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重慶奉節的一個採藥人發現懸棺: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2022-06-21     蘇丹卿

原標題:1989年,重慶奉節的一個採藥人發現懸棺: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每逢遇到罕見的自然奇觀,不由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像是有著一股神秘的力量,令我們產生了生畏之心、敬畏之情。

但在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觀之上,若發現了古老文明的跡象,這份生畏、敬畏則是更加強烈。懸棺,則是其中的現象之一。

懸棺是我國古代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葬式,至今存在著許多令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

比如,陡峭的懸崖之壁,古人是如何將如此重物懸掛或送進崖洞裡面的?如何在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擱置棺木的?又是用什麼辦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預定的位置上的?

目前有這三種說法:

一是鑿路將棺材搬上去然後再將路毀掉;

二是趁漲水時將棺材送上去;

三是用木製絞車、繩索、定向滑輪等工具將棺材吊進去。

但這三種說法仍存在諸多疑點。古人與大自然同時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無數未解之謎。懸棺之謎也變得愈發神奇、不可思議。人們對於這種特殊的葬俗也進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說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孫後代富貴;二說是為了保護先人的屍體,不被人、獸侵犯等等。

懸棺在我國南方地區分布較廣,主要在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鄂等省,北方山西也有分布。我曾經在湖北省恩施州見識過,但近距離所見還是在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景區內的三峽懸棺館。

三峽懸棺位於三峽一帶,因地域不同,叫法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叫做船棺、岩棺等。瞿塘峽的棺木峽、風箱峽,大寧河巴霧峽、滴翠峽,大寧河上游巫溪縣境內的荊竹壩,西陵峽中的兵書寶劍峽,九畹溪等地都有懸棺。

在過去,還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峽大寧河,岩上有棺材,金銀千千萬,捨命難得來!」。前半句是指懸棺,後半句則說懸棺內有金銀財寶。

這些懸棺洞穴基本是位於峽江絕壁之上,十分險峻而又神秘。在前往三峽之巔途中的瞿塘峽觀景台上,仍是可見峭壁上遺有懸棺。只是距離太遠,教人分不清是長條石塊還是懸棺。

據悉,在瞿塘峽北岸的一處黃褐色懸崖上,有幾個豎立的洞穴,約寬半米,裡面曾遺留懸棺。從遠處看去,形狀象風箱,所以被稱為風箱峽。經研究發現,那是戰國時代遺留的懸棺。現在懸棺已墜毀,洞穴仍存。

它們構成一道風景,一派人文奇觀,反映了古代三峽民族一種奇特的葬俗,更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三峽懸棺大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遺蹟。古人堅信:」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凡有懸棺的地方大多是高置於臨江面海,倚山傍水。古人在選擇崖葬的時候也並非隨意為之。

雖然無法親臨現場去觀看絕壁懸岩之上的千古遺存,但好在有不少較為完整的三峽懸棺都進入各地博物館、展覽廳、研究所。

白帝城景區的三峽懸棺館內的懸棺,為二次葬懸棺。所謂二次葬就是人死後,先淺葬地下,若干年後將遺骨收檢存放在此棺材內後再放置懸崖之上。

並且,這裡的二次葬懸棺是一種合葬的形式,裡面有兩人遺骨。該懸棺於1989年,由採藥人從奉節縣吐詳鎮曾家村懸崖上取下。

該展廳內有一副大的懸棺、兩幅小的懸棺以及遺骨。其中,小的懸棺則是二次葬懸棺。據工作人員介紹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大的懸棺卻是上千年了,約有兩千多年。遊客見「棺」發財,千年懸棺的玻璃保護罩內留下了無數紙幣。

雖說整個展廳並不大,但稱得上是白帝城景區的看點之一了,不僅可以見識到千百年的三峽懸棺,也能了解到三峽人家的古老風俗。

值得一提的是,三峽兩岸的許多景點解說都與懸棺有關,古人對懸棺的記載也非常之多。《太平御覽》有載、《水經注》、《夔州府志》等均有記載。名人大家中以蘇軾的《出峽》為代表,就描述了鐵棺峽中的懸棺。明清以後,地方志對懸棺之記載更是豐富。

如果大家來到奉節,千萬不要錯過瞿塘峽、夔門、三峽懸棺等這些神奇、頗有神秘色彩的景觀。

奉節高鐵站正式通車後,6月20日-7月20日,憑火車票和個人身份證可兌換景區門票,免費暢遊奉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小寨天坑、龍橋河景區、三峽原鄉、三峽之巔。

奉節旅遊直通車攻略:

線路一:奉節縣高鐵樞紐換乘中心天怡國賓大酒店詩城皇廷大酒店詩苑酒店歐庭大酒店寶塔坪旅遊碼頭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奉節縣草堂果園三峽之巔景區巫山機場。(每天2班,分別是9點和11:30發車。)

線路二:三峽原鄉、天坑、興隆、龍橋河(每天2班,分別是11:30和16:30發車)。抵達奉節高鐵站後,站內換乘旅遊直通車即可達到以上地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cf9a53344bff0b9623b59ba90a9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