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這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一句話,是真的嗎?

2023-12-19     關山聽風

原標題: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這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一句話,是真的嗎?

「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這樣的一句話,在一些地方的農村,確實有這種說法,但是,這句話,有的人認可,有的人並不認可,還有的人只是部分認可,這是什麼原因呢?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這裡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五服」。「五服」,在歷史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解釋。

廣義的「五服」的含義有四個方面:古代王畿外圍的區劃、王公大臣及讀書人的服飾、以親蔬差別的喪服、自身以上的五代人。

狹義的「五服」是自身以上的五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現在農村所說的「五服」,通常指狹義的「五服」。但民間對狹義上的「五服」的具體含義,爭論比較多,除了「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的五代說法外,還有一種九代的說法,那就是「五服」等於「九族」,也就是從高祖到玄孫,共九個世代。

實際上,現在農村的「出了五服」的說法,一般來說就是五代的說法。也就是能自身為基準,上溯到高祖及高祖以上的旁系,就是「出了五服」的家族人員。

也就是自己高祖以上的兄弟繁衍的所後代,與自己的關係都是「出了五服」。比如,高祖後代與自己是平輩兄弟,那就是「出了五服」族兄弟。

以此類推,父親與天祖兄弟後代的平輩人、祖父與烈祖兄弟後代的平輩人、曾祖父與太祖兄弟後代的平輩人、高祖父的遠祖兄弟後代的平輩人,都相對應地與自己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來說,是在五服之外。上一輩都出五服了,後一輩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出五服的。

同宗同族的人,雖然「出了五服」,其血緣關係還是有的,而且是比較親近的,農村普遍傳統習慣地認為是「自家人」或者「一家人」,平時的一些比較重要的人事事務都互能來往。

這也就是農村很多人,對「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這句話並不認可,或者只有部分認可的原因之一。

在我國民間,通常來說,當姓氏相同的人相遇時,即使以前從不認識,只要相互通報了姓名,就會相互親昵地稱「家門」、「宗親」之類,甚至還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人」。

那麼,為什麼又說「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

我國農村的傳統家庭關係,歷來都是以家族為中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所形成的一張社會網絡。在這個網絡中的網格之中,男性血緣關係最為緊密、持久、牢固,有大家族、大小支派家族、大小房族、家庭。

這些家族、支派、房族、家庭都可以稱他們之間是一家人。但是,他們之間以血緣來論,又有疏有親,血緣越近就越親,血緣越遠就越疏。

大小房族之中,存在一個特殊的小群體,介於房族和家庭之間,那就是五服內的家族,也就是同為一個高祖的各個小家庭群體。

如果按照「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的說法,那反過來就可能說「沒有出五服就是一家人」。

在農村的傳統關係來看,血緣關係越近,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就越近;血緣關係越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就越疏。

從社會交往的角度來看,血緣關係越近,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人情世務來往也就越像一家人一樣密切;血緣關係越遠,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人情世務來往也就越疏遠。

筆者所在的村莊,是一個清一色為同一個姓氏上千人的大村莊,為同一個祖宗,下分四個大房族,大房族以下又分若干支系。下面就對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五服內不同於五服外的社會交往情況列舉如下。

一是紅白喜事參與吃飯的差別。倘若一家有紅白喜事,從開始到結束,五服內各家庭所有的人,都來吃飯,不管是幫忙的,還是不幫忙的。五服外各家庭的人,只有幫忙的人和隨禮的額定人數(即單人情,吃飯為一人,雙人情吃飯為兩個)來吃飯。

現在農村生活好了,家裡不愁吃,不愁穿,吃不吃飯無所謂。可以過去農村食不果腹的年代,紅白喜事吃飯就成了一種家庭之間親密程度的象徵,也是一種內外有別的表現。

辦喪事戴孝的差別。五服內,有老人去世,所有的晚輩必須為老人戴孝,只是孝布的長短,在親疏上有差別。五服外則沒有這個要求,按隨禮情況發放孝布,晚輩戴不戴孝布,任其自願。

清明掃墓的差別。五服內清明期間一起上墳掃墓,我們家鄉叫掛私清,而與五服以外的上墳掃墓,叫掛眾清,至少也叫掛小眾清(區別於支派和房族掛大眾清)。

修小家譜的差別。小家譜,即五服內的私人家譜,又稱私家譜,通常只記錄五服內的男性及配偶,五服之外的不記錄。

吃年豬飯的差別。我們家習俗,臘月宰年豬後,要請吃年豬飯,五服內的人必在邀請之列,五服外主要看個人之間關係,可以邀請,也可不邀請。

正月拜年的差別。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要先親後疏,先五服內,再五服外。

稱呼上的差別。五服內的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爺爺奶奶等,稱為「堂」,如,堂兄堂弟,而五服外的稱「族」,如族兄族弟。

以上只是列舉了筆者所在村的部分五服內和五服外的差別,這些「差別」,往往被人們認為是否與自己是一家人的一條劃線。

實際上,在農村,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姓氏家族,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其中的所劃的線也就不同了,比如,有的地方認為只有三代內才算是一家人,也有的八代內還算一家人。

但是,五服內算一家外,出了五服不算一家人,這種說法在傳統農村比較普遍一些,農村的認可度也就要高一些。

近幾十年來,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留在村裡的人越來越少,如今的農村不再是傳統農村,外出的人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留在村裡人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外出的人由於住在不同的城市,兄弟之間平時都很少聚在一起,聯繫得也比較少,三代內、五服內的人就更是如些。因此,過去所說的「五服內是一家人」也就越來越淡薄了。

而那些留在村裡的人,由於數量越來越少,過去村裡的一兩個組的人就可操辦紅白喜事,現在需要一個村,甚至周邊的幾個村人湊在一起才能操辦操辦紅白喜事。

因此,這種五服內和五服外的傳統劃線,已經被現階段的農村現實生活擦掉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74f542f804a5d031928496557933e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