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二十大精神 | 理解「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治國理政
如何理解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豐富內涵?應當從保障內容、保障水平、保障主體、保障對象的多層次四個維度來理解,從而準確把握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功能定位。
原文 :社保體系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作者 | 民政部原副部長、中華慈善總會會長 宮蒲光
圖片 |網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明確提出「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如何理解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豐富內涵?應當從保障內容、保障水平、保障主體、保障對象的多層次四個維度來理解,從而準確把握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功能定位,根據不同層次的結構特徵制定不同保障政策,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效益最大化。
保障內容的多層次。1985年,黨中央在「七五計劃建議」中,首次提出「社會保障」的概念,並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優撫工作統一納入社會保障體系。1993年,黨中央在《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列舉了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具體內容。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制度,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殘疾人事業,建立住房制度,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也對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做了具體闡述。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包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長期護理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救助體系、婦女兒童保護、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住房制度、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公益慈善事業等多方面的具體內容。總之,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保障水平的多層次。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內容的不斷擴大,社會保障結構的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健全,社會保障水平的多層次性也逐步顯現。第一個是兜底型社會保障,主要是社會救助制度,為陷入生活困境的弱勢群體提供托底性的基礎保障,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覆蓋面不大;第二個是發展型社會保障,主要是國家通過立法實施的強制性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項目;第三個是提高型社會保障,屬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較高層次的社會保障,如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醫療保險,以及面向婦女、兒童、殘疾人、退役軍人等特定人群的福利保障等。
保障主體的多層次。指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障、養老服務、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骨幹社會保障項目上,作為保障主體的國家、企業和個人分別承擔一定責任,提供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社會保障。第一個層次是由國家提供的基本社會保障,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制度,體現了基礎性、普惠性和兜底性的功能;第二個層次是由企業、用人單位提供的補充性保障制度,如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這一層次比國家層面的基本保障水平更高,但保障範圍相對較窄;第三個層次是由個人出資,購買在醫療、養老等方面享受稅收政策支持的商業保險產品或投資產品,這能夠提供更加個性化、有針對性的社會保障;第四個層次是以慈善事業凝聚的社會力量參與的「第三次分配」,它不僅優化調節了收入分配格局,也有力地扶助了政府的兜底保障制度。
保障對象的多層次。總體而言,社會保障對象整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大眾人群的福利性的社會保障;一類是面向生活相對困難的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或稱兜底性保障。在不同的社會保障政策中,可以進一步將社會保障對象劃分為不同層次。比如在社會救助制度中,應根據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將社會救助對象劃分為不同層次並實施不同類型的救助,這是體現制度設計科學性、提高社會救助質量效益的關鍵。第一個層次是最基礎的困難人群,應通過低保或特困供養保障其基本生活,並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專項救助;第二個層次是相對困難人群,即收入低和剛性支出較大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家庭,應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基本生活救助或專項救助;第三個層次是其他困難人群,主要包括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境的,應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對遭遇自然災害的應給予受災人員救助。
此外,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慈善是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各類社會主體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過捐款捐物、志願服務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為社會性、生理性和發展性弱勢群體提供幫助和服務,是社會各界自覺自愿參與的資源和財富流動,也是第三次分配最重要的表現形式。當前,我國慈善事業已經涵蓋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等諸多領域,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著自願共享的作用,承擔著第三次分配的功能,不僅是政府社會救助制度的有益補充,還在拓展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7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人口外流背景下,鄉村治理難題如何破解?| 社會科學報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國家形象關乎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