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村已建成的一期工程一隅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天全縣仁義鎮紅軍村曾叫程家窩村。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天全,在此戰鬥生活100餘天,並留下諸多英雄故事和紅色革命遺址。80多年來,紅色文化在此傳承不息,成為無數天全人銘記英雄過往、傳承紅軍精神之地。
2018年,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工作,天全縣進一步加大對紅色文化挖掘打造,並將程家窩村正式改名為紅軍村。依託紅色文化優勢,並借力天全縣紅軍村風貌整治工程(一期)實施,該村也在同年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9年初,紅軍村風貌整治工程(一期)完工,而天全縣仁義及小河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二期)(以下簡稱:二期項目),也在當年4月啟動實施。如今,無論是已完工投用的一期項目,還是建設中的二期項目,都在為當地紅色文化旅遊發展而助力。
看現場 同步發展見成效
「以前雖不叫此名,但談起紅軍長征和紅色文化,人們都會把這裡稱為紅軍村。」紅軍村黨支部書記程見敏說,當年紅軍長征途經天全時,曾將紅軍總部、紅軍總政治部、紅軍大學、紅軍總醫院設在此地。
記憶猶新的還有「4·20」蘆山強烈地震。地震發生後,原成都軍區某部挺進震中蘆山,後轉戰至天全,其中某部紅一連就駐紮於此。「紅一連是一支誕生於南昌起義的紅軍連隊,在1935年曾在天全生活戰鬥過。」程見敏說。
說話間,記者來到刻有「紅軍村」三個大字的牌坊前。極目遠望,可見遠處坡道頂端紅軍廣場矗立的紅旗雕塑,繼續前行,又看到道路中心綠化帶上鑲嵌的七個紅色大字:紅軍長征在天全。
廣場裡,雕塑底座上的字跡,銘刻著紅軍長征在此留下的光榮和熱血。周圍則環繞雕刻著講述紅軍在天全戰鬥、生活的浮雕。行人只需在此駐足片刻,便可領會到「軍民魚水情深」的那份真摯。
作為紅軍村一期工程核心組成部分,紅軍廣場周圍同步實施的項目還有不少,包括紅軍醫院、紅軍總政治部、紅軍大學的復原,以及紅軍廣場、荷塘、民居風貌塑造、4.6公里產業環線等在內的十餘個項目。
對4.6公里的產業環線,程見敏更將其形象地稱為產業景觀帶。漫步其間,只見環線兩側的農田內,既有茭白、羊肚菌、藤椒、金銀花、藕田,也可見種藕、養魚、養蝦的「荷田+」農業模式。
在當地村民楊蓮久看來,紅軍村諸多提升打造項目的實施,不僅讓村裡向發展紅色旅遊邁出了關鍵一步,也同步完善了開展旅遊接待的必備基礎條件。「春食羊肚菌,夏品小龍蝦,秋嘗蓮藕,冬煲老臘肉,無論哪個季節來,都有紅色文化,都有田園美景、美食相伴。」楊蓮久說。
更多漣漪效應也由此擴散。
2018年,當地村民熊開強借力正在實施的紅軍村風貌整治工程(一期),與幾位村民一起,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就將羊肚菌種植面積從6畝增加到約40畝。至今年2月,雖然平均畝產量只有約200公斤,但每公斤約120元的價格,也讓他收穫了喜悅和幸福。
受到鼓舞的,還有當地村民楊漢文。就在今年開春後,他通過在產業環線周圍流轉土地,準備分片種植約100畝土耳苕。「都是一樣的地,別人能種好,我也能種好!」看著身旁壘起土包的地塊,這位樸實的川西漢子信心十足。
二期項目正在建設的五星棧道和彩葉林
謀發展 工程推進促增收
作為天全縣文化旅遊公司項目工作人員,黃勇還有另一層身份,那就是紅軍村二期項目業主方現場代表。
「二期項目主要對天全縣城至仁義鎮道路沿線150餘戶農房進行風貌塑造,並打造紅色文化核心區和農耕文化體驗區。」黃勇介紹,項目旨在深度挖掘紅軍文化,培育餐飲民宿等新興業態,促進紅色旅遊和農業旅遊融合發展,努力打造產村一體、生態宜居、文化厚重的田園綜合體,並建成鄉風文明、全省一流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以紅色文化核心區中的體驗區為例。該區域將以紅、黃為主色彩進行植物搭配,以紅色文化故事為內涵,通過串聯歷史典故進行整村打造。分別由革命宣誓區、渡水體驗區、拓展練兵區、勝利會師區、紅軍戰壕區,以及會師路、長征體驗路等共同組成。
4月1日,是紅軍村二期項目復工第37天。在生態水系子項目施工現場,土生土長的紅軍村人高華靜,自該項目啟動起就作為建設者加入其中。這天,他如往常一樣開著挖掘機,以每天8至10小時的工作時間,奮戰在生態水系子項目施工現場。
這是一條貫穿項目核心區的景觀河,全長860米。「復工至今已新改造約110米,預計本月底前可完工。」施工方項目經理吳廣說,目前二期項目各子項目均有序同步推進,預計4月底可實現主體完工,5月底可實現整體完工。
同時,作為二期項目中的五星棧道工程也在有序推進。目前,施工方只需安裝好護欄就能將成型的棧道呈現為五星形狀。同時,按五星紅旗中五顆五星布局,其餘四顆小五星也將通過修建步游道方式在棧道旁呈現。「待建成後,只需用無人機從空中俯拍,即可全景呈現。」吳廣說。
環繞項目核心區周圍的,還將有260畝由羽毛楓、紅火樹、金楓、金枝國槐等組成的彩林。雖然此刻是春天,但遠遠望去,也能看到金黃、火紅的一片。
與樹木的火紅相映襯的,還有紅軍村村民的幹勁。
3月31日,村民周吉志用於餐飲和住宿接待的樓房剛完成大梁吊裝,並正按4月底初步具備接待能力、5月底具備完全接待能力的目標推進。據介紹,餐廳所在樓房為純木結構,一樓一底,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建成後一次最多可供150名遊客同時用餐。
另一邊,早在2015年就辦起村裡首個農家樂的村民程秉文,也為紅軍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到高興。「從去年起至今,村裡農家樂從1家變成了6家,這讓我很受鼓舞,但感覺數量還是太少!」程秉文說,這是一次依託鄉村振興調整產業結構的大好時機,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工程全面完工後,紅軍村發展也將依託紅色文化,走上持續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首席記者 孫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