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浩:法律人是在最微觀的層面上解決糾紛,僅僅靠邏輯是不夠用的|附推薦書單

2022-02-17     法律讀庫

原標題:車浩:法律人是在最微觀的層面上解決糾紛,僅僅靠邏輯是不夠用的|附推薦書單

車浩:法律人是在最微觀的層面上解決糾紛,僅僅靠邏輯是不夠用的|附推薦書單

作者:車浩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來源:北大法律人

記者:感謝車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根據我們了解到的信息,您從北大博士畢業之後,曾在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任教一年,後來又去清華大學博士後工作站工作兩年,現在回到北大法學院任教。 在這麼長的讀書和教學的歷程中,您一定對法學的學習深有體會吧,可以和大家說說,分享您的經驗和方法嗎?

車浩老師:學習法律其實很類似學習一種語言,開始階段需要一步一步去處理,不必著急,有些問題可以等到在實務中再去解決。也有點類似於學習武術,不管學習什麼套路,基本功都要很紮實。這裡所說的基本功,主要是對於法學概念的掌握和邏輯思考的長期潛移默化的訓練。 同學們對於大學的功能和自己來讀書的目的的定位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僅僅把大學當做未來實踐的預習和操練,應該注重知識、視野、能力三個方面的養成。

北大最不缺的就是視野,上學期間也許感覺不到什麼立竿見影的好處,但是在這個環境中,能夠把一個人的容量變大,使他擁有很大很寬的底盤。這個學習的過程就像承受波浪的衝擊——不斷往前沖刷河床、使之變寬廣、變得能夠處變不驚,逐漸擴大精神世界的容量,可能大家現在還體會不到其價值,在將來離開北大後會慢慢地顯露出來。這其中有一個積澱的過程。

知識,也包括著作中各種觀點的對撞。在北大,你所能接觸到各個專業的老師在某個領域往往都有最出色的見解,北大老師從事的研究,常常本身就代表了這個領域最前沿的成果。同學們會有機會接觸到的兩種知識: 一是老師們關於這門學科的基礎概念和基礎知識的最好詮釋;二是這個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因為老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學,研究也占非常大的比重。所以,老師們在講解知識的時候往往就是在向大家傳播這個領域發展的前沿。

能力,主要依靠習得。能力不是能夠通過聽課獲得,而需要自己訓練。現在我們的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欠缺對學生的訓練這一環節。老師傳授的是自己的感悟,但這種感悟卻不能經由講授而由學生全面地獲得。法律不僅僅是了解了知識就可以,還需要技能性的訓練。現在法學院的老師們也在進行討論這個問題。其中,開設案例研習課是一種嘗試——案例研習課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扮演的是教官的角色。學生能不能處理一個關於案例的報告,往往需要自己反覆的練習。

記者:除了專業知識和能力訓練,您覺得作為一個法律人,還需要掌握哪些東西?

車浩老師:其實,對一個法律人來說,除了像專業知識、視野、能力之外, 特別重要的是要關注社會變化、熟悉人情世故,如果你學的專業是其他專業,可能並不需要了解一個普通公民在離婚的時候是什麼心態,但是法律人需要。

法律人是在最微觀的層面上去解決糾紛,僅僅靠邏輯是不夠用的。我有時候會為報紙寫一些時事評論,就是因為通過通過觀察和了解這些事件,能夠幫助我去了解法律之外的社會萬象,而不是只在書齋里生活。

我個人認為,理想狀態的法律人教育,應該是大到可以設計憲政的制度安排,小到能夠解決夫妻間的糾紛,也就是古人講的修齊治平。這不僅需要足夠的智慧來應對,需要知識和技能、對一些頂層問題的思考,還需要從宏觀到具體的融貫。因為宏觀往往只是思考,而沒有實踐操作。比如改革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是推進還是回頭,這是一個很宏觀的問題,但要歸結到具體問題上,歸根結底要涉及到權利、利益如何分配。我們常說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這句說得有點濫了,但道理還是對的。在具體層面,就是要求我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懂得怎樣解決糾紛是可以被接受的,以及為什麼這樣做就能夠被接受。法官需要洞悉到這些,要能夠從社會人群的組成中去知道怎樣去處理一個問題。

