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處理對父母的恨意?

2019-08-24     我是錢某某







《不好說特想聽》是個催淚的節目。

節目內容很簡單,在鏡頭面前,讓一些子女對著父母,說些平時不曾言及的心底話。

唐向末很克制說:「我童年真的沒有那麼開心」


「記得有一次,在家裡,就因為一個小事情,我沒做好,你揍了我一頓,把我牙齒都打掉了,你記得嗎?」


然而,母親淡淡地說:「忘了。」


這時,她反問兒子:「那你恨我嗎?」

唐向末連忙解釋:「不,我不恨你,我害怕你恨我。」

他還列舉了童年的各種不幸,甚至提及自己曾有輕生的念頭。


母親依舊不認錯:「這都是小事,等你以後做父親,你就知道了!」


這時,唐向末怯怯地問:「難道你真的,從來沒有覺得有對不起我的地方?


話音剛落,母親臉色就變了。

「這個世界,有父母對不起小孩的嗎?我管你也是為你好啊!我怎麼就對不起你了?


母親還開始了對兒子的數落。

「你要這樣想,我管你是為你好,沒讓你變壞,沒讓你成為小混混。」

「你連媽媽生日都不記得,你還好意思說你孝順。」


看得出來,唐向末袒露心扉,只為等待母親的道歉。

但事實卻極具諷刺——母親卻認為他太過記仇,沒有孝心。

不過,唐向末並不孤單,節目裡,其他不被愛的孩子,同樣也背負著不被理解的命運。

天天對母親說:「爺爺奶奶去世之後,這個家就沒了。媽媽的家,不是家。」


他含著淚,傾訴了一大堆委屈。

「你有送過我上學嗎?沒有;我想吃鐵板燒,你給我買過嗎?沒有;我讀書時,你給過我2塊錢嗎?······」


「甚至於,就因為你們每天打架,我無時無刻不活在害怕之中。」


這時,天天媽媽竟來一句神反問:「對啊,正常家庭不都這樣嗎?」


她甚至指責兒子:「我認為你這心智不太成熟。」


看到這,不由得想起那句話:有些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道歉,而父母卻一直在等孩子感恩。


這節目,我覺得就像是無數個家庭的縮影。

尤其沒有愛的家。

這世界不被愛的孩子很多,就像不會做父母,甚至不配做父母的人,同樣比比皆是。

小時候,因為沒得選擇,我們只能忍,甚至合理化父母的控制與暴行。

後來,終於熬到長大。

我們以為可以斬斷過去,抹去陰影,重新選擇一個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弗洛伊德卻說——童年的不幸,會伴隨你的一生。


事實也確實如此。

  • 兒時恐懼父母,長大後,你可能會排斥親密。


  • 兒時不被關注,長大後,自卑會纏繞你的一生。


察覺到這些之後,我們潛意識裡恨,對媽媽的恨,對爸爸的恨,再也抑制不住,漸噴涌而出。

然而呢?

父母不會認錯。

別說認錯,他們幾乎不可能會意識到自己問題。

他們甚至還理直氣壯說:「這點小事你還記仇啊?真是個白眼狼。」

不必說,你肯定委屈到極點。

並且,恨還會被激化,而你一旦偏要勉強,結果可能就是,被扣上「忤逆不孝」的帽子。


那麼,對於一個童年不幸的孩子,該如何處理這份「恨」呢?

先放棄改變父母的妄想。

承認有些父母真的不愛自己孩子,並且,不再執著於父母的道歉,或他們態度上的轉變。

然後,去看悲劇如何複製,看命運如何輪迴。

這方面我算是比較有經驗了。

因為我童年也挺慘。

家暴,打壓,留守,缺愛,人格侮辱,一樣不缺。

長大後,像所有不被愛的孩子一樣,我對母親怨恨越來越濃。

濃到有時,一回憶起童年,眼淚便不自覺流了下來。

可是,恨太濃,沒地方發泄,會把自己憋壞的,咋辦?

我從未向母親表達過情緒。


她身體不好,敏感多疑,傳遞怨恨,我怕對她打擊太大。

沒辦法,別無他路,我只好試著了解,關於母親的成長史。

外公是鎮上出了名的浪子。

情人眾多,責任感無,每天只顧解決自己溫飽,從不管家人死活。

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農村,而母親又是村裡最窮的一戶。

吃糠咽菜,喝井水充飢,到垃圾場撿衣服穿,幾乎覆蓋了我母親的整個童年。

我曾問母親,她記憶最早期的一件事是什麼。

母親說:「你外公天天打你外婆,然後把外婆逼瘋了,我在旁邊哭,哭得很厲害。」

我又問母親,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母親說:「哦,上小學吧!那時他們已經離婚,我是姐姐,才6歲,就擔起家裡的全部家務。」

「有一次,我燒火做飯,那個火鉗,在火爐里被燒得通紅的鉗子,掉在地上,我沒看見,便打著赤腳一腳踩上去,然後,我腳一下就被燙焦了,一大塊肉都爛掉了。」

我安慰母親:「這一定很痛吧?」

母親繼續說:「痛是痛,但還是被你外公氣得難過。我好幾天下不了床,肉都爛得發臭,但你外公連個藥都捨不得買,我那個難受啊,唉······」


這都只是母親的童年一角。

太多不幸,太多我所無法察覺到的苦難,都隱藏於母親潛意識中,影響著她的一言一行。


如果再往上盤問,我外公為什麼虐待孩子,那麼,又可以追溯到他的灰色童年,以及那個面目可憎的父母······

就是這樣,命運如此輪迴,非個人能輕而易舉扭轉。

不過,我依然沒有徹底原諒母親。

事實上,我也沒打算勸你們原諒自己父母。

因為傷害永遠都在。

可如果你願意去了解他們的成長史,你必然會解開一個謎團:噢!「父母不愛我」原來是這樣形成的。

你不會再執著於「不甘心」與「為什麼」。


你或許還會恨,但不會再怨了。

因為你了解悲劇的形成,看到了命運背後更大的命運。

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你會得以釋然。

往回看,這是和自己和解。

至於如何往前看,如何懷著「恨」,去處理與父母的關係。

我的建議是:跟隨你的感受走,千萬不要被傳統孝道所綁架。


其實很多人都不敢恨自己父母。

對,是不敢,是不斷抑制自己的真實感受,然後進行自我欺騙:不可能!媽媽很愛我!我怎麼可以怪自己媽媽!

經常這樣壓抑自己,久而久之,肯定會出問題。

像焦慮,抑鬱,狂躁,都可能藉此生髮。

而逼迫我們必須愛父母的,無非就兩個字:孝道。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沒有父母不愛自己孩子」、「百善孝為先」······


因此,我的立場很簡單,處理和父母關係時,儘量拋棄這些傳統禁錮。

為避免有「勸人不孝」的嫌疑,我打個抽象點的比喻。

比如,你成長過程中,你父母對你的善待指數是20分。

現在你成年了。

迫於內心傷痕累累,對於孝敬父母,你只願投入30分。

可是,按孝道,按習俗,你起碼得投入80分,不然你就活活一個不孝子!要遭天譴!

要我說,那你就當個「不孝子」吧。

尊重自己感覺,允許自己恨和憤的流露。

縱使所有人罵你不孝,但我相信,老天爺會理解你的。

理解你記憶里,那些無法抹去的恐懼和不安。

理解你有個千瘡百孔的童年,而今,你長大了,有選擇權了,為自己活一次,不算過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NKBzGwBJleJMoPMk8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