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33】黃炳炎||向蜀道致敬
2019年的一天,我乘動車從雅安到成都,剛過一小時,動車便徐徐進站。我問列車員到了哪一站,列車員說到了成都西站。於是我趕緊準備下車。一百多公里的行程,一個小時直達終點……那麼快,出乎我的意料。出站轉車很便捷,亦出乎意料。我那麼快就回到家,亦超出了親友們的預期。
(高鐵進站)
中國交通的發展速度出人意料並非偶然。建國之初,從成都到拉薩靠氂牛運輸,一年只能往返一次。1969年全線建成通車的川藏公路,汽車運輸單程也要半月以上。當時,開美製大道奇軍用卡車從成都到雅安也至少要一天時間。吾記得2000年,成雅高速公路作為四川建設等級最高的高速路,剛剛通車,我駕軍車以空前的時速跑完全程,那也是一次出乎意料。翻開近代史,1899年, 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全國鐵路督辦孫中山先生,在其編制的《支那現勢地圖》中,就曾初步勾勒過川藏鐵路的設想。如果他的在天之靈得知川藏鐵路成雅段早已通車,7小時坐高鐵便可從中原腹地鄭州到高原「西藏門戶」雅安,8小時乘動車從「西藏門戶」到拉薩也指日可待,自然也是難以想像的蜀道新變化。因為如今的發展動力已經超過了古代詩人的想像力,超出先驅的想像力,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作,比詩動人,比畫優美。
(鄭州鐵路局停在黃河南岸的退休老火車)
我生長在鄭州黃河畔,鐵路邊,因而深知黃河特有的那種愛,鐵路特有的那種情。自1972年至如今,我從河南到四川,從黃河到長江,從中原到高原,在新中國大家庭里工作生活了半個多世紀,聆聽了許多民族歷史故事,目睹了從中原到邊陲的時代變遷,經歷了連接黃河之濱與「西藏門戶」的蜀道新變化,尤其是鐵路的革故鼎新,奮發圖強,累累碩果。在我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是黃河上的老橋和新橋。老橋指的是鄭州黃河鐵路大橋,黃河大橋之母。原名平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1906年建成通車。這老橋,是外國人建造的單線鐵路橋,橋全長3015米,是新中國成立以前最長的橋。新橋,則是京廣鐵路南北大動脈上的複線鐵路橋,1960年4月建成通車。新橋建在距離老橋下游500米的地方。
(鄭州鐵路局停在黃河南岸的老火車硬臥車箱)
我聽長輩們說,日本鬼子就是從老橋把魔爪伸進我們老家鄭州的。1941年10月2日,大批日本侵略軍越過老橋,衝破黃河南岸國軍某部防衛陣地,殺進我們上河王等村莊,大肆燒殺奸掠。日本侵略軍對無辜村民刀刺、槍擊、火燒、活剝……無所不用其極。上河王村56戶無一倖免,96人慘遭殺害。有一家9口人就有6人被害。事後有人聽到從百米深的水井裡發出微弱的呻吟,才發現由於跳井自殺的人填滿了百米深水井,後跳井的人才倖免一死。俺村那些在這場反侵略戰爭中活過來的人都說,沒有英明的人民政府,沒有強大的人民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蒸蒸日上的新中國。
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雖然沒有受過舊社會那些苦、那些罪,然而長輩們說的那些話永遠在我心裡。尤其是與祖國風雨同舟半輩子,體驗了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長過程,目睹了新中國的成長壯大,也在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與時俱進。
(作者1972年的一篇日記)
鐵路帶來美好新生活。我有一段日記:「1972年12月17日9時坐6794次軍列離開鄭州北站,於19日12時到達成都火車站。」途中用了50多個小時。可近日坐高鐵完成這一行程,僅用5個多小時。昔日,從成都到鄭州一票難求,從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鄭州火車站到成都沒有始發車,買票、上車皆是難上加難。那時有訂票的、賣票的、還有送票的。一張票從賣票人到乘車人,往往要經過許多人。票很緊缺,買張票要「求爹爹告奶奶」,過「五關斬六將」。不僅票難買而且車難行。車上常常沒座位。車晚點是家常便飯。在擁擠不堪、咣當咣當、走走停停的火車上,站立20多個小時,完成1000多公里的行程,其感受可想而知。在那物資短缺的年代,免不了背負吃喝大行囊。沉重的行囊不僅很難上下車,還常常因超重而挨重罰。有次回鄭州探親,遇到處罰,不得已當場就把所帶的水果和蔬菜丟棄在火車站。求安全,內褲上加個小錢包防盜。「萬貫」皮帶是我那時比較高級的防盜裝備,現已變為古董。
(和諧號動車在成都市區飛奔)
