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溫下降得厲害,很多寶寶稍不注意就發燒了。退熱貼也成了寶爸寶媽居家必備用品!
只要發燒,無論寶寶體溫、狀態如何,先給額頭來上一貼。至於寶寶貼上到底有沒有用,寶寶喜不喜歡,有沒有舒服一點,這些並沒有人在意,反正寶爸寶媽心裡是舒服多了!
那「退熱貼」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今天,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吳冬梅教授來為寶爸寶媽們揭秘!
特邀專家吳冬梅教授
【單位】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
【簡介】
擅長兒童生長發育,營養保健,早期干預,感覺統合訓練,心理衛生的健康指導。
隨處可見的退熱貼退熱貼,顧名思義是具有退熱降溫作用的貼,能緩解感冒引起伴有的發燒、頭痛及牙痛、日曬、肌肉扭傷所致疼熱症狀。
它有多火呢?在某電商平台上達到了月銷2萬+,備受年輕爸媽寵愛,幾乎家裡有小孩的都會備一盒。
那銷售如此火爆的退熱貼的工作機理是什麼呢?
退熱貼中凝膠層為其主體部分,由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功能的親水性高分子凝膠(含有水、冰片、薄荷、色素等)為載體,載體中水分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它跟涼毛巾或冰袋敷頭達到的效果差不多。
也就是說退熱貼只能降低局部皮膚的溫度,給寶寶帶去暫時的舒適感,讓煩躁哭鬧的情緒得以安撫,但對降低體內溫度起不到太大作用!
對有的寶寶來說退熱貼還是一種傷害,因為退熱貼給額頭局部帶來的這種涼意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耐受,部分寶寶甚至會出現過敏(表現為皮膚瘙癢、發紅、出疹)。
最重要的是國內外指南從來沒有承認過退熱貼,我國最新的兒童發熱指南——《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2016)里關於孩子發熱處理部分,完全看不到退熱貼的身影。
國外也是同樣的情形,不論是加拿大兒科醫生協會(CAPS),還是美國兒科學會(AAP),還是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技術優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過退熱貼用於退熱。
所以退熱貼退燒的效果並沒有得到認證,它最大的作用大概是給寶寶貼上一個「我已生病,生人勿近「的標籤。
那寶寶發燒了如果不用退熱貼該怎麼辦?什麼情況下需要去醫院?寶爸寶媽需要做哪些護理措施?
如何判斷
寶寶是否真的發熱?
首先我們可以從這4個方面來觀察:
一看:面色有無潮紅,呼吸有無增快;
二聽:呼吸聲音有無增粗、氣急,睡覺時有無呻吟;
三摸:摸額頭溫度(如果寶媽手涼可以用自己額頭觸碰寶貝額頭體會兩者溫度差);
四量:體溫計測量體溫。
正常寶寶一般腋表體溫為36℃~37℃(肛表測得的體溫比口表高約0.3℃,口表測得的體溫比腋表高約0.4℃),腋表如超過37.4℃可認為是發熱。
低熱37.5~38.0℃;
中等熱 38.1~39.0℃;
高熱 39.1~40.0℃;
超高熱 40℃以上。
(註:以腋表溫度為基準)
什麼時候寶寶需要去醫院?三個月以內寶寶,只要體溫高於38℃,就應該立即去醫院。
大於3個月以上的寶寶,體溫在38.5℃以下,精神狀態良好,則無需過分處理,多喝水就可以了。(註:有心肺功能不全、貧血、糖尿病、癲癇、遺傳代謝性疾病的孩子,可以在38.5℃之前用藥。)
大於3個月的寶寶,如果體溫超過38.5℃,最有效的處理就是通過服用退熱藥,讓體溫調定點下降。
無論是WHO,還是美國兒科學會,還是中國的發熱指南,都認為布洛芬和對乙醯胺基酚是對兒童相對更安全的退燒藥,布洛芬只能用於6個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給頻繁嘔吐、脫水的孩子用,以免產生腎損害,對乙醯胺基酚(泰諾林)可用於3個月以上的孩子,對嘔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劑。
註: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聯合布洛芬用於兒童退熱,也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與布洛芬交替用於兒童退熱。—《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2016)。
如果出現以下任一狀況,應及時就醫:
低於3個月的寶寶體溫>38度,應馬上就醫。
大於3個月的寶寶>40℃,還伴有:
拒絕喝水;即使喝水較多,仍表現出非常不舒服的樣子;
排尿很少,而且口腔乾燥,哭時眼淚少;
訴說頭痛、耳朵痛或頸痛等;
持續腹瀉和/或嘔吐;
發熱已超過72小時。
出現以下這些跡象,一定要馬上帶孩子去看急診:
無休止地哭鬧已達幾小時;
極度興奮;
極度無力,甚至拒絕活動,包括爬行、走路等等;
出現皮疹或紫色的針尖大小的出血點或淤斑;
嘴唇、舌頭或指甲床發紫;
位於小嬰兒頭頂部的前囟向外隆起;
頸部發硬;
劇烈頭痛;
下肢運動障礙,比如瘸腿、運動時疼痛等;
明顯呼吸困難。
除了藥物降溫,寶爸寶媽
還需要哪些護理措施?