記者:但是,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觀點去解決問題,有時候老師們在課堂上會介紹一些對立的觀點,而且常常沒有定論,學習時會有點不知所從…

車浩老師:遇到不同的觀點出現時,常常會感到困惑,這是很正常的。這種困惑其實是與一個人對於安全感、確定性的渴望相關。對一個問題沒有把握,內心不是處在肯定的狀態中而是處在模稜兩可的狀態,這時的難受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定,沒有辦法回答困擾。為什麼國外提倡在上點年紀後再學習法律?為什麼說「法官是老的好」?這是因為人生經歷更加豐富之後,回過頭來看問題的心態有所不同。 你的人生閱歷讓你懂得世界上的人和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人生實踐的智慧會讓你懂得不同的答案均有合理性,能夠坦然應對不確定的生活。

經過五年、十年在社會實踐中的歷練之後,在做各種與法律相關的社會工作之中,慢慢明白很多問題本來就沒有確定的答案,在多種可能的答案中作出選擇往往取決於這種選擇在特定場景中的妥當性。

比如作為一個律師,一個案件出來到手上,需要為一個人做罪輕或者無罪的辯護。如果你內心認定他就是有罪的,你確信只有這一種可能,那麼為他辯護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困惑甚至痛苦,受到自己道德的拷問,好像在違背自己的良知行事。

古人強調「知行合一」,一個人所知道的事情與他所做的事情應該是一致的,避免形成虛偽的人格。教育的必要,在於不僅技術上,更是從心態上,使得一個法律人具備將來面對實務問題時去挖掘多元的可能性。同學們現在可能還沒有辦法切身的感受,檢察官控訴犯人或者律師為犯人辯護,從哪種角度控訴和辯護、說理都是有選擇性的,如果你能夠容納不同的觀點、可能,就不會困擾,相反當你已經認定法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時候,就會很困惑。

所以,同學們可能也要慢慢學會適應一個問題本身就是多解的。處理法律問題的方案的多元化和選擇性,遠遠高於其他專業。設想多種可能的解是法律人非常重要的能力。 現在司法考試的採取選擇題的形式,這是很有問題的,而且只是記住答案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法律的變換、修改很快。未來你到律所或者一家公司做法律顧問,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你的客戶是不會給你出選擇題的,你需要自己把想到可能的方案的利弊都考慮清楚。所以法律人的思維訓練,需要從一個答題者向一個出題者轉變,需要想像力、創造力,參與到平等的思考之中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正確的答案。

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武俠小說中周伯通那樣的兩個自我的交戰,提供A方案時就要想到A方案的漏洞在哪裡,與之相反,B方案的利弊又是什麼。法律人需要培養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職業人格。

其實也不僅是法律人的實務,任何學術研究也都提倡懷疑精神。以前張中行先生有一個說法,老北大讓人疑,新北大讓人信。他覺得疑比信好。其實,很多的新理論新思想是在這個頂著邊界往前走的過程中湧現的,每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人。因此理想主義的教學狀態是鼓勵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嘗試著突破既有理論框架的束縛和限制,不能讓自己被一種確定的答案所束縛。

記者:有不少同學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卻對國內青年學者的境遇比較迷茫,那麼您覺得要完成從學生到學者的轉變,需要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車浩老師:當學者不是一個過獨木橋性的、大家都來搶著乾的工作。以學術為業僅僅是人生道路選擇的一種,比較適合於那些對抽象性思考比較有興趣的,也偏好通過理論去解決具體問題的人。一個人選擇什麼道路,我覺得與一個人的性格、興趣甚至家境都有很大的關係。走學術這條路的確與其他工作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下,真的要做好學術,就不能把學術作為獲取其他東西的途徑。

學術本身就是一種目的,讀書不為稻粱謀。這倒不是一個道德評價,而是很客觀的描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內心的平和,也只有在這種內心平和的狀態下,才能做好學問。

所以,對有志於此的同學,我有一點忠告,就是不能以此作為改變人生境遇的手段。中國的現狀,很多行業的發展是不平均的。若有其他的想法,自有其他的手段去達到目的,不必走學術這條路。 但是如果確實想好了要走這條路,現在能做的,就是多讀書、多思考、適度地做一些寫作訓練,當然,有機會也多出國看看。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去德國和台灣地區交流學習的經歷,對我在學術上很有幫助和啟發。因此,有志於學術的同學,如果能夠在上學期間或畢業之後再接受一些國外的學術訓練,知識結構當然就更加完整了。

