些原因,辦事的工作人員把相應的證明材料給開錯了。

戰友有些不高興地抱怨:「哎呀,這點小事都沒辦好,能不能專業一點?」

工作人員抬頭瞅了瞅他,也笑道:「我也想專業一點,但我的確不是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專業出身,也沒地方報考這個專業!」

這是被當做一個笑話說的。然而一笑過後,不得不承認它也是一個現實。

01

目前,事務機構的人員組成,大部分都是從原民政優撫安置、雙擁辦以及人社部門的軍轉辦轉隸而來的,再加上從其他涉改機構分流而來的人員。新單位之中,很多人也沒有從事原來的崗位,出錯也就難以避免。

所以戰友才會發出感慨,只有提供專業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才算是對得起這個退役軍人的美好時代!

不光退役軍人這麼想,工作人員也這麼說。

一位在事務機構的工作的朋友說,雖然社會對退役軍人工作有很多的期待,但是服務保障好退役軍人,提升退役軍人事業的質量效益絕不是一個只有熱情就能辦好的事情。

比方說,如何做好退役軍人的安置工作,如何做好精準化、直通車式安置,恐怕需要的是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專業化的工作,需要有專業化的精神、專業化的能力和專業化的工作人員隊伍。

再比如說,退役軍人的就業創業工作,就不是僅僅靠組織幾次招聘會就能解決的。如何發揮市場導向,如何調整統籌資源,如何發揮退役軍人的優勢,恐怕只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專業隊伍做專業的事情。還有就業信息庫的建設,確定招聘會的時間和頻次等。

所以大家普遍認為,退役軍人工作需要專業化,讓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更加專業化,用職業化、專業化的態度和能力去對待退役軍人工作中的任務和難點。

記得年初,有領導在調研時強調,「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確保有專門機構、專職人員提供服務,以更好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要積極創新服務方式,通過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專項服務、倡導志願服務等形式,為退役軍人提供教育、就業、救助等指導和幫助,並與退役軍人貢獻相匹配。」

這其中提到的「專門機構、專職人員、專項服務」,其實就是退役軍人工作專業化的表現。而浙江省的一篇報道里也講到,「全力打造以政府專業服務機構為支撐、專業化社會組織服務為依託、志願者服務為補充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

02

大勢所趨!

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試點開展「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學科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報道顯示,退役軍人事務部自組建以來,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探索新時代退役軍人管理保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面向全國招收首批6名「退役軍人管理保障」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

「退役軍人管理保障」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招錄,為開展學科建設,加強理論研究,邁出了關鍵一步,為更多院校和社會組織,參與退役軍人工作,關愛退役軍人群體,開拓了工作思路。

退役軍人管理保障」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招錄,絕不是增加了一個研究方向這麼簡單,這個消息帶給我們的消息量很大,也讓我們對未來更加可期。

從這個消息中,不難看出:

退役軍人有了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對社會來說是一個新鮮事,如何去做,如何才能做好?其實很多人都沒底數,更多的時候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而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工作,絕不是簡單的蓋章子、發補助這麼簡單的事情,它的背後是很多大量常態化的工作,是需要建立在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基礎上的大量工作實踐。

退役軍人工作人員相對其他群體來說,既要擁有通用的工作素養,還要具備開展退役軍人工作的專業、專門能力才行。 一直以來,這支隊伍的組成,其實是很參差不齊的,而大家也普遍反映能力素質和工作發展之間仍有差距。

03

工作要想開展,人才是關鍵,是基礎。我們不是說現有的工作人員乾得不好,只不過因為專業、經歷等原因,還不能滿足退役軍人工作建設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專門的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有益的補充和支撐。沒有專門的學校,沒有專門的學科,沒有成熟的培養體系,這就需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造性的開展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這次,招收「退役軍人管理保障」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6名研究生只是一粒種子,從中也可以看到未來退役軍人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趨勢,那就是依託社會資源開展研究探索,積累經驗形成專門學科,開展專業教學壯大人才隊伍,形成職業快速發展。

