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150%利潤,外資占國內90%市場,國產低價品替代卻不被認可

2022-07-09     吳格恩聊歷史

原標題:在中國150%利潤,外資占國內90%市場,國產低價品替代卻不被認可

大家都知道,現如今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型手機等市場都缺乏晶片等核心技術,屬於被晶片「為難」的市場。然而,被晶片難倒的,何止是只有這兩個市場?助聽器就是一個!目前,中國有一萬多家助聽器相關企業。可是,有數據顯示縱然有這麼多的國產助聽器企業,也沒有敵得過西方區區6家企業!

我國助聽器市場被西方壟斷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大醫院的附近都有賣助聽器的門店,然而大家知道嗎?這些門店居然基本上賣的都是上述這分別來自丹麥、瑞士、德國和美國的6家助聽器巨頭企業的產品。據不完全統計,西方這幾家助聽器企業居然壟斷了我們2022超90%的市場份額。

跟助聽器作用差不多,同樣讓聽力受損人群「重獲新生」的人工耳蝸,其市場也一樣處於被西方壟斷的狀態之中。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疑惑,我們中國這麼強大,國人又如此聰慧,怎麼連助聽器這種看似並不起眼的小玩意,竟然也無法突破而被西方壟斷呢?

實際上,助聽器雖然看起來很小,好像技術含量也不高,其實則不然,它是非常科學的一款產品,它的晶片是一種研發成本很高的科技產品。

國內助聽器市場需求相當龐大

大家普遍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出現聽力下降、耳朵不好使等狀況,殊不知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生活習慣等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很多年輕人經常戴耳機打電話、聽歌或者聽廣播,還有很多年輕人喜歡在嘈雜的環境下K歌,這些習慣都導致現在的年輕人聽力越來越差。可以說,如今有聽力障礙的人不再只限於老年人,真的是越來越年輕化了。

2017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曾做過一次統計,當時全球聽力受損的人在3.6億左右,而當時我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士約為7200萬。

這還只是2017年的數據,時隔5年,如今這個數據只會更加讓人震撼吧!

之前有媒體數據顯示,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使得助聽器在全球每年的銷售額可以高達1019億元人民幣。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這大幾千萬患有聽力障礙人士的耳朵正在由西方巨頭公司操控著。

一款國際平均價格只要2萬的助聽器來到中國市場,瞬間就會把「身價」提高到5萬。高端點兒的助聽器,在中國的售價可以高達八九萬。也正是因為如此高的價格,才導致我國助聽器的佩戴率相當低吧!還不足5%!

助聽器行業資深研究者周維曾介紹說,一款在日、韓等地僅賣到2000美元的產品,一進入中國後「身價」就會飆升,曾經有過提價超過150%再售的先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國際助聽器巨頭企業如此高看我國百姓的實力,如此針對中國市場?為什麼這小東西一到中國就變得如此值錢,成了奢侈品?我們中國人的錢就那麼好賺嗎?

一是因為西方巨頭公司「概念牌」打得好,他們屢次進行的「疊代升級」,實際上就是為了加價,而且每次加價至少10%。

二是因為助聽器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西方人手裡。西方這些廠家都起步早,至今都已發展了大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他們一直在不斷優化這些核心技術,實力非凡。

發展起步晚且技不如人的情況下,國產助聽器曾經嘗試走「低端」路線,試圖靠價格上的低廉吸引消費者,畢竟不足5%的助聽器佩戴率側面說明了我國買不起天價進口助聽器的消費者非常多。據悉,一款中低端國產助聽器的售價在100到700元之間不等。

然而,不可能一直在中低端市場「徘徊」,國內相關人士早已意識到了這些問題。近幾年來,經過不斷的突破創新,我國一些助聽器的核心部件開始走國產化道路,國內也開始生產受話器和高靈敏度的麥克風等。至於助聽器晶片研發方面,我國也有不少企業在專注研究了,小米公司就是其中一個!

目前看來,雖然西方巨頭仍然「統治」著我國的高端助聽器市場,但國內的企業也不甘示弱,一直在積極開發和研究,致力於造福國人,給國人帶來高性價比的產品,並且已經逐步在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進步。如此看來,繼續這般發展下去,改寫助聽器西方壟斷市場格局的那一天指日可待啊!

(本文由財經先聲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cc87a4e56f4eb4a6a92e74e2436d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