車浩老師推薦書單

《刑法注釋書(第二版)》何帆

【車浩老師推薦語】在我看來,評價一本刑法工具書的好壞,主要是以下兩個標準:一是全面性。刑法的研究對象,以及辦案時的依據和參照,不僅僅是450多個法條,還有大量的司法文件和判例。因此,一本好的工具書,應當儘可能囊括各方面的法律信息。二是體系性。每一個法條的背後和周邊,都牽連著立法和司法的各種信息,只有把這些信息集中起來,互參共酌,協同作戰,為法條提供多方的營養供給,才可能真正理解和正確適用這個法條。我認為,何帆編的這本《刑法注釋書》,符合上述兩個標準,稱得上是一本好的工具書。作者在每個法條之下,資料裁剪彙集之全面和體系化,令人耳目一新,頗感驚喜。

《刑法各論》[日]山口厚

一句話推薦:精細入微,纏繞迴旋,展現了日本各論研究「螺螄殼裡做道場」的當行本色。

內容簡介:如陳興良教授所言,「山口厚教授的《刑法各論》一書在日本刑法學界具有重大影響,是刑法各論的 扛鼎之作」。山口教授繼承並發展了平野龍一教授的觀點,將結果無價值論貫穿於《刑法各論》始終。《刑法各論》基於對具體法條的解釋,探究了各個具體犯罪的成立要件,尤其是重視各個具體犯罪的保護法益。在確定保護法益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法益侵害結果的內容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示限定處罰的根據、理由,進而明確該犯罪固有的類型性。《刑法各論》的論述體系是,在解說各個具體犯罪的成立要件之時,提示解釋論上的具體問題,順次闡述保護法益、結果、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在明確提出具體的問題之所在的基礎之上,通過分析一直以來的判例、學說,以展開作者觀點。

《刑法哲學》陳興良

一句話推薦:用哲學武器打破傳統的部門法研究範式,引領並持續激發了各種形式的跨學科研究刑法的創新嘗試。

內容簡介:本書是一部以犯罪與刑罰及罪刑關係為研究內容的學術專著。本書在對我國現行的刑法理論進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初步建構了一個 以罪刑關係為中心的刑法理論體系。全書分為三編:犯罪本體論、刑罰本體論和罪刑關係論。在本書中,作者分別提出了犯罪本質二元論、刑罰目的二元論和罪刑關係二元論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題。

作者簡介

《刑法的知識轉型》(學術史)陳興良

一句話推薦:用學術史的方法梳理刑法專題,是把握學術統絡,理解當代中國形法知識轉型的必讀之作。

內容簡介:創作本書時我國面臨著刑法知識的重大轉型,唯有完成這一轉型才能 使我國刑法知識適應刑事法治建設的需求。本書是採用學術史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刑法學的發展歷史進行體系性梳理的一部學術專著,分為十個專題進行研究,是作者正在從事的刑法知識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張明楷

一句話推薦:罕見的以分則的技術非罪名為中心的作品,展了精雕細琢的解釋能力和理論趣味。

內容簡介:作者基於「心中永遠充滿正義,目光不斷往返於規範與事實之間」的解釋理念,站在客觀解釋論的立場,就刑法分則解釋中的若干問題展開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得出了富有新意的結論。作者及時地對自己的學術思想進行梳理、填補、整合,在本書中,旗幟鮮明地闡明自己對諸多基本問題的立場,細緻地闡述了自己對刑法學理論中基本問題的看法和認識,同時呼籲學界同仁 確定各自的學術立場,以求得彼此間的學術之爭,從而推進我國刑法理論研究走向深入或更高層次。

《法治視野中的刑法客觀主義》周光權

一句話推薦:論證刑法客觀主義與法治立場相契合的成名作,倡導并力行學派之派。

內容簡介:從法治視角出發對刑法「學派之爭」進行了檢討,凸顯了刑法客觀主義與法治立場、自由主義的關聯性。第一篇主要討論刑法客觀主義理論中所蘊含的抽象性、行為事實的客觀性問題及其與法治立場的契合性;第二篇主要研究刑法客觀主義的反對派,即刑法主觀主義理論對法治立場的動搖,內容涉及刑法上觀上義知識視野中的危險個體概念、社會防衛主張、國家主義立場以及刑法本體理論;第三篇對學派融合的趨勢,刑法客觀主義在我國立法、司法實務和學理上的命運進行了分析。本書曾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 胡繩青年學術獎」。

