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地壇書市,好久不見

2023-09-08     觸樂

原標題:觸樂夜話:地壇書市,好久不見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可以打開豆瓣,但請勿在書市打開多抓魚(圖/小羅)

今天是北京地壇書市開幕的第一天,自其2014年搬至朝陽公園,已經過了10個年頭。1997年,第一屆地壇書市舉辦,那時我還沒有出生。從2004年到2013年這10年間,我就住在地壇西門的馬路對面。

可能是因為當時還在上學,作業繁多,我有印象的幾次逛書市的經歷都是最後一天下午去「掃貨」。公園裡的書商攤位都在忙著收攤,我穿著校服穿梭其中,翻閱著暢銷小說,打聽著最低折扣。

今年的主題是「我與地壇」

地壇書市搬走的這10年,我上高中、上大學、經歷了很多事,一方面總想走去更遠的地方看一看,去高樓大廈,去摩登廣場,另一方面,想認識更多朋友,於是流連於酒吧、網吧。圖書和圖書背後的公共生活離我越來越遠,直到大學畢業,我已經記不得上一次踏實讀完一本書是在什麼時候了,可能還是在高三的某節物理課吧。

然後就是公共生活的極度縮緊,當長時間待在家裡,我才想起,原來有書可讀,原來這幾年買過這麼多書還沒讀。於是我開始關注圖書背後的出版社,關注編輯,關註譯者,關注書店。一本書從一個想法,或一個人的經歷,到真正擺在讀者面前,有太長的路要走了。是否是一個好選題,是否能有市場,哪些書店會進貨,它又會在何時被你看到。從這個角度,我和讀過的那些書確實有些緣分。

今年我先後去了杭州、上海、重慶、南京、深圳,地方不少,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景點、或美食。每個城市裡的獨立書店也氣質不一,你看到裝潢、看到書架上的書,就像看到了它的主理人。這些書店通常具有一大優點,就是慎擺暢銷書,這像是一種對於流行文化的警惕,也是讀書者的清高。你在這裡不會看到機場圖書,不會看到成功學著作,就好像在使用網際網路產品時關閉了自動推送,收穫大數據之外的小眾快樂。

扯得有點遠,昨天晚上,我還在猶豫是否要趕在書市開幕第一天湊熱鬧。伴隨著久坐之後頸椎不適帶來的頭痛,我昏昏沉沉睡下。今天一早醒來,仍覺得有些頭疼,索性直接拎起一個布袋,過馬路走向地壇西門。

清早,我和大爺大媽一起入園,身邊還有匆匆走過的媒體同行。他們背著三腳架,拎著攝影機和話筒,他們太好辨認了。我不知道今早是否有開幕式,是否有領導講話,我很慶幸我不用為此寫一篇新聞稿,不用帶著任務來到地壇。我隨著大爺大媽向攤位走去,像個特殊的闖入者——這裡的人大多胸前都掛著卡套,工作人員是工作證件,大爺大媽是老年公交卡。

門口的幾個攤位在賣文創周邊和一些暢銷書,我悻悻往裡走去,邊走邊想:書市這個形式,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刺激老齡人口消費,拉動退休人群經濟增長?

如今這個時代,少不了直播帶貨,書市也不例外。我路過一家攤位,主播背朝主幹道,正在激情帶貨。路過幾位大爺,背著手,盯著書,他們走到主播身邊,隨手拿起主播待推薦的圖書翻閱起來,隨後又意識到鏡頭,放下離開。這讓我覺得有些荒誕,對於直播間裡的觀眾來說,大爺和他們一樣是潛在消費者,但對於這場直播而言,他們是「入侵者」,打破了第四堵牆。

大爺:主播你好,我是你的破壁人,請問這裡可以一鍵下單嗎?

我一家接一家的逛,今年的地壇書市一共有350個展位,百餘家出版社和書店擺攤售賣。除了大出版社或書店,也有一些小書店尋得一個攤位,但多數在賣書之餘也賣文創周邊。從店家帶來的書和商品或許能看到他們的誠意之別,有些攤位帶來不少古籍,成套的叢書,全都打折銷售,也有的攤位擺放著不少暢銷書、文創產品,讓我恍惚間以為自己身在大興機場或是旅遊景點。

一上午溜溜達達,逛到午飯時間,帆布包里塞了快10本書,其實還有小半展區沒逛,但我實在背不動了。從書市中心走到地壇西門再到家,1公里左右的路,我把帆布包從左肩換到右肩,再換成拎著、抱著。回到家,身上薄薄一層水汽,我已分不清是今天北京的小雨還是由內而外的汗珠。

遊戲和閱讀,對我而言是競爭時間的對手,閒暇時間,我總在糾結是玩遊戲還是讀書。自9月1號以來,《星空》一周目快打完了,結局也雲了個七七八八,或許可以暫時放下遊戲去讀讀書了。

加裝一個SSD後,《星空》流暢了許多,陶德誠不欺我

書里有精彩的世界,書外有真實的生活,書有書的厚重,遊戲有遊戲的內涵。此時此刻,我要去讀書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0a087d13e46307e149a4427ccf0f8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