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知道京東、騰訊、優酷、土豆、滴滴打車、快的打車;
可能知道聚美優品、陌陌、58同城、趕集網、豌豆莢、唯品會;
還可能知道大姨嗎、美團、愛奇藝、途牛、神州租車等鋪滿手機前3頁的APP。
但你也許不知道,在這些改變世界的網際網路公司背後,還有一家「隱形」公司,每每在最關鍵的發展時點,幫他們拿到最合適、最必要的錢。
他們到底是誰?
他們是華興資本!目前公認的國內TMT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投資銀行。
你來。我們先看一段街拍視頻,沒準兒有你哦~
在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投資領域,你能想到的聲名顯赫的大半融資、併購、IPO,從優酷土豆合併,百度收購PPS,京東15億美元融資、騰訊京東戰略合作等改變行業格局的私募融資及併購交易,到京東、聚美、陌陌等中概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再到滴滴快的合併、58趕集合併……背後都有華興資本的身影。
1.華興資本是什麼?
你來,我們先聽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老大說說:
包凡,華興資本創始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和挪威管理學院,曾擔任國內IT服務和軟體公司亞信集團首席戰略官。加入亞信集團之前,他在長達7年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家生涯里先後服務於摩根史坦利和瑞士信貸。在亞信的4年,包凡接觸了許多中國本土的高科技創業公司,並從中國新經濟的發展中看到了機會。2004年,包凡離開亞信,創立華興資本。包凡也許是倫敦君最喜歡的一名當代國內金融家了
現在先要回答一下開篇視頻的問題咯!
為什麼叫「華興」?
包凡在10年前創業時,據說是先為公司取了英文名China Renaissance,而後譯為中文「華興」的。他很喜歡Renaissance(文藝復興、復興)這個概念(話說諸位還記得倫敦交易員之前寫的量化對沖基金之王 ---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RenaissanceTechnologies)的大獎章基金(Medallion)專題麼?)
當年包凡在「大摩」時,「大摩」相當程度上還是很傳統的華爾街投行,商業模式以服務客戶為主,當他離職時,「大摩」轉型為以交易為主的現代投行,他並不喜歡這一轉變:
「現代投行看起來是為客戶服務,但更看重為自己賺錢。我為客戶服務的時候拿點信息,我自己投資,自己做交易。我覺得這個模式是錯的,短期也許能掙點兒快錢,長期來看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我想重新做一個經典的投行,某種程度上復興一下傳統。」
2.華興資本做了什麼?
回首華興10年,從2006年的當當網、千橡互動,2007年的巨人網絡,2008年的暴風影音,2009年的開心網,2010年的神州租車、奇藝(後改名為「愛奇藝」),2011年的京東商城、聚美優品、大眾點評、趕集,2012年的優酷土豆,2013年的百度、PPS、阿里巴巴、酷盤、奇虎360,到2014年的騰訊、京東以及陌陌,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一系列融資、併購、上市行為的背後,都有華興資本的身影。
整個2014年,華興資本完成近50個私募融資及併購項目、7個IPO項目、2個可轉債項目,總交易金額近120億美金,涉及包括網際網路金融、電商、遊戲、文化產業、在線教育、O2O、移動社交、在線旅遊、高科技以及醫療設備等在內的多個引領新經濟發展的大熱領域,創下了華興10年來最好的業績紀錄。
在2015年剛過去的4個月里,華興人也是蠻拼的!你知道的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情人節喜結連理,58同城與趕集網10年對手終成正果,這些逆天大案也是華興人乾的!
