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的9月1日,作為一枚經過了整整一年幼小銜接考驗的家長,本以為到了二年級開學會輕鬆一點,沒想到開學報到前一天,家長群里的一個消息,讓我又開始焦慮起來——教了兒子一年的語文老師要調走了。
這位語文老師原來是他們是年級的語文組長,輾轉過本部、實驗等多個校區,教學經驗豐富,對學生各方面的管理都很有一套,所以她調走,家長們都覺得可惜。
我對這個老師尤其依戀,聽說她要走的消息,心裡真的說不出的難過。這裡就暫且叫她L老師吧。
第一次見到L老師,是在一年級新生家長會的時候,說實話我當時並不喜歡她,因為她表現得很強勢,雖然並不是班主任,但是比班主任管得還多。她當時可能因為跟大家不熟悉,一直拉著臉,看起來很嚴肅。我自己從小就害怕老師,所以憑我的第一直覺,還是覺得對她敬而遠之的好。
可是L老師開學第二個星期就「邀請」我去學校,談一下兒子在學校的情況,當時我心裡咯噔一下,不知道該怎麼辦?諮詢了其他「有經驗」的家長,他們建議我做兩手「準備」,必要的時候給老師「表示表示」,老師對孩子的態度會大大不同。
說實話在給老師送禮這件事上,家長的心理是既怕老師收,又怕老師不收。老師不收,家長心裡不踏實,生怕會對自家孩子有什麼看法,可如果老師收了,家長心裡可能會更不安,因為今天他能收你的,明天就能收別人的,而且這種東西又不好比較,家長也猜不到老師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所以雖然我心裡知道老師不會收,但還是準備了,以防不時之需,萬一老師有這種想法而你又拿不出來就很尷尬了。
第一次跟L老師面對面地坐在教室里,她先是介紹了一下兒子兩個星期來以學校的表現,跟我意料中的一樣,上課坐不住,作業不想寫,還會時不時地站起來。作為老師,當然不希望遇到這類孩子,但是作為媽媽,她特別能理解。
L老師還對我說了一句,「養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吧。」她所指的「這種孩子」就是那種特別有自己主意,卻不願意循規蹈矩的孩子。L老師說自己兒子也是這樣,所以她把這樣的孩子稱之為「遲開的花朵」,就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懂,其實心裡很幼稚。所以她說這次找我來,也不是想告狀,就是想看一看這個孩子的家長是什麼樣的,方便以後開展工作。
我的理解是,如果她看到家長是那種比較上心的,就會覺得孩子還有救不會輕易放棄,如果家長是不管不顧的,她可能也不想費這個勁了。
可能是怕我焦慮,L老師還說了一堆安慰我的話,說像兒子這樣的小孩,在國外一點問題也沒有,因為他們有思想,有主見,膽子大,不按常理出牌,可是在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這類孩子就是被針對的對象,因為我們要求孩子走出來都得是整整齊齊一模一樣的,所以小學六年的這條路,我勢必會走得很辛苦。
2、
L老師的那番話,我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忍不住想哭。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老師和家長的談話,也是一個媽媽站在對方的立場說出的肺腑之言。
談話結束的時候,我想「意思」一下,語文老師看到馬上沖我擺了擺手。
也就是從那天起,我跟L老師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她只要求三點,上課不要隨便站起來,作業要按時寫按時交,課堂上不能影響她上課。做到就不會找我,如果沒找到,就讓我在家幫他補。
一年級的一整年,我沒少被她老師叫到學校里去,即便沒去學校,每天放學後老師也會在QQ上跟我說一些兒子當天學校里的情況,還會把拍當天他在課上表現不好的照片發給我,以至於每天下午,只要一聽到QQ聲響我就會特別緊張。
說來也奇怪,雖然我害怕與L接觸,但是我卻從心裡對她產生了一種依賴,因為每當兒子犯了錯,L老師不會一味地指責他,而是會給他機會說出理由。
久而久之,兒子跟L老師的感情也很奇妙,雖然他依然不喜歡L老師上課罰他站,不留面子地批評他,覺得她布置的作業多,要求高,對他還特別凶,可慢慢地他也會跟L老師撒嬌,比如他考試考得好會找L老師獎勵玩具,期末達到95分可以不用寫假期作業,下課的時候還會讓L老師抱他。一年下來,他對L老師的感情從單純的討厭變成了又愛又怕的那一種。愛是因為喜歡,怕是因為老師要求嚴格。但總的來說,還是喜歡的成分多一點,兒子覺得L老師個子高高,頭髮長長是個大美女。
