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城中村,人們眼前浮現的是簡陋的棚屋,骯髒的下水道,以及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動與地下經濟。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從一座小漁村誕生。這裡迄今仍有三百多個原行政村,在佇立的摩天樓下,這些城中村星羅棋布,住宅面積約占全市住房總面積的一半。
城中村與這座現代化大都市如此的格格不入,很多人將其視為城市發展的一塊膿瘡。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截止至2018年,深圳的GDP總量已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三,達2.5萬億人民幣。
深圳是中國進口規模最大的城市,2018年的進口總額達2076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近10%。深圳還是一座創新之城,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持有量達89件,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倍。騰訊、華為、中興等中國頂級企業的總部設立於此。今天的深圳,經濟總量已經與中國香港旗鼓相當。
與飛速發展相伴隨的,是貧富差距拉大,犯罪率上升等社會問題。而城中村正是這些老大難問題的溫床。為此,深圳市政府近年來一直在加大對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以期儘快撕掉這些貧窮落後的標籤。
然而,來自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的教授趙燕菁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趙燕菁教授在2019年中國城市更新論壇上說:在全世界範圍內,高科技產業與製造業難以共存。唯獨新加坡與深圳是個例外,前者因為有公共房屋,後者因為有城中村。趙教授還指出,如果政府改造城中村,將使工人的工資上漲,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導致現金流損失。
之所以說城中村對於深圳製造業的發展功不可沒,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是,這裡的房租便宜。在一座著名的城中村裡,每月不到2000元就能住上一個單間。
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外來打工者,他們中間既有建築工人和餐館服務員,也有在寫字樓里上班的程式設計師或者設計師。對他們而言,深圳的魅力恰恰在於這裡既有無數的工作機會,又能給他們一處不算昂貴的落腳之處。
城中村的髒亂差眾所周知,可對於外來打工者,只要能在此立足,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城中村為深圳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外來勞動力,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製造業的崛起提供了必要條件。若將城中村全部改造,勢必會提高房價,將很多外來務工者拒之門外,最終導致人力成本上升,削弱城市的競爭力。
有人會問,深圳不是還有高科技產業嗎?有得必有失,改善城市環境,將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加入,這不也是一樁好事嗎?
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把所謂的「高素質人才」與「低素質人才」放在了對立面。
來自上海的經濟學家陸銘教授提出過一個有趣的觀點:在城市中,高技能者與低技能者其實是互補的。前者的聚集也會讓後者得益。
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衡量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叫做人均GDP。人均GDP由兩部分組成,即人均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
兩者之間處於怎樣的關係?簡單地來說,人均資本衡量的是存量,而全要素生產率針對的是增量。一個人的工資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生產率,而提高生產率的主要方法是教育和培訓。
中國政府對教育的巨大投入,為我們創造了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大軍。但人與人之間的教育水平存在差異,同樣是上學,有人只讀到初中,有人則讀到博士。陸銘教授認為,高學歷者在為自己帶來高收入的同時,也會讓他人受益。經濟學上將此稱作「知識的外溢性」。
所謂「知識外溢性」包含兩個方面。第一,低學歷者能夠向高學歷者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第二,高學歷者增加也會催生更多適合低學歷者的就業機會。
為何高學歷者能帶動低學歷者的知識水平呢?我們以一家公司為例。
如果你的身邊有一位海歸博士,你從他的身上能夠學到不少東西,包括獨特的眼界、專業知識和處事方式等等。無論對方是你的同事、上級還是下屬,這種近距離,零成本的學習,總比你平時在課堂聽課或者看書要高效地多。這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和牛人在一起會讓你變得更牛。
除此以外,高學歷對於家庭教育也是有幫助的。如果孩子的父母學歷高,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比較出色。因為他們接受家庭教育的起點就很高,將來也更有可能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成為高學歷人才。
當然,高學歷者並非總能帶動低學歷者的技能提高,還得看兩者工作的密切程度。還是以公司為例,海歸博士會讓本專業或本部門的員工能力提升,可對於其他部門的員工,以及保安保潔這類勤雜人員則不然,他們的工作沒有很強的相關性,也不會對彼此產生直接的影響。
所以,比起對生產率的帶動,高學歷者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好處,是增加了就業機會,尤其是低學歷者的就業機會。所以,當城市裡的大學生越多,對低學歷勞動者的需求也會越大。
在企業內部,如果一家公司的規模擴大,會造成兩類員工的增加。一類是專業人才和經理人,另一類是大量的勤雜人員,包括行政客服等基層崗位。兩類員工能產生技能的互補,讓不同層次的勞動力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增進公司的整體效益。
對城市而言,高學歷者的增加還會促進服務業的繁榮興旺。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城市的白領和大學生人數增加了,他們就會有更多人點外賣,下餐館。有錢人家會請保姆和月嫂,因為他們的收入高了,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工作上,把做家務和照看孩子這些事交給別人。至於喜歡過夜生活的人,則會刺激夜間經濟的發展,使得服務業的工作時間延長。
有統計顯示,當城市中高學歷者的比例每增加1%,他們的小時工資就會增加6.11%。低學歷者的小時工資漲幅更大,達7.17%。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看深圳的崛起。
作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聚集地,深圳無疑擁有大量的高學歷人才,他們是推動深圳經濟發展的引擎。但是別忘了,深圳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並不僅僅是依靠高科技行業。沒有製造業,創新就難以直接轉化為生產,深圳就不會有今天的規模。沒有規模,服務業也難成氣候,城市對大公司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將會降低。
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里,製造業與科技產業一直是深圳發展的兩架馬車。尖端人才引領產業進步,而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的製造業則為創新提供規模支撐。毫不誇張地說,深圳是全國將人才互補做得最好的大城市。
然而,「深圳模式」成功的背後並非沒有隱患,這個隱患並不是城中村,而是這裡的教育。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存在著大量的非戶籍人口。而基礎教育資源的不足,導致很多非戶籍人口的子女無法接受教育。
以深圳市南山區為例,據調查,這裡的家庭中,竟然有42.8%的孩子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21.5%的孩子沒上過小學和初中。41.5%的子女沒讀過高中。根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市總共有幾十萬非戶籍人員的子女沒能享受到國家義務教育政策。
這就意味著,這些孩子長大後將無法從事高收入行業,甚至連大公司的基層工作也做不了。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僅會導致階層之間的嚴重對立,增加社會治安隱患,更會連累製造業的發展。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人口流入導致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優質公辦學校數量少,以及分布的高度不均衡,都使得深圳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在教育上沒能得到公平的對待。
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深圳製造業的增速已經放緩,大大小小的工廠開始外遷。雖然短期內還看不出對高端產業的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更多打工者的離開,深圳對於他們,正變成一座越來越陌生的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PsGoG4BMH2_cNUgtN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