3.包老大的故事
2014年5月22日,早晨8點多,紐約天色陰沉,天氣預報中的雨還沒有落下。華興資本CEO包凡出現在時代廣場4號納斯達克MarketSite大廈直播間。他是來觀禮京東上市的,所以難得正經穿了深色西裝、打了領帶。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正在台上彩排,第一輪結束,他沖台下喊了一聲,「老包,等會兒你也上來。」
京東IPO的聯席主承銷商一共6家——美林證券、瑞銀證券、華興資本、Allen & Company、巴克萊和傑富瑞斯。其中包凡創立的華興資本是唯一的中國投資銀行。6天之前,包凡剛參加完聚美優品在紐交所的上市,華興資本也是聚美優品IPO聯席主承銷商。
僅僅2014年前5個月,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就有8家,京東是其中體量最大的,用納斯達克總裁鮑勃·格雷菲爾德(Bob Greifeld)的話說,它刷新了納斯達克來自大中華區的118家公司的IPO紀錄。以上市當天的收盤價20.90美元計算,京東市值達286億美元,在當時已上市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僅次於騰訊和百度。
對一家承銷商來說,要拿下京東IPO這樣的大單絕非易事,包凡本人也承認這是華興2014年業務的核心亮點,不過,在他看來事情沒那麼複雜,「都是哥們兒嘛。」「我就給老劉打了個電話,說京東上市這事兒,我們也想參與參與。還沒開始做工作,老劉說:『來吧。』」
事實上此時華興做證券業務的經驗還很有限。他們在2012年、2013年才分別拿到香港和美國的券商牌照。2013年6月,蘭亭集勢赴美IPO,華興第一次扮演承銷商的角色。蘭亭集勢的董事長兼CEO郭去疾,同樣是包凡的「哥們兒」。
然而自完成第一單IPO業務之後,短短14個月間——亦即在阿里巴巴上市前,在某種意義上,華興資本已經成功超越了一些華爾街國際大投行。根據投資銀行軟體和數據定製服務商Dealogic的數據,2014年前8個月,在中國公司赴美IPO承銷商中,華興資本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瑞銀集團,超過瑞士信貸和美銀美林。
陌陌上市這個2014年中概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收官之作,摩根史坦利、摩根大通、瑞士信貸、華興資本等構成了聯席主承銷商陣營,其中華興資本是唯一的中國投行。這是華興2014年在海外市場完成的第7個IPO。
短短兩年時間內,這家新型投行就已經承攬起中國大部分IT企業赴美IPO交易。除了京東、聚美優品、陌陌,這張名單上還有途牛、樂居、神州租車……
來自華興的數據顯示,2014年,這家公司完成了近50個私募融資及併購項目、7個IPO項目、2個可轉債項目,總交易金額超過110億美元。假如追溯其成立10年來的軌跡,從2006年的當當網、千橡互動,2007年的巨人網絡,2008年的暴風影音,2009年的開心網,2010年的神州租車、奇藝(後改名為「愛奇藝」),2011年的京東商城、聚美優品、大眾點評、趕集,2012年的優酷土豆,2013年的百度、PPS、阿里巴巴、酷盤、奇虎360,到2014年的騰訊、京東以及陌陌,一系列融資、併購、入股、上市行為的背後,始終都有華興資本的身影,其已經完成的200多宗交易,總額超過200億美元。
這意味著,中國的民營投資銀行終於可以在本土公司成長的各個環節,包括利潤豐厚的IPO環節,與國際大投行一較高下了。
「回過頭來想想,中國每年創業公司的融資,真的有很大一塊兒是通過我們這個渠道做的,而且我們代理的可能是中國最優秀的那些創業公司,所以如果說我們對整個中國的創業公司或者高科技行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我覺得也不為過。這還真是挺了不起的。」
不過,包凡和華興的野心不止於此。
與中國新經濟一同成長
「我創業的時候說,我要做中國人自己的投行。很多人說我瘋了,民企不可能做投行。當時,我一沒錢,二沒關係。」2013年11月,包凡在面向創業者的演講中如此回憶。
要知道他想做的事情有多難,看看同一領域的競爭對手就知道了:摩根史坦利、高盛、中金、中信證券……
就在包凡創業的2004年,前總理朱鎔基之子朱雲來出任了中金公司CEO。誕生於1995年的中金是國有控股投資銀行,幾乎壟斷了大型國企的境外上市業務,成為了「計劃經濟金融體制」的最大受益者,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人壽、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大批國企的海外IPO,都是由中金完成。
與此同時,國外的大投行也從不斷成長的中國市場拿到了自己的份額。2003年12月到2004年12月這一年中,中國有11家網際網路公司在海外資本市場上市。其中,盛大和騰訊的主承銷商是高盛,51job的主承銷商是摩根史坦利——此外摩根史坦利還和花旗銀行一起擔任了Tom在線的承銷商。
