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永康市一網友反映,其父親在當地某口腔醫院一次性拔除23顆牙齒,並在同日種植12顆牙齒。隨後疼痛不止,13天後心臟驟停死亡。當地衛健部門工作人員稱,由於拔牙和死亡時間相隔13天,具體的原因還在查。
該事件引髮網友熱議,有人對一次性拔除這麼多顆牙齒表示震驚與不解;也有人提出口腔診療行業亂象頻出,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必須加強監管;還有人認為老年人口腔健康問題亟待重視。
一些口腔診所宣稱的「全口拔牙」「當天拔當天裝」合理嗎?老年人「老掉牙」難題怎麼解?帶著問題,記者展開調查採訪。
北京市某口腔醫院的劉醫生曾接觸過這樣一名老年患者:就診時上來就說自己牙疼得厲害,要全部拔掉。拍片後發現,老人全口29顆牙齒,20多顆都被打開了做神經治療,已經治了3年。當時,接診醫生明確告訴老人,拔一顆牙就行,其他牙齒經系統治療後還可以用。
可過了一段時間,接診醫生再次見到那名老年人時,發現她的牙齒已經全部被拔掉了,人也瘦得完全脫了相。一問得知,她是回老家時去一家口腔診所拔掉的,裝了全口假牙後身體一直不舒服、食欲不振,現在後悔不已。
「那可是20多顆牙周很健康、很結實的天然牙,多少人在這個年齡段想擁有這麼好的牙周條件還做不到呢。給她拔牙的醫生怎麼能縱容、配合不知情的患者說拔就拔呢?」劉醫生對這位「同行」的做法難以苟同。
「上午種牙下午吃肉」「當天拔、當天裝、當天用」「無痛拔牙,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種植牙價格低至百元」……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部分口腔診所在宣傳時打出上述廣告語,一些老年人因口腔問題求醫心切,加上信息不對稱,很容易落入不良口腔機構的陷阱。
牙齒問題影響健康
治療機構誇下海口
家住湖南省邵陽市的王先生今年66歲,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牙齒鬆動得厲害,已經連續掉了3顆。他曾去民營口腔機構諮詢過缺牙修復治療,但因價格過高放棄了,「其他牙齒還能用,就是發炎時痛起來要人命」。
像王先生這樣受到口腔疾病困擾的老年人不在少數。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缺牙問題嚴重,人均缺失牙齒7.5顆,只有18.3%的人牙列完整;在65歲至74歲老年人中,牙周健康率僅為9.3%,恆牙患齲率達98%。
據廣東省某三甲醫院口腔科一名謝姓醫生介紹,在其科室接診的老年人中,最常見的是牙齦出血、口腔異味、牙齒鬆動無力,這些問題大多由牙周炎引起。「一些老年人缺乏健康意識,口腔衛生情況欠佳。同時,牙體的缺損和磨耗也是老年人群體常見的口腔問題。」
記者隨機採訪北京多名患有牙周炎的老年人發現,他們大多認為「牙周發炎,吃點藥就沒事了」。但在口腔醫生看來,牙周炎易反覆發作,損害牙周的健康,會導致牙齒鬆動脫落。
劉醫生告訴記者,牙周病相關致病菌可能侵入主動脈和心臟內皮細胞使心臟受累,如果吸入肺部則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下呼吸道感染。
「還有一個普遍的誤解是,許多老年人認為年紀大了自然就會缺牙,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他們往往因為怕麻煩,而未及時進行牙齒修復或種植。」劉醫生說,牙齒缺失不僅損害外觀,影響發音,還會影響咀嚼功能,長此以往可能干擾正常的消化和營養吸收過程,加速相鄰牙齒的鬆動脫落,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喪失咀嚼功能,咀嚼動作對大腦的良性刺激消失,還容易讓老年人患阿爾茨海默病。
業內人士介紹,拔除無法保留的牙齒,及時修復缺失牙,是老年人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之下,一些口腔機構看到了商機,紛紛打出各種廣告吸引老年人種牙,如「國際口腔技術」「私人定製服務」「長久穩固、快速便捷」「活力親骨、仿生自然」等。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部分口腔機構在宣傳時誇下海口,宣稱「全口拔牙」「七天快速矯正」「單顆種植牙10分鐘完成,當天種牙,當天吃飯」等,導致一些老年人不明就裡上了當。
拔牙需要全面評估
多拔多種存在隱患
記者在中國市場監管行政處罰文書網檢索發現,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關於口腔機構的行政處罰文書有1529篇,其中多數為口腔機構誇大宣傳、虛假宣傳、價格欺詐。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口腔醫療機構涉行政處罰超過200起,其中多家口腔機構因違法及擅自發布醫療廣告、對商品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等原因被處罰。
例如,北京一口腔醫院曾因在線上平台開展口腔種植服務促銷時涉嫌存在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其作出警告及罰款15萬元的處罰。但近日,記者在社交「朋友圈」中仍然能看到該口腔醫院打出「上午種牙、最快下午吃肉」的廣告。而據專業口腔醫生介紹,種牙後一般不能立即使用,前幾日多以吃流食為主,「當天用種植牙吃肉的說法很不靠譜」。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市多家民營口腔機構發現,承諾「全口拔牙、當天種植」的機構不在少數。一些口腔機構投放大量廣告,希望吸引更多患者種牙,還有部分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勸說患者多拔牙、多種牙,從而收取更高費用。
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口腔醫院,當記者詢問能否全口拔牙時,該醫院接待人員介紹:「首先要看病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有基礎疾病,就不適合滿口拔牙或者半口拔牙。但如果確實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全部拔,當天種,這樣能夠縮短修護期。」
