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失調的形成--不得不看

2022-05-07     卓瑪途旅-雲南

原標題:共濟失調的形成--不得不看

人體姿勢的保持和隨意運動的完成,與大腦、基節、小腦、前庭系統、深感覺等有密切的關係。這些系統的損害將導致運動的協調不良、平衡障礙等,這些症狀體徵稱為共濟失調。它分為感覺性共濟失調、前庭性共濟失調、小腦性共濟失調和遺傳性共濟失調四種類型。病因主要是小腦病變、大腦病變、前庭神經病變及周圍神經病變等。因為病因多,所以完全治癒有難度。

軀幹共濟失調(姿勢性小腦性共濟失調),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步態和姿勢(站立和坐時)平衡障礙,如站立不穩、起坐不穩、行走不穩、 Romberg征(睜眼、閉眼)陽性(不穩),上肢共濟失調不明、顯,眼球震顫常無。定位診斷主要在小腦蚓部(原始小腦)受損害。可見於ADCAⅢ型,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

共濟失調在西醫稱為神經系統疾病,中醫所屬痿症,臨床表現為走路不穩平衡感差,肌肉僵硬,像喝醉酒一樣,嚴重則會導致摔跤的情況,說話不清,說話像吟詩一樣,說話語速慢,吃飯喝水嗆咳,頭暈。少數會伴有復視眼球震顫等症狀,嚴重則會導致癱瘓生活不能自理。

中醫健步清言飲療法:中醫認為腦髓空虛是小腦萎縮的病理變化,中醫理論認為腎氣腎精虧虛 是其基本病機 。但是,中醫治療療程長、見效慢,而且無法從根本上控制病情進展,所以我們就得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髓海空虛,腦失所養,氣血濡養經絡骨結等論述,是臨床的理論基礎。

治療之法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經絡不通,經絡不通則腦和肌肉失之營養。

所周知中醫治療疾病多從患者病情的整體情況出發,注重患者臟腑的功能,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再到理法方藥,從而使藥物更加適合患者的病情,以達到藥到病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9f25df863a98364536495e8ec47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