國內外的大投行,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企業的IPO環節。而當時還在亞信科技的包凡卻從中國新經濟的發展中看到了機會。
他是在2000年加入亞信科技的,擔任首席戰略官,負責投資、併購及戰略合作業務。1993年,這家公司由田溯寧和丁健在美國創立,1995年中國公司成立,幾乎可以算作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鼻祖」。2000年,亞信成為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因為先後承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網通等六大全國性Internet骨幹網工程,亞信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的建築師」。
在亞信那4年,包凡接觸了許多中國本土的高科技創業公司。這些公司成長速度都非常快,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幾百,這一現象在傳統產業是看不到的。但是沒人從投資銀行的角度給他們提供幫助。
創業公司這種現實的需求使包凡萌生創業的念頭。2004年,他離開亞信,創立華興資本。
這是中國網際網路風起雲湧的開端。新浪的王志東、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被稱為「知識英雄」。他們在沒有任何盈利模式的情況下,敲開了納斯達克的門,而在國內,這是匪夷所思的。一家不盈利的企業,很難敲開中國證監會的大門,上市就更不用說了。人們驚詫地看著王志東從中關村被人看扁的小倒爺成為納斯達克明星;張朝陽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丁磊走出廣州一間7平方米的格子間一躍成為中國的財富新貴。沒有諱莫如深的第一桶金,也沒有不可言說的幕後故事,更與國企的體制轉型無關,他們就這麼像陽光一般敞亮地出現在公眾視野里了。而後,還有騰訊的馬化騰、阿里巴巴的馬雲、百度的李彥宏……
對中國網際網路新貴們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從2003年起,他們逐漸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盈利模式,網際網路應用呈現多元化局面,電子商務、網絡遊戲、視頻網站、社交娛樂……這些新興的網際網路公司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許多人捲入網際網路經濟大潮完全是誤打誤撞——比如劉強東。2003年時,他在中關村已經有13家店鋪,因SARS肆虐,無人問津,短短21天虧損800多萬元,占其資金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後他在論壇上發了個帖子,當天就成交6筆生意。歲末,他關掉了實體店,將所有生意都搬到了網上。在此之前他沒有上過當當網或卓越網,也沒聽說過8848。
那麼,已經看到了中國網際網路無限前景的包凡,為什麼沒有創立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須知包凡出來創業那年,優酷網創始人古永鏘還在搜狐擔任COO;土豆網創始人王微還是貝塔斯曼在線中國的執行總裁;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禕剛把3721賣給雅虎、出任雅虎中國總裁沒多久;美團網創始人王興創立校內網僅僅一年。
「我覺得他們乾的事兒都挺好的,但不一定是我能幹的事兒。我沒有那種熱情,讓我去開個網店賣東西什麼的我沒興趣,弄個遊戲公司跟一幫小屁孩兒天天玩兒我也沒什麼興趣。人還是要干一點自己喜歡的事吧。」包凡如此回答。
1993年從挪威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畢業後,他進入了華爾街的摩根史坦利工作。在那裡他真切感受到了華爾街對美國的功用——金融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力猶如心臟對身體的影響力。《華爾街之子摩根》一書令他讀懂了銀行家在美國崛起中扮演的角色。老摩根的名言「以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令他莫名觸動。後來他離開了摩根史坦利,在瑞士信貸延續銀行家生涯,直到2000年。
那7年里,包凡做過多家跨國公司的財務顧問,包括加拿大貝爾、瑞士諾華製藥、挪威RPR等公司。他幫這些公司進行資金募集、銀行借貸、併購以及重組工作,為客戶融資超過70億美元,進行國際併購超過600億美元。
