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空軍最後的經典,巴倫支海上的手術刀,蘇-27戰鬥機外墜毀

2020-03-30     礪劍堂

環球網3月26日引述俄羅斯國防部的消息稱,3月25日,一架俄羅斯空天軍的蘇-27雙發重型戰鬥機在黑海上空執行例行飛行訓練任務時,在距離費奧多西亞約50公里的黑海上空意外墜毀。儘管俄軍隨即出動了安-26和米-8等飛機執行搜救任務,但是由於當時海上環境惡劣,搜救工作進展十分艱難。

蘇-27雙發重型戰鬥機,是冷戰時期蘇聯航空界最高技術水平的結晶,也是蘇聯航空科學技術的象徵。由於該機性能優異,外觀漂亮,特別是曾經在多次世界級航展上作出各種匪夷所思的特技動作,因此也被冠以"華麗的蘇式曲線"這一稱號。不過,在交付部隊服役40年之際,即使是強大的蘇-27戰鬥機也不免顯得老邁和落後。

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強激烈競爭,在航空領域尤其如此。因為二戰的經歷提示所有人:掌握制空權才有可能在戰爭中獲勝,所以美蘇兩國都不遺餘力的研製全新的戰鬥機,企圖在技術上壓倒對方。在1970年代美國立項研製戰鬥第三代的F-15雙發重型戰鬥機後,獲得情報的蘇聯軍方隨即展開了自己的新式重型戰鬥機研製計劃,可以說蘇-27研製的初衷就是針對F-15而來,二者可謂是冤家對頭。

在冷戰中,經歷了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的較量後,美蘇兩國都意識到,過於追求飛機的速度和飛行高度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隨著防空飛彈的普及,戰鬥機的速度無論如何也比不過飛彈,飛行高度更不必說。但是如果具備了更優秀的機動格鬥能力,不僅可以在空戰中搶先咬住敵機,即使在應對防空飛彈時,也可以憑藉其高機動性甩掉對手。所以蘇聯的蘇霍伊設計局由帕維爾·蘇霍伊親自主持,展開設計蘇-27戰鬥機。

最初的蘇-27戰鬥機採用了三角翼布局和機腹進氣結構,蘇霍伊設計局為了降低研製風險,還專門準備了一個類似於美國F-14戰鬥機的"備份"設計方案。不過由於把發動機短艙弔掛在機身下進而設計來的機腹進氣結構顯示出了巨大的優越性,所以最後定型的蘇-27戰鬥機最終採用了這一氣動構型。這種氣動構型被稱為"中央升力體"結構,兩套弔掛在機身下的發動機短艙在飛行時可以兜住兩側的氣流,將其匯聚在機身下,再加上蘇-27採用了獨特的翼身融合技術,相當於把巨大的飛機機身也變成了機翼的一部分,再加上發動機短艙兜住氣流,從而大大提升了飛機升力。有檢測報告稱,蘇-27戰鬥機的中央升力體機身足以提供高達12%的升力,由於機身升力的支持,蘇-27戰鬥機的翼面載荷得以大幅降低,從而從根本上提升了飛機的機動性能。蘇-27戰鬥機能夠作出著名的"眼鏡蛇"機動、"鉤子"機動、"鍾"機動等多種特技動作,和其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央升力體技術有很大關係。

由於和美國在航空技術方面有著較大差距,所以蘇-27的服役比F-15整整晚了6年。1985年該機首次交付蘇聯國土防空軍後,就引起了西方的極大興趣。而近距離觀察蘇-27戰鬥機的機會很快就來了:1987年9月13日,一架挪威空軍的P-3B型反潛巡邏機在巴倫支海上空貼近蘇聯領空飛行,蘇聯國土防空軍隨即出動一架蘇-27戰鬥機前往攔截。但是P-3B貼著蘇聯領空飛行,不肯離開。蘇-27飛行員反覆驅逐3次後,失去耐心,駕機從P-3B下方高速穿過,由於兩架飛機靠得太近,蘇-27的左側垂尾翼尖割開了P-3B右翼最外側的發動機短艙,P-3B發動機瞬間熄火,高度從6000多米一下子掉到3000多米,險些墜毀。後來西方將這次攔截動作稱為"巴倫支海手術刀",蘇-27也因此名聲大噪。

不過從1985年交付蘇軍至今,蘇-27戰鬥機已經經過了35個服役年頭,如果從1979年定型算起,已經過去了40年。在這40年中,蘇-27見證了強大的蘇聯崩潰,退縮成為現在的俄羅斯,也見證了國際局勢的大規模變遷。如今已經進入服役末期的蘇-27戰鬥機正在逐步被更先進的蘇-35和蘇-57等新式戰鬥機逐步替換,而由於服役時間久遠,現在大部分蘇-27戰鬥機的狀態都不是太好,所以才會出現黑海墜毀這樣的意外事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P1BLnEBfwtFQPkdjg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