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讀書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想法:
- 把書全部記住,才算讀書。
- 說起讀過的書,對其內容必須如數家珍,否則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
- 想讀書,但是想到讀過也會忘記,就沒什麼讀書的動力了。
印南敦史在《快速閱讀術》一書中提到,這種想法是基於傳統的閱讀理念,他也曾經是這樣,但是當他轉換閱讀理念後,讀書的效率和心情就完全不同了,他自己也從慢讀者成為了書評人。
不一樣的閱讀理念:複製100%到邂逅1%
我們中的很多人還保留有上學時候的讀書理念,簡單來說,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的把書中內容搞懂記住,這無形中就給我們增加了讀書的壓力 ,束縛了讀書的過程。
尤其對「記住」這一條,近乎執著,認為必須要將書中的某些內容原原本本的背下來,可現在我們面對的不是教科書了,讀書的目的變了,讀書的理念也應該跟著變。
作者在書中的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無論怎樣努力記憶,也大部分都會忘記。」
尤其是對有些書中的內容實操性不強的書,隨著算時間內轉化為行動 ,慢慢也忘記書中的觀點了,而剩下的只有少部分內容,就和我們聽過的歌一樣,最初的感動片段往往是經歷時間後剩下的部分。
作者告訴那一部分就是我們本該應邂逅的1%。與其複製100%,然後忘記99%,不如用有限的精力去邂逅那1%,讓它在我們心裡發酵,讀100本,每一本的精華都在。
如何邂逅1%
不以儲存多少知識信息來要求自己,讓書中的內容如流水般從心中划過,留下那1%。這個過程只需要三個步驟:
1)一行採集,一行精華,一行評論
如果記不住,還可以用外部記錄的方式,作者就用一行採集,一行精華,一行評論的方式,將書讀成自己的。
一行採集
邊讀邊摘,將書中共鳴最深的地方記錄下來,可以用自己的話記錄,儘量短小,不必原文抄寫,作者稱之為一行採集。
一行精華
看過一本書,從採集的句子中再挑選出你最鍾愛一行。這個過程不需要什麼挑選規則, 只需要我們根據本心去取捨就可以了。
一行評論
對精華行進行評論,記下你閱讀和篩選過程中最初的感動,每個人經歷不同,感觸也不同,只需要誠實的記錄自己的想法就好,需要注意的是要一行評論,就是要將自己的想法濃縮你為一句話,這個過程,也是再次深入思考的過程。
這樣從一行採集一行精華 一行評論,就不斷將書中的思想聚焦濃縮為自己吸收的思想了,形式上在精簡,思考上在深入。
2)具體的做法
作者書中提到了具體的做法。
準備一張 紙,寫上頁碼,章節,和文章內容,這就是一行採集的具體做法。標寫上頁碼,章節方便我們可以重新回顧書中的內容。這個過程作者建議,最好是手抄寫,手抄寫需要用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就會促使我們文中的摘錄上選擇上,更認真和謹慎。
將一行精華和一行評論記錄在里一個另一個本子上,記錄上日期,作者和書名信息。可以想像,每一行,就是一本書,可以想像,當我們時常翻閱的時候,就會想起這個作者,這本書,這段文字,曾經怎樣影響我,現在對我又有什麼影響。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過程啊。
這裡分享我一個經歷:
讀完稻盛和夫《干法》時,我對整本書記下最感動的一句「你盡全力了麼, 你向神祈禱了麼」,這便是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的一行精華。
當時的感觸是,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工作中我們多數都未盡人事,這就是我和稻盛和夫的差距。
「你盡力麼,你向神祈禱了麼」每當我工作中出現挫折時,就會想起這句話,於是又有一種力量重新振作,不會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
《快速閱讀術》中說,作為讀者,我們要把自己當成是閱讀的中心,找到自己需要邂逅的1%就可以,讀書不是要完全對接作者的思想,每個人和作者思想的交點也不同。
與其複製100%,然後忘記,不如邂逅1%,然後讓它深刻影響我們。想要做到這樣,形式上的記錄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