對他來說,多年後華興做投資銀行業務不過是重操舊業,駕輕就熟。然而在外人看來,當他搭乘的船由摩根史坦利和瑞士信貸變為華興資本時,原本萬里浩渺的大海,可能化作一片鹽鹼地。
創業之初,包凡在建國門外大街21號的國際俱樂部飯店借了一個房間做辦公室。當時公司只有兩個員工,一個是他本人,另一個是從清華畢業的女生,身兼分析師和秘書二職。因為工作環境艱苦,包凡見客戶大多約在飯店的大堂。
華興資本創立後第一年只做了兩個單子。第一個客戶中星微電子還是老東家亞信的董事長丁健為包凡介紹的。這個單子能成的重要因素就是包凡。中星微看中了包凡過往的銀行家履歷;為了接下這單活兒,包凡為中星微兼職做了一年CFO。
和未來的頂尖企業家交朋友
儘管起步艱難——包凡以「求生存」來形容,但他對華興的定位卻很清晰:幫助企業制定融資、收購、兼并或是賣掉公司的計劃,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制訂全面解決方案。華興資本主要關注3個細分領域:TMT(科技、媒體和通訊)、醫療保健和消費品,其中TMT領域尤其踩准了新經濟的點。
2005年,包凡做了7個單子,華興資本把辦公室搬到了尚都國際。到2006年,華興已然成為資本市場的新星,陳一舟的千橡科技融資4800萬美元、俞渝和李國慶的當當網第三輪融資2700萬美元、周鴻禕的奇虎第二輪融資2500萬美元,華興都是獨家財務顧問。
對包凡和華興來說,贏得中國處於創業初期的企業家朋友,對其業務的迅猛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紐約時報》2014年一篇對華興的報道這麼認為。對此,包凡直言不諱,「華興資本的願景是找到這些真正頂尖的企業家,與他們在創業初期建立關係,並伴隨他們一路成長,不斷壯大。」
「我們雖然是在做項目、做交易,但我們一向認為我們也在做人,我們積累的是朋友,是人脈。朋友、人脈成就了華興的今天。我們進行一樁交易,會看這個人值不值得華興跟他交朋友。我們跟這個人之間,是不是不說一輩子,至少10年、20年能一起做買賣。我們不希望只是做一錘子買賣,而是希望我們在一起還能幹點什麼其他的事兒。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很講究這個人值不值得去交。有句名言說,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但我還真不是那麼想,有時再多的錢放在眼前,這個人交不成朋友,寧願不做。」包凡告訴我們。
華興資本第一個IPO項目蘭亭集勢的創始人郭去疾,包凡在他還是谷歌中國首席戰略官時就結識了,合作卻是在四五年後;他和土豆網創始人王微認識是在美國的一門課程中,當時王微剛剛開始做土豆,而后土豆網融資、和優酷合併,擔任財務顧問的當然是華興。2013年王微創立追光動畫,華興也參與了投資。
相比土豆,包凡似乎更欣賞追光。「做這樣的事,第一要有錢,第二要有耐心熬四五年做那麼一部大作出來,第三他得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王微是賺過錢的人,又是個完美主義者。一般人不會去幹這種事,這是瘋子乾的,而他就是那種瘋子。我覺得他能把這事兒給干成。」
「你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面對這個問題,包凡摸了摸自己的光頭,吐出四個字來:氣味相投。某種程度上,這裡的「氣」可以理解為江湖氣。
某種意義上說,包凡和中國網際網路的許多早期創業者是同一類人。他們基本都是1970年代生人,在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中,他們會被視為好鬥、不服從權威的叛逆分子。他們不願意循規蹈矩,一心創建自己的「規矩」。周鴻禕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界「鬥士」,在他的童年和現在所處的網際網路世界裡,他是那種打得過要打,打不過也要打的人。憑藉強悍性情,他在鐵板一塊的殺毒市場上趟出一條血路。而包凡為了打架不吃虧還特意學過格鬥。從小叛逆的他,讀小學五年級時「一年吃了50張罰單」。這樣兩個人在原本就不大的中國網際網路圈子能相互聞到味太正常了。
華興幫奇虎做B輪融資時,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周鴻禕。包凡卻認為周的功底擺在那兒,只要他想干,一定能幹出事來,只是時間問題。
他也很欣賞劉強東。「老劉是個很江湖的人,我也是個很江湖的人,我們都很講義氣。」「但對你性格再認可,你做不出事,大家一起喝酒、玩兒就得了,不用做買賣了。我們畢竟還是在做生意。我最欣賞他的是,說過的事基本都能做到。剛開始也覺得他不靠譜兒,這玩意能做成嗎?但每次他都說到做到,還超過不少。」
包凡視這些創業家為「哥們兒」,創業家們又為何信賴華興?
