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家家猜外孫,一下猜到底,這句話蘊含怎樣的風俗?

2023-12-18     關山聽風

原標題:農村俗語:家家猜外孫,一下猜到底,這句話蘊含怎樣的風俗?

「家家猜外孫,一下猜到底」,是一句農村俗語,主要流傳在我國長江中上游地區,以及我國西南部分地區的農村,說的是當地一種生育報喜習俗。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報喜習俗,這裡面又有什麼樣有趣的民俗的講究呢?

這句俗語雖然是一句大白話,字面上並不難懂,但是如果了解這種習俗,會把你帶進雲里霧裡,摸不清方向。正如老話講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過去,農村有一種習慣,女人懷上孩子,肚子漸漸大起來,村裡人就喜歡猜肚子裡懷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這種話題往往能成為田間地頭、村頭巷尾討論的熱門話題。

那時的農村科技不發達,除了有一些厲害的老中醫,通過摸脈象,能大致判定出肚子裡的孩子是男是女外,大多憑村裡口口相傳的「經驗」來猜測。

比如,我家鄉就有「酸女甜男」(酸女甜崽)之說,也有「酸兒辣女」,還有倒轉來說成是「酸兒甜女」之說的。

還有根據孕婦的肚子形狀來猜測,孕婦的肚子外凸得厲害,是女孩子,孕婦的肚子比較「藏身」的是男孩;孕婦外凸的肚子向左邊偏為男孩,向右邊偏為女孩,俗稱「男左女右」。也有相反說法的,說是「男右女左」。

當然,這些說法只是一種猜測,不一定靠譜,有的猜得中,有的猜不中。因此,猜得準不準,最後還得女人把肚子裡的孩子生下來後,才能得到驗證。

過去女兒嫁出去後,比較關注的是女兒能否在一兩年內懷上孩子。如果能在預期的時間內懷上孩子,父母很高興,同時心暗免不了要猜測,女兒肚子裡的孩子到底是外孫,還是外孫女呢?所有即將做外公外婆的,都有這種心理。

不僅親外公外婆有這種猜測,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也同樣有這種猜測。這就是俗語中所說的「家家猜外孫」,是一種好心的預測,更多的則是一種期盼。

那為什麼就「一下猜到底」了呢?難道外公外婆就比別人要猜得准,百發百中,這到底是怎回事呢?

實際上,並不是他們猜得有多准,而是這裡面包含著農村一種傳統習俗。那時的農村,妻子生下小孩後,不管是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作為女婿要立馬前往岳父家裡報喜。

去岳父家裡報喜時,女婿要拿一件必不可少的家禽,那就是要捉一隻雞作為報喜之物。傳統習俗的講究關鍵就在這隻雞上。

實際上,這種生育報喜的習俗,舊時農村也編了一句俗語來解釋:「去公雞回母雞,去母雞回公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家裡生了男孩,女婿就拿一隻公雞(又叫雄雞)去岳父家報喜,而岳父家拿一隻母雞作為回禮,讓女婿帶回去;如果家裡生了女孩,女婿則拿一隻母雞作為回禮。

報喜時所用的雞,回禮時也所用的雞,其中的深含的寓意,在農村有兩種說法。

一、「雞」諧音「吉」。女婿前來報喜拿雞,有吉祥之意,說明產婦母子平安。而岳父家裡用雞回禮,也祝福之意,祝女兒產後平安大吉,母子健康。

舊時,農村醫療條件比較差,女人生小孩子就如同過鬼門關一般,這種平安吉祥的祝福,是人們心底最真誠的心愿。

二、兒女雙全,成雙成對。去報喜拿公雞,回禮則是母雞,去報喜拿母雞,回禮則是公雞,這種習俗含有兩層意思:

一方面希望女婿女兒在後來的生育中,能夠兒女雙全,即一對夫妻既有兒子,又有女兒。

另一方面,希望外孫或外孫女將來成雙成對,意思就是外孫長大後能娶個好妻子,外孫女長大後能娶個好丈夫。底層邏輯就是希外孫或外孫女,易養成人,且長大後能成家立業。

過去農村,通訊和交通不發達,女兒生子都是在婆婆家裡,女方家裡人一般不到場。生了外孫或外孫女後,女方的父母不能在第一時間知道,女婿只能通過兩條腿走路,前往岳父家裡報喜。

女婿出村上路的時候,自己村裡人不用問,也不用猜,只看他報喜提的是公雞還是母雞,就知道他的女人到底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

到了岳父家裡也是如此,村裡人和岳父母不用猜,也不用問,看女婿手裡的雞也知道結果了。這也就是俗語中所說的「一下猜到底」的意思。

現在農村條件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公外婆「一下猜到底」的情景,越來越少。為了確保母子平安,一般都把產婦放在醫院待產和生產。

如今農村家庭孩子少,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很疼愛,產婦生產時,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景,男女雙方父母都在醫院陪護,小孩生下來後,女方父母第一時間就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

即使女方父母不在醫院陪護,現在通訊發達,手機普及,生下小孩子後,女婿可在第一時間撥通電話,向岳父母報喜,不用等到女婿上門來報喜,才知道結果。

不過,即使女方父母守在醫院陪護,或者女方父母無法陪護,女婿通過電話在第一時間向岳父母報喜,已經知道了結果。這種情況還要不要女婿上門報喜呢?

現在有這種傳統習俗的地方,很多年輕人依然遵守這種傳統習俗,依然按照老規矩去報喜,岳父家也依仍按照老規矩回禮。

按照現在一些農村年輕人喜歡講究「儀式感」。我國很多傳統文化本身就很有「儀式感」。

對一部分沉浸在剛剛做父母喜悅中的年輕夫妻說,非常認可這一種傳統的「儀式感」。這也是農村一些傳統民俗文化,至今仍然得以傳承和延續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bf8936e3bc26985d04cd7b1955d8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