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出發前,在北京站門口留影紀念
每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長於紅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難忘的,莫過於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樣的經歷,讓他們不得不在人生的黃金時期,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親人到車站為參加知青的兒女們送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
列車帶走了一代人的青春
60年代中期,繼續響應毛澤東發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號,廣大城市知識青年陸續奔赴農村,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知青下鄉成為那個時期特殊的記憶。
據統計,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估計在約1200至1800萬之間。
中國的第一批知青
在1952年,一批雲南省昆明市的青年學生,在政府部門的感召下組織起來,進入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開創了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成為中國的第一批知青群體。
首批上山下鄉的知青
當一大批青年奔赴邊疆荒野,充實到生產建設兵團的隊伍中時,知識青年依然處在待成熟階段,但其影響卻正如錢塘大潮的第一個峰頭,讓人看到了波瀾壯闊之勢。
波瀾壯闊的知青大潮
真正大規模的知青運動是在「文革」中開始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許多中學畢業生即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1966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
為了解決青年學生的出路,毛澤東在1968年12月發出了當時被稱為「最新最高指示」的戰略性言論: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屆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南京及各個大中小城市的火車站、汽車站、碼頭,擠滿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和送行的親朋好友,鑼鼓喧天,口號不斷,慷慨激昂。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董必武等都有晚輩上山下鄉,就連紅極一時的陳伯達,也將兒子送到內蒙古草原。
放羊的知青,後面那個還背著槍
地頭休息的知青們,在他們身上看不到疲憊
學習紅本本的知青
在她的臉上你能看到一絲不滿足嗎?
田間休息的知青,他們的笑容是多麼的純粹
1973年8月,兵團一團天津知青張淑賢(左)、鶴崗知青張桂香下連放電影。
1973年12月,哈爾濱知青、參謀劉東輝與兵團一團司令部參謀長王福增一起學《毛選》。
兵團一團宣傳隊女知青在演出中
1975年1月,北京青年姜大明(毛主席像左面)等人歡呼四屆人大召開!
1976年,上海知青徐杭州(右二)與北京知青李華、李秀研在跟老農工學打馬草。
1974年,兵團一團直屬單位團代會上,哈爾濱知青曲秀珍在主持選舉議程。
排練中的兵團一團宣傳隊隊員
1972年,兵團一師一團六營三十八連戰士在巡邏。
1972年,山溝連隊農工看電影的場景。
上海知青在黑土地的插隊生活
1972年,一群女知青每天勞動之前,在地頭學習毛主席語錄
圖為學習針灸,知青之間互相扎針刺實驗
上海知青在黑土地的插隊生活
上海赴黑龍江的插隊知青擺拍照:積極向上的文藝生活
一群知青在地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