「包凡比較大氣,在利益上不那麼斤斤計較。和客戶談收費之類細節時他會抓大放小,而和客戶談判時又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儘管這種觀點有時客戶聽起來不太順耳。他做成那麼多複雜的大案子,這可能是部分原因。」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杜永波這麼認為。
《彭博商業周刊》報道,2005年,包凡結識了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雙方几次談合作都沒有結果。但王長田卻感覺到,包凡是站在大局的角度來考慮的,他會考慮王長田的利益,也會考慮投資方的利益。他並非一定要促成生意,以便自己能賺到錢。買賣沒做成,人卻成了朋友。後來包凡還入股了光線傳媒,光線上市使他獲得了30倍的投資收益。王長田說,「如果一筆一筆地做生意,我付他的顧問費會遠遠小於股票的利益,但我願意給他,因為我希望跟他建立長遠的關係。他是一個你願意給他錢的人,你覺得他掙錢是應該的。」
2013年,包凡代表奇虎和搜狐談併購搜狗的事。
他和搜狐CFO余楚媛見了幾十次面,花了半年時間,最後還是勸周鴻禕放棄,因為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後來他告訴《彭博》,「客戶為什麼信任華興?因為華興不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做事,先考慮客戶利益。這件事要是做成了,一年以後崩盤,老周得恨死我,我在業內也要被人罵死。」
自2011年以來,趕集網一直跟華興有合作。趕集網CEO楊浩涌認為,華興資本在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搭了一座很好的橋樑。和別的投資銀行不一樣的是華興的立場似乎更偏向創業者——業內有共識,華興推薦的項目都挺好,但價錢不便宜。
楊浩涌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在投行這個圈子裡,包凡很有江湖地位。他跟圈內很多人關係都很好,大家也都賣他面子,我覺得這是華興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另外我覺得包凡是一個對中國和西方都比較懂的人,國外的投資人和國內的創業者對他都很認同。」
毋庸置疑,「關係」是華興資本取得成功的有力支撐。但如果把華興今日的成就僅僅歸因於包凡的人脈,顯然是把複雜問題說簡單了。作為一名深耕中國網際網路的投資銀行家,包凡的專業性無可挑剔。他知道如何在一堆創業公司中把最優秀的那個挑出來,並且善於在創業者、投資者、併購者之間進行高效的溝通。
21世紀不動產創始人盧航進行第二輪融資的時候找到華興,僅僅是因為第一輪融資的投資方高盛建議他這麼做。他想不明白為什麼要讓華興多收一道中介費,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念頭開始了合作。結果3個月之內,見了不到10個投資人,他就以非常便宜的價格搞定了5200萬美元的融資額。
當然,奠定華興在投行圈無可撼動的地位的,還是和京東的連續合作。
霸氣的劉強東一直告訴記者,他不想做「中國的亞馬遜」,不想成為任何追隨者,「京東必須就是京東」。京東商城不斷擴張的過程中,被反覆質疑資金鍊斷裂,聲音不僅來自媒體,也來自投行和風險投資界的大佬。
最初因為風險太大,2008年就認識劉強東的包凡幾次放棄同京東的合作。但在2011年,華興終於促成了DST、老虎基金等機構對京東高達15億美元的融資。在此之後,2014年,騰訊戰略投資京東、京東赴美IPO兩度出現華興的身影,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
現在談起騰訊投資京東,包凡語調從容,「最難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訴求當中有一些矛盾,大家必須把最原則、最核心的部分談攏。這對我們是挺有挑戰性的,不過反過來說,也正是這種最複雜、最有挑戰性的狀況,才最能凸顯華興的價值所在。」事實上這個項目從春節前開始談,到3月份就談定了,不過用了兩個月。
和哥們兒的關係會不會影響對一項業務做不做、怎麼做的判斷?
