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財政部以「涉俄」作為藉口,公然將我國部分實體列入「特別指定國民清單」。我國商務部在回應此事曾明確表示,將堅決維護中企的合法權益。如今,商務部祭出最新的反制措施。據《環球時報》援引商務部網站本月7號發布的消息稱,依照現行規定,依法將稀土納入《實行出口報告的能源資源產品目錄》,任何進出口上述產品的外貿經營者,必須履行有關進出口信息報告的義務。
與此同時,出席今年上海進博會的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參觀歐美參展企業時指出,將產業鏈、供應鏈人為割裂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此舉只會對科技發展以及創新發展造成破壞。王文濤部長這番意味深長的話,既是對美國政府濫用霸權,隨意對中企施加單邊制裁的不滿,也是對現場外企,尤其是歐美企業的忠告。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歷了輝煌和巔峰之後,終究還是躲不過歷史周期,走上了所有帝國主義末期的老路。
再加上多年的脫實向虛,使得美國的綜合競爭力越來越無法應對冉冉升起的中國。特朗普、拜登兩屆美國政府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脫鉤戰術」,試圖用霸權的餘燼將中國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排除出去,但事實也反覆證明,所謂的「去中國化」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也正是因為如此,拜登政府開始調整策略,對「去中化」已經是絕口不提,取而代之的是「去風險化」以及所謂的「供應鏈多樣化」,並且張口閉口就是「管控分歧」。11月8日,中方代表就將造訪美國進行為期五天的訪問,作為邀請者的美國財政耶倫於6號當天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署名文章,強調「經濟並非零和博弈」,並宣稱「華盛頓有能力在與中國競爭時保持合作」。諷刺的是,就在耶倫信誓旦旦地保證能夠與中國「既競爭又合作」時,國務院卻在公然拆台。據《觀察者》援引外媒7號發布的消息稱,一位美國國務院高級顧問在參加公開活動時卻主動跳出來挑釁。
她揚言「美國非常樂意幫助那些擔心受到中國經濟脅迫的國家」。在這位高級顧問的定義中,此前我國出台的針對鎵、鍺、石墨的出口管制措施都屬於「經濟脅迫」範疇,是用來達成所謂的「政治目的」。可現實情況是,世界上最擅長搞經濟脅迫的是美國,發動經濟脅迫次數最多的還是美國,公然將經濟脅迫冠以「維護國家安全」的依舊是美國。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明年的美國大選換了共和黨上台,美國濫用國安概念的策略也不會改變,這要求中國必須用平常心去看待中美關係。亦如此次我國新頒布的《實行出口報告的能源資源產品目錄》,就是在為接下來的高層對話創造籌碼,同樣的談判套路,美國能用得,中國自然也能用得。我們需要意識到,今天的中美關係既不可能靠對話去解決分歧,也不可能永遠處於全面對抗的狀態。
「邊打邊談」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新常態。只不過,當手握霸權的美國開始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與中國對話時,就足以證明中國從過去只能被動防守,已經發展到了如今可以在招架之餘還手,相信接下來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破局,將有機會與美西方正面較量甚至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