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中國第一位沒有文化的統治者,第一位非名門貴族血統的人登上最高權力寶座。 劉邦極會打天下,也極會坐江山。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在蘄縣起事,沛縣縣令在蕭何等人勸說之下召集劉邦,一起響應陳勝。派樊噲召劉邦的命令下達之後,縣令又有些後悔,緊閉城門,拒劉邦於城外。劉邦並未攻城,只是射書到城上,陳說拒絕自己的利害關係,結果沛縣父老殺死了縣令,打開城門恭迎劉邦,擁劉邦為沛公。
劉邦經過高陽,高陽負責把守城門的酈食其求見。劉邦開始很傲慢,但一經酈食其點撥,恍然大悟,馬上站起來整理好了衣冠,以上賓待。結果酈食其為他出了一個絕好的主意。
劉邦聽從張良之計攻打宛城,南陽郡守的門客陳恢見劉邦,勸他放棄武力攻伐,改為談判,結果不僅解決了宛城問題,而且後來的戰事一路順暢,為攻打咸陽打下了良好基礎。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攻下咸陽,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眾人說應該殺掉秦王,劉邦卻異常冷靜,沒有殺。劉邦想入住秦宮,張良、樊噲等人勸阻,劉邦猛然醒悟,把財物封存府庫之後撤回霸上。
公元前205年3月,劉邦從臨晉渡黃河,到達洛陽,三老董公向劉邦講述了義帝被項羽所殺的情況,劉邦聽罷「袒露左臂」,失聲痛哭。隨即下令為義帝發喪,哭吊三天,讓諸侯都穿白戴孝。然後說,希望與諸侯王一起去殺那殘害義帝的罪人!
攻打滎陽的時候,劉邦糧食緊張,提出議和,項羽不允。於是採用陳平之計,花四萬斤黃金離間項羽與范增之間的君臣關係,項羽疑而拒絕採納范增的堅決攻打滎陽的主張。不久范增被氣死在歸彭城途中。
劉邦從成皋逃跑,突然來到張耳、韓信軍營,取得了韓信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郎中鄭忠獻計,增高壁壘,不與項羽交戰,結果躲過了項羽的鋒芒。
韓信攻下齊國之後,派人對劉邦說,齊與楚相鄰,沒有王的名分不好控制局面,哪怕是假王。分明是討封賞。劉邦欲攻打韓信,張良勸說,不如封他真齊王。劉邦先是大怒然後醒悟馬上封韓信為王。
楚漢對峙,項羽急於決戰,劉邦卻不忙於動武,先對項羽口誅筆伐,給項羽定下十大罪狀,條條有根有柢,有據可查。決戰未開,項羽已經在輿論戰中敗下陣來。
高祖登基之後,狡兔死,走狗烹,功臣賜死的賜死,告老的告老,只有蕭何、曹參、陳平等幾個舊臣留任。逼得舊臣不得不飲醇以示糊塗,親近婦人以示墮落,玩物以示喪志。
公元前197年10月,陳稀謀反,劉邦親自討伐,到了前線,並不動干戈,只是拿出黃金分給陳稀的部下,結果很多部下都歸順了。陳稀的部將頑抗並辱罵劉邦,劉邦只殺死了罵他的人,其餘不計前嫌。
劉邦全面開創了政治鬥爭的兩條戰線,一條是武力,另一條是攻心。攻心為上,武力為下。劉邦不像項羽那樣喜歡施展威風,信奉武力。他更喜歡不怒而威,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萬不得已要拿出兵刃,也儘可能兵不血刃。
項羽太信奉武力了,哪裡出了亂子,他的第一反應是派軍隊鎮壓,絕對想不到安撫、懷柔等更好的對策。結果,越打越亂,最後烽煙遍地。項羽封王不均,引起眾人不滿,使得將領離心離德,分崩離析也是其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