包凡的回答是:「會。但我覺得業務就是業務。他為他公司的利益,我為我公司或者我客戶的利益,這個互相都理解,只要不做一些越過底線的事:撒謊、故意做局、暗地裡操控。這種事絕不能幹。」或許正因為守住了這條線,中國網際網路江湖有了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華興可以跟所有的人做買賣。
在華爾街為中國創業者代言
在包凡的理解中,做投行從根本上說就是做品牌。摩根和高盛今天之所以有這樣的市場份額,當然有許多其他因素起了作用,例如資源和人才,但歸根到底靠的是金字招牌。「中國那麼多的民營企業上市,老闆可能從來沒去過華爾街,他為什麼會知道讓董秘給摩根、給高盛打個電話或者找人介紹一下?就是因為品牌。」
騰訊、京東、奇虎、噹噹、優酷、土豆、愛奇藝、PPS、美團、趕集、陌陌……,華興資本的會客廳,展示了他們有過合作的商業夥伴。如果滿足於原有的私募和併購業務,華興的確是可以喘一口氣了。但這顯然不是包凡的風格。
2008年,華興雄心勃勃進行區域擴張,在上海創建團隊。不料金融風暴襲來,2009年全年只做了四五個單——對比一下,現在華興僅僅私募融資領域一年就有好幾十個案子。金融風暴中,本土證券市場萎靡,國際投行中國業務銳減,包凡卻從中看到了華興擴張的好時機,決定將華興從原先的新型投行(關注創業公司種子期和成長期的融資併購)轉型為全業務投行,開始布局證券業務。
在他看來,華興如果不轉型為一站式、全業務的投行,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真正立足,「如果我們規模太小就會受大投行的欺負」。為此,華興必須一方面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核心優勢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目前華興大約有200多個客戶,已經上市的占十分之一。拓展券商業務、滿足客戶們潛在的上市需求,成為華興成立證券業務的推動力。2012年、2013年,華興先後拿到了香港和美國券商牌照。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中國公司也有這種現實需求。
2010年曾是中國公司在全球IPO十分活躍的一年,一共有476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規模高達1053.54億美元。而2011年全年則有348家中國公司上市,融資規模為553.7億美元。這些公司的上市,特別是海外上市,絕大多數是由高盛、摩根史坦利、瑞銀等國外的巨頭充當證券承銷商。
中國高科技企業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早期受益於國際資本,而後又在外資銀行幫助下於海外上市,一切看上去很美。但,也僅僅是看上去。當當網的創始人李國慶曾將這件美好的外衣撕開了一道口子,使人們得以窺見不那麼美好的內核。
2010年12月8日,當當網在紐交所上市,當日收盤價為29.91美元,較發行價16美元上漲87%。李國慶認為投行故意壓低當當網的定價,和摩根史坦利的員工在微博上絮絮叨叨對罵了一個月。
商業觀察家申音認為,處於弱勢的創業者與機構投資人、投行談判,並不是完全對等的交易,創業者在談判中也許會有心理落差,有些條款可能是被迫接受的。
包凡則感慨,「歐洲撐起了羅斯柴爾德,猶太人撐起了高盛,央企撐起了中金,中國的創業者們,誰是你們在華爾街的代言人?」
2013年,國內IPO市場關閉造成A股市場一片低迷的同時,華興卻逆勢而上,幫助完成亞信聯創私有化、蘭亭集勢赴美IPO、奇虎6億美元可轉換票據發行、唯品會2億美元增發、博雅互動香港上市、去哪兒赴美IPO等交易。
蘭亭集勢是華興證券——華興資本旗下的證券公司——所做的第一筆IPO業務。雖然是副承銷商,華興證券卻為蘭亭集勢帶來超過融資額三分之一的訂單,僅次於排名第一的主承銷商瑞士信貸。這讓包凡感到驕傲——其實瑞士信貸加上華興資本,兩家就能搞定。
另一方面,中概股投資人結構已經發生了巨變。近幾年隨著VIE(可變利益實體)事件集中爆發,歐美主流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均對中概股敬而遠之。填補空白的是海外眾多中國背景投資者。2005年創辦的高瓴資本,初期管理的資金規模只有3000萬美元,現在卻發展到了80億美元,並投資了京東商城、去哪兒等中國TMT公司。
對中國公司來說,瑞士信貸這類大投行擁有覆蓋全球的銷售網絡,能幫他們解決股票認購的「廣度」問題,華興則能幫他們找到對中概股感興趣的基石投資者,以解決「深度」問題。