如今,乘車購票方便,輕鬆快捷,好處不一而足。帶上智慧型手機一卡通,微信支付,守住密碼,方便安全。坐動車,坐高鐵,能看視頻,及時了解車輛運行狀況。隔窗看看城鄉新變化,看看美麗山川的自然風光,心裡自然舒服。靈感來了,電子書寫,沒必要再帶幾支自來水鋼筆。邊行車邊上網,解惑找百度,無需再帶沉甸甸的工具書。除了「發獃」,還可發貼、發博、發稿、發微信、發說說,無須麻煩總機、郵電局。說到這兒,我想到很多年前郵電局遞來老家鄭州發來的一封加急電報,要我幫買一種急救藥,可電報沒落款,又沒法查詢,留下一個不解之迷。如今再也不會有那種遺憾。因為有即時通信工具,電腦手機同步,協同作戰,許多事情都可隨時隨地辦理。
(成都火車南站)
人逢佳節倍思親,是對久久毫無音信的人確切寫照。春節是中國人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親人團聚的良機。那時,許多人盼過春節卻又怕趕火車。春運的變化也挺大。據報載,1954年春運總客運量才2300萬人次,2019年春運總客運量就上升至29.8億人次。65年間,春運規模擴大了120餘倍。時下,網際網路包括手機APP售票量,已經占到了總售票量的6成以上。刷身份證配合人像識別,實現了「刷臉」進站。乘客不僅能吃上列車供應的盒飯、餐點,還能夠通過網際網路訂餐、點外賣。2018年年底,鐵道部門已開始實行電子客票服務試點,火車票無紙化已成為發展的趨勢。成都火車站,從唯一的成都北站2007年4月正式投入運營到現在,已經擁有南、北、東、西4個火車站,車站的功能也日益齊備,每個新車站都已成為集鐵路、公交、計程車、地鐵、有軌電車及P+R停車場為一體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川藏鐵路作為中國境內一條連接四川與西藏的快速鐵路,已經取得驚人的建設成就。我已在成雅段領略過一次她的美妙。
(綠皮火車硬座車)
我為路橋的驚世之作而自豪。曾幾何時,我們的黃河大橋從零上升到世界之最,「一帶一路」從亞洲延伸到歐洲。新中國成立之初,黃河上只有鄭州黃河鐵橋、濼口黃河大橋和蘭州公路橋等3座由外國人建造的橋樑。如今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多用途現代化黃河大橋就有20餘座。2010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通車的鄭新黃河大橋設計建設規模創造了世界之最。中歐班列也已成為鐵路貨運高速發展的佼佼者。近年來,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等條件開行,往來於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貨櫃國際鐵路聯運班列亦與日俱增。截至2018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000列,運行線路達到65條,通達歐洲15個國家的44個城市,累計運送貨物92萬標箱。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的主要區域。其中,截止2019年4月,中歐班列(成都)已開行6年,連接25個海外城市,為國內企業在歐洲的國際化戰略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都市區立體交通中的和諧號動車)
我有一個乘超高鐵遠行的夢想。這想法可不是空穴來風。我在川藏鐵路成雅段的和諧號上想過,等2026年成都到拉薩全線如期通車時,同那些健在的曾經在川藏線跑運輸的老兵一起坐動車,再次進藏探望久違了的布達拉。我以為我的祖國只要不斷前進,大家的許多願望,還有想不到的美好生活都會實現。據報道,1952年,從青島四方鐵路工廠製造出我國第一台蒸汽機車、製造解放型蒸汽機車時速80公里起,至2017年高速鐵路設計時速逾350公里,上線運營列車達5200列,列車運行提速不斷加快。2018年,我國已開始探討時速1500公里中國版超級高鐵的可行性。2019年5月23日,在青島,我國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並實現靜態懸浮。因而我想,按這種速度發展下去,我不僅有望乘動車去拉薩,亦有可能乘超級高鐵更快地回鄭州老家探望黃河母親,還有可能以更美好的方式去遠行、去追尋新希望、新景色。
(成都火車北站)
曾幾何時,客觀事物的發展超出預期。一時間,高鐵似鯤鵬,「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時過境遷,如今坐高鐵輕鬆攀越天塹,轉眼就沒了50年前那種坐蒸汽機車的感覺,更不要說會有唐代「詩仙」李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那種感嘆。光陰似箭,奮鬥吧,相信像超高鐵那樣的更美好的現實,也很快就會來到我和您的面前。
回首往昔,展望未來,令人心情激動。我情不自禁地向疾馳的高鐵致敬,向勤勞的人民致敬,向奮進的祖國致敬!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黃炳炎,河南省鄭州市古滎鎮嶺軍峪村人,1972年12月參軍。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