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掉入公知陷阱,「以哈戰爭」還是「巴以衝突」?表述很重要

2023-12-20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當心掉入公知陷阱,「以哈戰爭」還是「巴以衝突」?表述很重要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從這一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剛一開始,關於此次衝突中的一些事實表述,就有了不同的說法。比如關於此次衝突到底叫做「巴以衝突」,還是「以哈衝突」,在網上就頗有爭議;還有比如巴勒斯坦抵抗組織抓走的以色列人,到底是叫「人質」、「戰俘」還是「被扣押人員」?不少軍迷們也是隨便使用,那麼對於這些用詞,我們應該怎麼看呢?

大伊萬的觀點,毋庸置疑,語言的力量將定義事件的性質,用什麼詞彙來描述發生在地中海東岸的這一切,直接反映出某個國家與個人對這一事件認識的態度。比如以色列毫不猶豫地將被抵抗組織抓走的人稱作「人質」,美國等西方國家也跟著稱「人質」,見此情景,我們國內有不少軍迷不明就裡,也跟著「人質、人質」的喊上了。

實際上「人質」這個詞語,在古代漢語中確實有「通過戰爭掠走的人口,迫使敵方同意某些條件」的含義。但是到現代漢語的語境下,「人質」這個詞語多用於違法犯罪、恐怖襲擊之類的場景,什麼人才會抓「人質」?劫持犯才抓人質,恐怖分子才抓人質呢。因此,以色列等將被哈馬斯抓走的人稱為「人質」,是和以色列把抵抗組織汙衊為恐怖分子互相配套的。我國沒有承認哈馬斯是恐怖組織,但也不承認哈馬斯是國家軍隊,不是國家軍隊就沒有交戰權,「戰俘」這個詞彙也不適用。因此,大家看到在央視層面上,我們對這些人的稱呼,統一為「被扣押人員」,這個表述是很中立的。

所謂的「巴以衝突」、「以哈衝突/戰爭」也是如此,我國之所以將此次衝突表述為「巴以衝突」:一方面是承認了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領銜的抵抗組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精神,足夠成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另一方面則是認為以色列軍隊對加薩走廊的肆意轟炸,讓衝突的被害方是所有的巴勒斯坦人民,這讓此次衝突具有了總體戰的性質,足以被稱為「巴以衝突」。

而某些口口聲聲「以哈衝突」的人,從「以哈」這字面上來理解,仿佛哈馬斯是超脫於巴勒斯坦人民的存在,既無法作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也無法代表巴勒斯坦人民行使抵抗的權力。同時,也讓以色列的戰爭目標,似乎只指向哈馬斯,與巴勒斯坦人民完全無涉,很明顯事實絕非如此……

和抗日戰爭對比,難道我們可以把九一八事變稱為「日張衝突」,把國民政府的抗戰稱為「日蔣戰爭」嗎?明顯不可以,這就淡化了抗日戰爭全民性抗戰、國家間戰爭的意義,這也是這些口口聲聲「以哈衝突」的人真正的小心思——哈馬斯「非法抗以」,造成加薩走廊重大人員傷亡,代表不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說白了,這和當年公知攻擊敵後抗日游擊戰爭是一個套路。

其實,要按照這些人的想法,咱們也可以把目前的俄烏衝突稱為「俄澤衝突」——畢竟相比已經把國家「賣賣賣賣……」完的基輔統治集團,哈馬斯都比他像個人。你問問現在這些口口聲聲「哈以衝突」的,有誰願意改口說「俄澤衝突」?我敢保證99.99%的人都不願意,那,這不就得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701eaf3921020af9d7326642c6860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