包凡認為,自金融危機以來IPO領域發生了一個重要轉變——基石投資者越來越關鍵。傳統意義上的IPO只是一種「面上」的賣法。「比如一家公司要IPO了,大投行裡面有好幾百個銷售,每個銷售打電話給自己的20個客戶,說某某某要做IPO了,你有沒有興趣買股票?」而現在的IPO很大程度上更像是私募融資,「現在不在乎說你有200個人買你的股票,重要的是哪前10個人買你的股票。這前10個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股票做不做得成、定價在哪兒。那這10個人實際上要以一種攻堅戰的打法來做,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是在面上拉攏拉攏。」而這恰恰是華興的長項,「我們一直都是做私募的嘛,其實等於很大程度上把IPO當作私募去做。」
2014年前8個月,在中國公司赴美IPO承銷商中,剛成立兩年的華興證券僅次於瑞銀排名第二,這種獨特的「打法」或許功不可沒。
華興在香港和美國的證券業務進行得風生水起,但至今還沒有拿到國內A股市場牌照。包凡透露,「如果有機會,華興決不會放棄A股市場,不過我們會有另外一套打法,跑衙門這種事情我干不來。」
談及競爭對手,他調侃道,華興的競爭對手「漫山遍野」,「如果沒有競爭對手就說明我入錯行了,我乾的這買賣沒人瞧得上。」
令人唏噓的是,2014年10月14日中金公司發布了朱雲來辭去CEO一職的消息。有業內人士指出這與中金近年來行業地位不斷下滑有關。公開數據顯示,中金2013年行業排名第33位,而這與其推行的大項目模式關係甚大。隨著央企上市大潮退去,一個時代宣告結束。
做一家中國的世界級投行
10年前創業時,據說包凡是先為公司取了英文名China Renaissance,而後回譯為中文「華興」的。他很喜歡Renaissance(文藝復興、復興)這個概念。
當年他進入摩根史坦利時,「大摩」相當程度上還是很傳統的華爾街投行,商業模式是以服務客戶為主的。到他後來離職時,「大摩」已經轉型為以交易為主的現代投行。而他並不喜歡這一轉變。「現代投行實際上是,我也為別人服務,但更重要的是為自己賺錢。我為你客戶服務的時候拿點信息,我自己投資,自己做交易。我覺得這個模式是錯的,短期也許能掙點快錢,長期來看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我想重新做一個經典的投行,某種程度上復興一下傳統。」
10年後再思量,投行的門檻相當高。「你看,雖然美國的券商成百上千,真正能夠在華爾街成事的第一梯隊也就那麼七八家吧。我想全球也是這個情況。現在我們越是往前面走,越覺得做這個行業真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不到一定規模,很多事情你做不了。但你要想做到那個規模,真的不光是錢的問題,好多時候這也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做的事太多了。」
對於包凡,至少有三件事責無旁貸:定戰略方向,組建團隊,拓展新業務。在他看來,過去這10年戰略方向並沒有大問題;拓展新業務儘管累心,卻能夠使他保持對工作的熱情。「我這人很怕無聊,很難去做一件我沒有熱情的事兒。早期做事可能還受追逐金錢的驅動,隨著事業的發展,這一部分動力越來越弱。不斷給自己找新的挑戰,對我來說是保持熱情的一種手段。」新年伊始,他接受騰訊科技採訪,如此總結剛剛過去的一年:「2014年,我最累,也很陶醉。」
當下最頭疼的問題,只剩下組建團隊了。「我們未來想要做很多事,這些事是需要人做出來的,哪裡去找這些人,怎麼說服他們加入華興,怎麼留住他們,怎麼把他們的作用發揮出來,乃至自己培養出這樣的人才,這是我下一步最重要的挑戰。」據說在這件事上,近年他耗費了三分之一的精力。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杜永波是在2006年加入的。在他看來,成功的團隊建設是華興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我剛進華興時,這家公司只有10多個員工。每隔半年,每個人會有一個360 Review——你的主管領導直接坐下來跟你談,哪些地方做得不錯,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我當時覺得有點好笑,但現在回過頭來看,360Review這一制度到現在還堅持。包老大做這個公司一開始就不是小打小鬧。」
「包老大」,是包凡在華興內部的暱稱,他不喜歡同事稱他「包總」或「老闆」。
「大多數金融機構會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西裝革履,冷冰冰的,工作交流都通過郵件或者電話。華興卻很新鮮熱辣,有時工作交流可能就是在辦公區喊一嗓子,人跟人之間離得特別近。從包老大開始,都是這種感覺。」華興首席人才官鄒涓告訴我們。
加入華興之前,鄒涓曾在通用電氣、外資PE基金和本土大國企負責人力資源。據她所說,目前華興資本的員工超過了100人,比2014年初增加了30%,按照計劃,新的一年人員規模還將擴充30%到50%。而她本人,是被包凡一杯接一杯咖啡、一次又一次長談拉來的。令她感動的是,在她第一天上班前,包凡特意從國外打回電話,叮囑工作人員為她配備一套新的辦公桌椅。