我問過他是L老師美,還是媽媽美,他說不假思索地說是L老師美,但是媽媽更Q一點。兒子嘴巴是甜,但足見他是真的喜歡L老師。而且我跟他在學習上一有什麼問題發生爭執,他就會說,不信你問L老師。L老師的回答會在我們之間形成一個平衡,也讓我從心裡對她產生一種依戀,只要有她在,我就會很放心地把兒子送進學校,因為我知道無論有什麼問題,她都會相信兒子,都會跟我溝通。
聽說L老師突然要走,我自然捨不得,消息在經過L老師確認過後,心裡更難過了,不知道該怎麼把這個消息告訴兒子。
可是當我把換語文老師的事告訴兒子的時候,兒子並沒有我想的那麼牴觸,可能是他年紀還小,不知道換老師就意味著他們今後可能見面的機率為零了。
回來後我反思了自己,為什麼在換老師這件事上,我會表現得比兒子這個當事人還要焦慮,而且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可能是因為這種「從一種親密關係中被迫脫離」的感覺,觸發了我內心裡「隱性遺棄」的創傷。
3、
什麼是「隱性遺棄」,就是孩子並沒有真實地經歷過父母的遺棄,但是內心卻產生了被遺棄的感覺。
通常最容易有這種感覺的是兩種孩子,一種是二手撫養遺棄性創傷的孩子。
簡單來說就是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是由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友帶大的孩子。
這種孩子,一般都是到了快上小學的年紀才回到父母身邊,雖然他們並沒有真實地經歷過被父母遺棄的過程,也知道父母一直在某一個地方,但是嬰兒從出生開始,第一口吮吸乳汁,被一個叫「媽媽」的人抱在懷裡,他就會開始建立親密關係。當他剛熟悉這個媽媽的味道、聲音就要被迫和媽媽分開,一年也就只能見媽媽幾次,這就是他們心裡所謂的」二手撫養遺棄性創傷「的由來。
當然,產假的時間只有那麼長,很多媽媽在產假結束後就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這是客觀原因。成年人們認為孩子那時還小,所以媽媽離開,頂多哭一會兒就好。但其實正因孩子小,跟成年人無法用語言溝通,也不理解媽媽從他們眼前消失還會回來,所以只能把大量不能表達出來的部分壓進潛意識深處。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由潛意識製造一個和TA一樣早年有分離創傷的孩子來理解TA,也有可能隨時會被一些事情觸發,讓自己重新陷入那種」被遺棄「的痛苦感受之中。且這一切,都是在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在心理學上稱做強迫性重複。也會導致成年後的分離焦慮或者對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拒絕的矛盾。
另一種隱性遺棄的發生來源於,家長經常對孩子進行」語言遺棄「。
也就是父母或撫養者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不聽話,我就把你送走」、「你再如何如何,我就不管你了」……
總之,腦補一下,這些話在父母或撫養者非常憤怒或疲憊的時候,很容易就對孩子脫口而出。
當然,那些話只是在呈現成人的無助感,並不是動真格的,但孩子並不知道,他們的內心裡深愛著父母,父母在幼兒心中是神一樣的地位,他們會把成人的每一句話當真。所以當聽到父母說不要自己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出現真切的被遺棄的情感體驗,從而引發遺棄性創傷。
面對這些隱性的遺棄,孩子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也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內在恐懼,這常常會令他們深陷無助。為了適應生存,他們就會發展出一種策略,即把引發創傷的情緒體驗或事件壓制、壓抑到潛意識深處。
長大後,如果發生類似的事情,就會觸發潛意識深處的「雷區」,不由自主、快速地帶回到當年無助、恐懼的體驗中,如同當年真實的發生。
坦白說小的時候發生的具體事情,我已經記不太清,但是感受依然很深刻,我記得跟父母來到陌生的地方,一覺醒來他們都不見了,連褲子都來不及穿就去到處找他們。
可能也正是有過這種體驗,才讓我害怕跟已經產生依戀的L老師進行分離,也讓我害怕跟新來的語文老師重新建立一段新的關係。
