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刺激網絡驚悚片回來了!
第一部就以小搏大。
不足百萬美元的預算斬獲7500萬美元全球票房。
豆瓣上近50萬人打出8.5的高分。
如今第二部歸來,仍舊保持了第一部的品控。
豆瓣一周口碑榜Top1,開分8.2。
「網絡謎蹤2 」
2023.1.20
沉浸式追兇
沒看過《網絡謎蹤1》也完全不影響《網絡謎蹤2》的食用。
兩部電影只是形式一樣,故事相對獨立。
所有敘事都是通過電腦、手機螢幕來表現的。
換言之,就是你在看螢幕里的人在操作螢幕。
在網絡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順藤摸瓜找出關鍵信息。
不是套娃
你以為會很無聊?
完全不。
這種形式打破了銀幕的限制,同時藉助大量的「凝視」鏡頭構建懸念感和認同感。
激起觀眾內心「看與被看」的恐懼,只會更刺激!
它又叫「桌面電影」,是偽紀錄片發展出的一種亞類型。
主要應用於驚悚、恐怖和懸疑題材。
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柯林斯伍德怪談》。
後來的《梅根失蹤》《巢穴》《彈窗驚魂》《解除好友》《網絡謎蹤1》都是這一類型。
而且,非常吃劇本和剪輯。
基本遵循主角的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營造出一種攝影機消失的錯覺。
據說當年《網絡謎蹤1》拍攝只用了13天,但後期剪輯工作卻花了近3年。
於是,差點被逼死的剪輯師越挫越勇,聯合第一部的編劇,一起搞出了《網絡謎蹤2》。
內容延續了「懸疑」+「親情」。
第一部是「爸爸找閨女」,第二部是「女兒找媽媽」。
觀眾跟著主角的視角沉浸式捕捉細節,找兇手、救親人,參與感很強。
但這種參與感又只屬於當下這個時代,又熟悉又抽離。
而且相較於《網絡謎蹤1》的谷歌、電腦、手機聯動。
《網絡謎蹤2》多了監控鏡頭、蘋果手錶、門鈴感應、景區直播等內容,緊跟2023多媒體環境。
媒介更加豐富,剪輯更加流暢,節奏更加緊湊,即使只有螢幕,也不會覺得單調。
再次感嘆apple生態真的不錯,一聲「hey,Siri」,就贏麻了。
媽媽去哪了?
故事背景很簡單。
女主朱恩的爸爸早年因癌症去世,她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雖然彼此依賴,但溫馨超不過3秒,媽媽嫌女兒叛逆,女兒嫌媽媽嘮叨。
媽媽:不可以喝酒,別讓陌生人進門……
女兒:balablabalabalaba……
記事本亂打哈哈哈哈哈
直到朱恩18歲。
媽媽交了個男朋友凱文,並計劃一起去哥倫比亞旅行度假。
朱恩樂開了花兒。
還有什麼比媽媽離開了,但留下了一筆錢(應急金)更快樂的事情??
朱恩仿佛脫韁的野馬,瘋狂撒歡。
舉辦狂野的派對,喝酒、蹦迪、徹夜不歸……
像極了我媽不在家
另一邊。
從媽媽男友凱文發回來的照片看,媽媽在國外也很快樂。
短暫的沉浸在異國的輕鬆氛圍里,享受難得的甜蜜假期。
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事兒,直到媽媽計劃歸國的日期的當天。
朱恩帶著TikTok里學的接機惡搞小卡片,按照約定去接二人時,發現——
飛機已抵達,但媽媽沒回來,媽媽的電話也打不通。
卡片:歡迎從監獄回來,媽媽!
她打電話到媽媽和男朋友預定的酒店詢問,但語言不通。
Google翻譯後的內容也十分不利——
「他們留下了一切東西,且沒人看見他們離開。」
直到這會兒,朱恩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酒店可以提供的監控錄像,48小時就會被覆蓋,需要有人趕到現場拿。
大使館下班了,需要幫助就得先填表。
美國聯邦調查局沒有管轄權在哥倫比亞調查,與當地當局合作需要時間溝通。
但時間不等人。
朱恩也不太信警方的速度,所以一邊雇了個跑腿小哥(大叔)去酒店拿監控。
另一邊狂試媽媽的谷歌帳戶密碼,希望能看到定位追蹤。
可惜,無法登陸。
不過好在,年輕人對網際網路運行規則的熟練程度超乎想像。
朱恩找到了媽媽男朋友凱文的個人介紹網頁。
通過人工客服,回答幾個驗證問題,順利拿到了網頁登陸密碼。
幸運的是,凱文的谷歌帳號密碼是一樣的。
但進入到凱文谷歌帳號後,信息變得更加複雜,事情也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兩人失蹤當日,凱文關掉了位置共享。
凱文在社交軟體上還約了一個大胸妹,疑似不忠?
社交媒體上,有人叫凱文為達倫,一番谷歌查找下發現他似乎是個詐騙犯?
難道是凱文把媽媽藏起來了?
遠沒有那麼簡單。
還記得最開始凱文發回來的媽媽享樂的照片嗎?
全都是背影和擋臉照,沒有正臉,仔細對比下竟是大胸妹。
媽媽沒出國?
是媽媽和男友的合謀?還是背後另有其人?
網絡防泄密指南
懸疑片劇透就沒意思了。
只能說劇情反轉再反轉,嫌疑人推翻再推翻。
看到真兇,後背發涼,細思極恐。
要說影片最讓人代入的還是——
我們生活在同一張網際網路下,這是獨屬於這個時代的驚悚感。
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出行到消費,再到社交。
我們擁抱虛擬世界,卻又忍不住懷疑它。
網際網路也很矛盾,充滿謊言又沒有秘密。
就像媽媽和男友。
相識於交友軟體,兩人的匹配度高達97%。
不過這可不是什麼天定的緣分,只能說是蓄謀已久。
男友堅持不懈的簡訊轟炸,讓媽媽開始對男友產生好奇,危險也悄然逼近。
現實中的網戀也一樣。
可愛蘿莉音背後,說不準是猥瑣男。
溫柔高富帥人設,有可能是殺豬盤。
惺惺相惜的瞬間,也可能另有所圖。
還有。
網際網路帳號的破解好像也沒那麼難,有時只需幾個驗證問題。
朱恩和人工客服套取媽媽男友的網站密碼。
只偽裝了口音,查詢了一些公開信息,匹配上驗證問題就成功了。
隨後更是直接登上了他的谷歌帳號。
這也警醒我們,不要把過多個人信息放到網絡空間,不要為了方便把所有帳號密碼都設置成同一個。
風險太高了。
還有,網際網路信息的局限性。
影片最開始,是朱恩一家三口的幸福旅行時光記錄。
畫面定格在父親抱著女兒的溫馨瞬間,後半段卻被剪掉了。
被修剪掉的,也許才是真相。
突然想到某些明星喊:這段掐掉
最後想說的,就是網際網路輿論環境。
諷刺的是,網際網路大大降低了獲取資訊的成本,但部分網民卻更願意從隻言片語中拼湊自己以為的「真相」。
2018年的《網絡謎蹤1》里。
女兒失蹤後,網友們憑著披露的一點消息,蹭熱點,網暴父親,污名化女兒。
到了2023年,網際網路環境也沒有好一點兒。
《網絡謎蹤2》,母親失蹤後,網友們又開始陰謀論。
人人都是網際網路法官,卻無人在意具體的人。
誠然,這只是一部懸疑電影。
但在找到兇手之外,也能引發很多思考和警醒。
比如,警惕網戀。
比如,修改密碼。
比如,不做鍵盤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