有了退役軍人專門的學科。資料顯示,這次招收的研究生,是社會保障專業,從事的是「軍人管理保障」方向的研究。「軍人管理保障」目前只是一個研究方向,還不是一個專門學科。

按照現代廣泛運用的利伯曼「專業化」標準的定義解釋,所謂「專業」,滿足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需要長期的專業教育」。專業教育,需要專門學科做基礎,這也是促進長期教育的前提。

退役軍人工作的專業教育,也是如此。

當然,一個學科的形成,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的努力和探索。這個時間或長或短,但指日可待。學科建設的意義,不僅僅是讓退役軍人的教育培訓、人才培養有了專業,更是加強理論研究、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化、科學發的基礎。

或許若干年後,大家報考大學選專業的時候,「退役軍人管理保障」也是一個選項,可以讓更多的有志青年、退役軍人從事退役軍人工作有了新的選擇和平台。

未來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人員組成將發生變化。現在事務部門的人員組成,主要參考標準是機構改革時的編制,其專業性、能力素質等不是主要考慮因素。但是退役軍人工作的分工和工作方向,一定是越來越精細化、精準化、科學化,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對隊伍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

招收研究生,未來成立專門學科,帶來的必然是專業化人才的湧現,讓工作開展選擇面更多。比方說,未來事務機構人員組成,可能就是轉隸來的人,軍轉幹部以及招收的專業學科人才。而一旦學科形成,未來高校畢業生也會是人員組成的新選擇。其帶來的衝擊,還有現役軍人在選擇退役就業方向時,也有了新的目標。

多元化、專業化的人員組成,必將給退役軍人工作帶來新的活力和血液,推動工作更加科學專業開展,提升工作效率。

04

除了這些,我們還能感受到的是:

一,信心。退役軍人工作必須做好, 也一定會做好,這是時代賦予退役軍人事務機構的責任和使命。從「退役軍人管理保障」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招錄這個事情中,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事務部門干好這項工作的信心。也正是這份信心,讓他們敢於探索,敢於創新,因為他們的後面是黨和國家以及全社會的支持和期盼。

二,決心。安於現狀,不可選擇。摸索意味著坎坷還有失敗,選擇探索背後也看到了事務部門干好工作、服務保障好退役軍人的決心。哪怕過程中有坎坷和失敗,哪怕自己的努力一時看不到結果,但只要努力就一定是在進步。抓隊伍建設,抓人才隊伍建設,其實就是在打基礎,見證的是讓退役軍人滿意的決心。

三,關愛。一些戰友埋怨事務部門「啥都不幹」,其實他們一直在默默努力工作,只不過暫時看不到感受不到而已。建立學科,讓服務保障專業化提高效率,其實最終受益的還是退役軍人自己。在更加科學的政策規定,在更加專業的服務保障之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份濃濃的愛意,這是對退役軍人的真愛。

四,更開放的工作理念。引入社會力量、院校和社會組織參與退役軍人工作,是一個必然趨勢,也是形勢所然。退役軍人工作,僅僅靠一兩個機關幾十個人是干不好的,也是不科學的。只有充分發動社會各類資源,齊心協力共同奮鬥,才會讓退役軍人事業走得越來越好。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院校以及社會組織參與到退役軍人工作之中。

職業化,或許是未來退役軍人工作的發展方向。專業化人才培養,專業化的工作模式,以及專門的學科,其實也為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成為一個職業打下了基礎。隨著工作進程發展,有理由相信,職業化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人員,會走入大家視野,開展工作。

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化、專業化也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退役軍人工作也不例外。專業化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還在初級探索階段,未來會如何開展還不能確定。但是未來可期,也相信未來一定是我們想像中的那個模樣——專業隊伍、專業人才、專業服務、專業學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vLbWW0BJleJMoPMHE4H.html




留不下的士官

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