《刑法總論問題思考》黎宏

一句話推薦:從徹底的結果無價值的預設出發剖析總論,帶有日本形法學緊貼問題匍甸前進的細密務實的分析風格。

內容簡介:本書從協調與平衡刑事司法實踐當中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的保護法益機能和保障人權機能之間的關係的視角出發,對傳統刑法理論當中所存在的定罪主觀化、分析過程模糊不清的傾向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大膽提出在犯罪社會危害性的認定上,僅只考慮行為所引起的法益侵害結果等客觀要素,而將行為時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統統納入行為人主觀責任範疇,並基於這種立場,選取社會危害性、犯罪構成、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刑法總論當中向來存在爭議的二十個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得出了許多 非同凡響的新見解

《當代刑法思潮論壇》梁根林

一句話推薦:五校刑法同仁聯手掛出的大型講座系列活動實錄,展現當代刑法學術前沿和理論風潮的思想盛宴。

內容簡介:本書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四校聯合舉辦的學術論壇實錄,共收錄十四講,討論主題涉及犯罪構造、構成要件、責任原則、因果關係和客觀歸責等方面。「當代刑法思潮論壇」是展現了刑法學術前沿、基本立場、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的專題性、系列性和學術性的論壇,通過中外刑法學者各自對刑法學術重大問題的研究,對重大基本問題的基本立場、原理的闡述與對話,可以不斷推進中國的刑法學術水平,並能帶動刑法專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 學術交流。圖書語言平實,通俗易懂,為刑法專業學生和刑法學研究人員了解研究我國刑法理論前沿問題及司法實務人員 完善相關立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實質犯罪論》劉艷紅

一句話推薦:階層犯罪論陣營中實質二階層論者的代表作,在各個專題領域中深入倡導實質刑法觀。

內容簡介:本書基於刑法教義學的態度和方法,通過對我國刑法知識的批判性思考而展開探索,因此本書不僅僅是對刑法的一種態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個 以刑法規範為起點而形成的知識體系。本書深受古典黑格爾法哲學(而非新黑格爾主義法哲學)和現代新康德主義法哲學(而非古典康德主義法哲學)的影響,但又對它們的法哲學立場與觀點進行了基於當下時代與作者個人立場的揚棄。

《中國實質刑法觀批判》鄧子濱

一句話推薦:極力推崇罪刑法定原則的形式理性,一篇對實質刑法觀火力宣戰的學術檄文。

內容簡介:本書在寫作風格上是獨具特色的:它不像一般論著的寫法,從概念到概念,進行抽象的邏輯推理,而是以鮮活的語言,娓娓道來。悲情的抒發,機智的點評,不僅使本書 具有較高的學術品味,而且引人入勝,去除了學術著作所天生具有的枯燥。本書所展示的學術立場、學術膽識,都有其過人的獨到之處。 本書從實質刑法觀的基本問題出發,通過對實質刑法觀的基本主張、主要觀點等的論述,得出實質刑法觀的實質是社會危害性刑法,並通過對社會危害性理論的論述對實質刑法觀提出了批評。

《階層犯罪論的構造》車浩

一句話推薦:多重視角勾勒階層犯罪論的中國命運,為進入刑法知識轉型的核心地帶和理論爭鳴現場提供嚮導。

內容簡介:《階層犯罪論的構造》一書是作者在過去十多年裡,持之以恆地思考和探索 犯罪論體系的成果,也是車浩首本公開出版的學術著作。本書以階層犯罪論的結構為主題,分上下兩篇,從階層犯罪論體系的整體考察和具體展開這兩個方面具體探討。上篇共四章,分別從歷史、話語、邏輯和功能四個角度,整體性地考察在中國語境下引入階層犯罪論體系的境遇、理由和前途,體現了一種反思性和整體性的立場,屬於「針對犯罪論體系進行的思考」。下篇五章,則是在各個階層內部的一些具體構建,屬於「根據犯罪論體系進行的思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和立場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954ee5bbf149e155fcfe218459b76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