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改革開放
的春風剛剛吹向祖國大地,
旅行還不像如今那樣便捷。
那時候對每個人來說,
無比的真實、淳樸、快樂。
宣武門大街,北京,1985年
對於當時的香港青年來說,
大陸雖然近在咫尺,
但卻是一個陌生的地方。
因此香港年輕的
學生颳起了一股「神州行」之風。
很多香港學生來到了內地,
零距離探索這片他們熟悉又很陌生的國土,
伍振榮便是其中的一員。
鐘樓,西安,1984年
伍振榮出生於60年代初,
70年代後期開始迷上攝影。
在80年代中期,
伍振榮還是20歲出頭的青年,
當時的網絡並不發達,沒有手機地圖,
靠的只是一張破舊的地圖。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他開始了一場大陸少年游。
賣油條的老年夫婦,蘇州,1984年
通過一趟趟綠皮火車,
他先後來到北京、長春、
西安、蘇州、洛陽、濟南……
用他手上少量的菲林膠捲,
以一個攝影愛好者的視角記錄
下了當時他所好奇與感興趣的影像。
趵突泉,濟南,1984年
伍振榮說,
"儘管我對大陸的風俗
習慣和文化了解有限,
但憑藉著一股探索的好奇心,
我多次乘火車去大陸旅行拍攝,
並持續了3年,
直到我畢業到報社工作之後,
旅行就結束了。」
正是憑藉著一股探索的好奇心,
伍振榮穿梭在大街小巷裡,
用鏡頭對準了城市裡普通
的場景和平凡的街人,
真實地刻錄了一個大時代
騰飛前的城市底色和共同記憶。
國家藝術博物館前的無軌電車,北京,1987年
老龍頭長城的最東邊,1985年
在大學生涯結束後,
這些少年游的底片很少發表過,
一直藏在幻燈片盒裡。
隨著時間的流逝,30年過去了,
影像數碼化讓
伍振榮有機會重溫這些影像。
再次見到這些影像,
伍振榮有點久違恍如隔世的感覺,
既親切但也陌生。
於是他決定辦一次展覽,
分享自己的「少年游」
和總結少年時代攝影遊歷。
濟南站候車室,濟南,1984年
蘇州水鄉,蘇州,1984年
蘇州古運河,蘇州,1984年
南京長江大橋,南京,1984年
晚清時期滿洲里鐵路,大連,1985年
頤和園裡的大理石船舶,北京,1985年
「三潭印月」,西湖,杭州,1984年
少林寺和尚,嵩山,1984年
宋代帝王墓,珙縣,1984年
呼和浩特的草原,內蒙古,1984年
天安門,北京,1984年
最後,伍振榮想用自己
的經歷鼓勵年輕的攝影師們:
不要因為年輕,
不敢展示自己的照片,
有可能少年時拍攝
的作品是一生中最重要的,
大家努力拍攝吧,勇於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