劉醫生告訴記者,當患者出現牙齒鬆動、殘根殘冠無法保留、需要拔除做全口種植修復的情況下,可以採取即拔即種的牙齒修復方式。目前沒有針對拔牙數目的具體規定,一般來說,一次性拔除的牙齒最多在10多顆,需要診所及醫生具備一定的資質和水平,也需要考慮患者的身體承受能力。「拔除的牙齒數量越多,患者感受到的疼痛越強烈,術後發生感染的機率也越大。要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做相關基礎疾病的篩查,確保其適合進行手術;手術過程中,控制拔牙創口的感染和疼痛是關鍵;手術後的消炎處理也同樣重要。」
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利強認為,一些口腔機構勸患者「多拔多種」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非患者實際需要所進行的過度醫療,若行為屬實,患者可以按照實際損害和經濟損失主張賠償。
「如果在診療活動中,醫生有過錯、有損害結果、有因果關係,就是醫療事故。發生醫療事故,醫生或診所可能面臨民事責任,即賠償;或行政責任,即罰款、暫停執業或吊銷執照。如果患者的死亡和該醫療行為密切相關,且醫生有不負責任的行為,可能構成刑事責任。」鄧利強說。
北京市律通律師事務所主任鄭中臣長期關注醫療領域,他分析,口腔機構虛假宣傳或欺詐行為涉及多個方面的法律問題: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口腔機構若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將面臨相應的行政處罰;根據廣告法,如果口腔機構在廣告中誇大治療效果、虛假宣傳醫療技術或者醫生資質等,將面臨罰款等行政處罰,情節嚴重者還可能構成犯罪;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口腔機構利用欺騙手段取得患者信任,誘使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檢查、治療或者使用不必要的醫療用品,或誇大診療效果、誤導患者的,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加大違規處罰力度
完善口腔照護體系
口腔醫療行業為何亂象頻出?
在鄭中臣看來,口腔醫療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部分口腔醫療工作者缺乏職業道德教育,一些醫療機構為了追求利潤,忽視了醫療倫理和患者的實際需要,導致過度治療或不當治療;口腔醫療的監管相對薄弱,導致一些違規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發現和制止。
「此外,一些老年患者缺乏專業的醫療知識,難以對治療方案的科學性和必要性進行判斷,口腔機構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來推動更多利潤高的服務。還有一些人對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容易輕信虛假宣傳,接受不必要的治療。」鄭中臣說。
在他看來,治理這些亂象,需要完善醫保政策,適當擴大醫保對口腔醫療部分的覆蓋,通過政策引導,促使醫療機構更加注重治療的科學性和必要性。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口腔醫療行業的監管,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要嚴格審查口腔機構的市場宣傳內容,防止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提高透明度,要求口腔機構公開治療方案、費用和可能的風險,讓患者能夠作出知情的決策也刻不容緩。」鄭中臣建議,通過多種渠道普及口腔健康知識,提高公眾對口腔健康的認識,增強其判斷力。
鄧利強認為,應鼓勵口腔醫療行業自律,口腔醫療協會要加強對醫生的職業道德培訓,提升醫療機構公信力。行政機關應當加強監管,認真對待每一例投訴,讓醫生的行為回歸醫療。患者應當多聽多問,貨比三家,增強自己的口腔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有業內人士指出,提高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照護水平、提升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狀況、降低口腔健康對全身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必要且緊迫的課題。應將口腔健康教育深度融入現有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制定更全面、有效的口腔健康照護方案,包括口腔健康教育、口腔疾病預防措施和口腔健康照護等方面。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活動、健康教育課程和操作性健康指導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對口腔衛生的認識,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加強老年人對口腔衛生健康的重視。
「加強老年人群口腔衛生維護和日常照護專業隊伍建設。重點培養專門的口腔衛生維護隊伍,提升老年人群口腔衛生診療可及性,同時對現有老年人群健康照護人員進行口腔專業培訓,提升口腔照護能力和水平。」上述業內人士說,同時可積極探索科技賦能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照護新模式,通過口腔照護機器人研發等方式,減少人力投入、提升效果、提高效率。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