所以這麼看來,兒子對於L老師離開沒多大感覺反而是好事。因為他的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來支撐他接納新的關係,而且孩子的適應能力也遠好於我們大人的想像。
站在我的立場,我當然不希望換老師,但是站在媽媽的立場,非常能理解L老師這次調動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升初中了,所以回總部照顧比較方便。
4、
其實學校換老師這種事,是很普遍的。孩子小學要上六年,並不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六年里孩子是按部就班地一年升一級,但誰又能保證老師自己不會有什麼變動。我問了身邊的朋友,他們孩子這學期也有不少換老師的,有的是跟著老公去了別的城市,有的是結婚、生孩子了。
退一步講,即便不是因為老師的自身的原因,小學階段一般在升到三年級的時候,都會換一次老師,有的到了畢業班還會再換一次,為的是給孩子們配備相應能力和經驗的老師。如果換一次老師,孩子都茶飯不思,依依不捨一次,那未免也太脆弱了。
那麼新學期孩子換了老師,家長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家長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孩子不會向自己不喜歡的人學習,所以無論是新老師還是原來的老師,都應該努力讓孩子喜歡上他們。
第一,可以讓孩子多給新老師找優點,樹立新老師的形象,確立新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比如,我會向兒子打聽新語文老師的一些情況,比如多大年紀,凶不凶,長得漂不漂亮……開學一個月下來,兒子跟新來的老師雖然沒有跟L老師那麼親密,但也算相處融洽。
第二,讓孩子了解每位老師的不同之處。
雖然同樣從師範畢業,但每一位老師的教學風格、經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L老師會自己出一些課後習題,回家讓家長列印給孩子鞏固知識,還要求課後的二類字孩子也要掌握。但新來的語文老師並沒有這樣做。
家長沒必要抓住原來的習慣不放,而是要儘快讓孩子適應新老師的教學風格,只要他們今天能適應不同風格的老師,將來也能適應其他各種不同的環境。
第三,積極與新老師溝通。
老師新接手一個班,最需要的就是儘快熟悉每個孩子的情況。如果這時候家長能主動跟老師溝通,幫助老師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那就是對他工作最大的支持。
開學後不久就是教師節,兒子每位老師都送了一張卡片。我也藉機跟新老師有了第一次線上接觸。新老師給我的感覺是很客氣,話不多,但有事說事,很直接。
第四,家長要先過好自己心裡這一關。
正如我前文所言,其實孩子換老師,更焦慮的是家長,一來擔心新來的老師是不是能像原來的一樣負責盡業,了解自家的孩子,二來像我這樣在童年期有過隱性遺棄創傷的人,可能更不願意換掉一個自己熟悉的老師。但是只要自己能夠發現這種焦慮是從何而來,就會有解決的方法。因為一切心理問題都可以在關係中得到解決,創傷也一樣。
比如,我是捨不得L老師,但是只要能跟新老師繼續保持溝通積極互動,那就能重新發展出一段良好的關係。那樣,一邊可以繼續與L老師做朋友,一邊又多了一個自己能信賴的老師。
5、
每個人童年時期經歷的一切也都無法由自己掌控,同樣很多時候也是父母無法掌控的。心理的創傷雖然影響深遠,但仍然可以慢慢修復,甚至這些創傷也會轉化為人生富貴財富,因為正是那些的經歷,讓自己有了細膩、敏感的感受力與思考能力,能迅速讓自己捕捉到當下幸福或痛苦的瞬間。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你生命中的每一個遇見都是為你而來。如果孩子的新學期換了老師,那麼與其陷入對之前老師的惋惜中,不如勇敢走過去,微笑著跟新老師打招呼,並像以前一樣,積極溝通,一起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因為任何一位老師,跟家長都是一國的,他們都希望你的孩子變得更好更優秀,並最終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這是2019年發布的第78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