1、勤測體溫,建議寶爸寶媽最好每間隔4個小時就測量一次體溫,高溫寶寶則需要每1一2小時測一次。
2、 維持室內空氣流通,涼爽舒適,通過調節空調的溫度,使室內溫度維持在22℃~25℃左右,脫掉寶寶過多的衣服,不要蓋過厚的被子。
3、注意液體攝入,適量給寶寶喝奶/水(少量多次),液體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而且能補充寶寶體內丟失的失水,但不建議飲用罐裝的果汁和糖分過高的飲料等。
4、 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以稀飯、湯水、麵條為主;禁食冷飲。儘量選擇平時寶寶習慣進食的食物,不要在生病期間添加新的輔食種類。不必盲目忌口,以防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
5、 使用退燒藥前務必仔細閱讀說明書,嚴格按照說明書,核對好劑量,切勿超量服用,也要密切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6、觀察體溫變化和相關的其它表現,如咳嗽、腹瀉、頭痛、抽搐、嗓子痛、耳朵疼、身上出疹子、反覆嘔吐、結膜充血、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其他未全部列出的伴隨症狀等,有這些症狀建議及時就醫。
拋棄這些錯誤的退熱方法1.用酒精擦拭寶寶全身
小兒皮膚很嫩,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血液循環旺盛,再加上發燒導致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酒精經皮膚很容易被吸收。
如果酒精擦拭時間長,面積大,酒精被吸入血液,可能帶來酒精中毒隱患。
2.敷冰袋給寶寶降溫
用冰袋敷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通過的部位,的確能帶走一些熱量,起到物理降溫的作用。
但寶寶身體本來很熱,如果突然接觸過涼的冰袋,會引起寒顫——這時,肌肉收縮產生的熱量,不一定比冷敷帶走的熱量少,而且會導致寶寶更加不舒服。
3.用溫水給寶寶洗澡
2016年出版的《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已經不再推薦 --溫水浴的物理降溫方法,新觀點認為,雖然在使用退熱藥物的基礎上,配合溫水擦浴,短時間內退熱效果會更好一些,但會增加寶寶不適感,比如哭鬧、寒顫、皮膚雞皮疙瘩。
4.捂熱退汗
這是長輩們流傳下來的退燒辦法,每次一發燒,多蓋被子捂出汗就好了!
但是這種做法不!科!學!
因為寶寶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汗腺也不發達,發燒後本身體溫就較高,如果使用捂熱的方式,很可能使會使他的體溫持續上升,熱量也排不出去。有些寶寶出汗量也會增多,容易引發脫水的情況,所以不要用這種方法降溫。
5.一發燒就打點滴
打點滴雖然有利於治療,但不能輕易輸注抗菌藥物;而且醫院人多嘈雜的環境不利於寶寶恢復。小寶寶免疫力不成熟,如果一發燒就打點滴,這樣很容易造成過度輸液, 增加過敏、感染等不良反應的風險。所以,要堅持「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原則。發燒時不輕易打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