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昨天教育部的官宣高考時間延期一個月,2020屆高三生距離高考還有三個月的時間,一批人已經悄然進入最後的衝刺賽道。
還有一批又一批的學子,早就開始了備賽之旅。大家心知肚明,就算是從幼兒園就開始為高考打基礎做準備,都不算早。
畢竟,再過幾年就要升小學,上了成績好的小學,才更有把握考進重點中學,也才有機會拿下最保險的一項籌碼——擠進重點學校的重點班。
有重次之分,必然就有得與失的兩種人發出不同的聲音:
一方面,學生與家長以成為「重點培養對象」為榮,另一方面,有人批評重點班造成了教育資源不均衡和社會不公。
一、取消重點班?真不太可能
查閱資料了解到,早在1997年,《關於規範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行為的若干原則意見》其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不設重點校、重點班、快慢班。
近十年後,新《義務教育法》中,也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也就是說,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立重點班,是一種違法行為。
但時至今日,依然有學校與學生及家長雙方(不得不)配合演出,為了共同的目標,升學率。
據新聞報道,去年七八月,北京多所中學有針對初一新生的「學業水平調查」,儘管校方未明確說明考試與分班的關係,但家長之間早就心照不宣。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事情。
在一些學校,「重點班」看似消失了,但它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優勝劣汰」一直在前置,從未停歇過。
二、優等生帶動後進生,是一種美好願想
重點班,其實是重點學校的一種衍生。很早之前,國內急需重工業人才。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力量辦好部分學校,從而為國家培養高質量人才,成為當時的一種選擇。
1962年,頒發《關於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它們須「在數量、規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保持適當比例」。
人人都想擇校進入重點中學,但這些學校畢竟名額有限,能進與否,要拼的因素就很多了。
據調查顯示,2003-2004年對北京、蘇州、寧波等10個城市調查顯示,優勢階層(高級和中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子女約60%在重點中學就讀,而低階層家庭的恰好相反,約60%子女在非重點學校就讀。
沒有考進重點中小學,你離好大學可能又遠了一點。
而且,喊了多年的「取消重點班」,基本是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即初中和小學。未被包括在內的高中階段,以及與它直接關聯的初升高與高考。
長久以來,重點高中及其重點班,一直被視為備戰高考所需的墊腳石,競爭強度高居不下、區別對待也始終存在。
三、學霸的壓力,學渣的陰影
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重點培養」這一概念早已是「深入人心」一般的存在。但凡有條件、有能力的家庭,大多會儘可能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非放任其進入較「差」的環境中學習。
了解到,在重點班的氛圍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學習作用的認識要高於普通班。總而言之,兩者學習能力的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在外在條件上,前者所擁有的師資力量、教室環境、班級規模等,都比後者更加完善。
在升學率至上的風氣之下,重點班的學生往往被視作學校的掌上明珠,而作為後備軍的普通班學子,有時要做好各方面條件會「稍稍靠後」的心理準備。
「重點班」教室安裝空調、加濕器、送零食、學生單獨不用軍訓;
「尖子班」學生在食堂有專屬樓層、有標記了名字的專屬餐盤,其餘學生在別處吃飯,沒有專屬餐盤;
「重點班」嚴格控制人數規模,普通班人數爆滿且不能使用多媒體教學……
四、改變,一直在發生
也有人說,設立「重點班」和「普通班」是一種因材施教的做法。將學習能力強、悟性高的學生放在一起,不僅可以集中力量提升一批人的成績,還能讓成績好的同學彼此競爭,激發他們更多潛能。
這種所謂的「因材施教」,距離真正的教,真正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如果取消「重點班」、「重點學校」的劃分,不同地域、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就能獲得適合自己的教育了嗎?
這其實是一種理想化的願想。
相反,在總體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重點培養」的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些貧寒學子的通往好大學的重要一途徑。
由於重點學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少數位於縣鎮且極少設於農村,對於農村學子而言,「縣重點」便是那根至關重要的連線。
總有人說高考殘酷,還有更多人會說沒有高考更加殘酷。長久以來,高考的確為渴望改變命運的萬千普通學子,提供了一條相對公平的跑道。
話說到這裡,如何去看待「重點班」與「尖子生」歸根到底還是看你自己了,踏踏實實努力學習,這才是重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