原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刁揚、原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公司副執行長陸奕等高管是2014年加入的,當年8月份入職的17Startup聯合創始人、「90後CTO」孫若愚則是華興資本最年輕的骨幹。
這個24歲的年輕人,將全面承擔改造和創新華興業務流程IT平台的任務。包凡希望新技術能改進甚至顛覆投行的做事模式,全面提高效率。移動網際網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已是大勢所趨,此舉頗有自我顛覆的意味。
此外,華興鼓勵「內部創業家」的出現,兩個月之前正式對外公布的「阿爾法」早期項目,就是發展平台之一。杜永波告訴《財經天下》周刊,「阿爾法」項目團隊是華興抽調一批業務骨幹及「85後」員工組建而成,重點關注那些為「85後」「90後」用戶群體設計的創業項目。有意思的是這些項目的投資決策權將屬於「阿爾法」團隊而非華興決策委員會。
阿爾法項目聯合負責人劉峰是2012年2月加入華興上海分部的。他告訴我們「包老大」和他分享過的成功之道,「他說過去10年不是幾個聰明人在一起把事做成了,更多是靠各方朋友幫助。所以第一是要形成自己的朋友圈,第二是要知道回饋別人。不要只看利益,要重感情。總之交朋友第一,談生意第二。他給我們傳遞這個東西。我覺得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華興歷史上當然並非沒有過人才出走的經歷。處境最艱難的2009年,就有兩個早期合伙人離開了。包凡倒是看開了:「就像共產黨當年從在遵義開會到最後進北京,人都差了好幾撥了是吧?」
他希望華興未來10年能實現「去包凡化」,將一家個人創立的企業做成真正的機構。這需要他在公司治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人才培養上下大功夫,更需要他本人合理放權。
當問及他野心的界限在哪裡時,包凡明顯興奮起來。
「5年之後、10年之後,再問我這個問題也許答案會不一樣。但目前來說我看得比較清楚。我覺得中國應該有機會出現世界級的投行。我知道這個東西值得我去爭取。爭取到爭取不到,看我自己的本事,看我們這個團隊的本事,好多事有時要看命的。但如果沒有爭取,我會覺得很遺憾。
「這是一個有趣的年代,網際網路為整個投行業帶來了根本變革。可以說我們處在最好的時候,也可以說我們處在最壞的時候。最壞是說,也許10年後整個投行業跟今天相比面目全非。最好是說,我們現在規模還小,但在所有投行里,我們對網際網路的理解應該是最深的。相對來說,我們最有機會把握住下一代的潮流。
「縱觀歷史上玩過金融的,尤其是玩我們這種金融裡面比較高大上形態的,基本上是猶太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玩這個玩得特別好,其他文化的人試過,但都失敗了。如果說在我們中國人手裡也能玩出一個一流的東西來,進入到金融CLUB,我覺得也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事實上還真有朋友說他像一個中國的猶太人。
當當網聯合創始人俞渝曾對包凡說,如果中國本土有望誕生一家世界級的投行,那一定就是你包凡乾的。別忘了摩根先生整合美國鐵路業的時候,已經63歲。俞渝的話讓人想到未來,而包凡告訴我們的一個故事,則讓我們想到過去,甚至想到《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
30多年前,每月總有一個周末,一對祖孫會穿著他們最好的衣服,光顧上海淮海中路那家紅房子西餐廳,吃一頓西餐。對孩子來說那是難得的節日。儘管1949年前當過銀行家的爺爺此時手頭拮据,每次只能點簡單的食物,卻總是很認真地教他如何用刀叉,把這件事做得極富儀式感。在用餐的同時,爺爺還會給孫兒講些十里洋場的逸聞和自己做過的事。孩子年紀還不大,聽不太明白到底怎麼回事,卻總覺得銀行家這個職業似乎很神秘,挺好玩兒的。
你已經猜到了,那個孩子就是包凡。
幫助企業解決以下問題——
頂層架構 商業模式股權設計
品牌推廣股權融資 企業轉型
資源對接 商業計劃書上市輔導
【特邀投資人專家】
前知名投資機構總經理 馮正明、東方賽富董事長 劉俊宏、洞見資本創始人 杜明堂、玖弘基金董事長 安陽、前海梧桐併購基金創始人 謝聞栗、時空資本總裁 陳銘全、樹道諮詢創始人 王靖飛...
現場還特邀20家風投機構一對一對接優質項目進行股權投資!
【關注領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教育,先進位造業等符合條件的領域。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
(如果站外看不到「了解更多」連結的話,可以進入今日頭條APP顯示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