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崛起,從被冷眼嘲笑到全球第一,一塊中國螢幕的逆襲史

2023-10-30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龍的崛起,從被冷眼嘲笑到全球第一,一塊中國螢幕的逆襲史

《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把價格打下來,把產品白菜化。

我至今記得,20年前,軍武菌給父母送了一台36寸液晶大彩電後,引起全村轟動的景象。為了這一台彩電,軍武菌真是下了血本,攢了半年的工資,省吃儉用,才湊夠的這筆錢。沒辦法,當年的液晶電視太貴了,一台36寸的國產液晶彩電,售價在6000元上下,如果是松下夏普這樣的日本大牌,價格接近萬元。

但軍武菌萬萬沒想到,液晶彩電的價格會降得如此之快。20年後,36寸的電視,不好意思,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買這個尺寸了,某多多上50寸的液晶彩電,最便宜的不到500元。小米的50寸、4K帶AI控制的電視也只要1449元。

20年的時間,液晶彩電的價格被打掉了90%多,而且這還是不考慮解析度提升的情況下,我們現在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一塊塊的液晶顯示屏,甚至摩托車上,國產摩托車品牌也已經比國外品牌早一步全面換裝彩色液晶顯示屏。

國產春風牌250SR摩托車上的彩色液晶屏

之所以發生這一切,其實都離不開中國液晶面板行業的超級革命。

當年,液晶面板曾經是國內僅次於晶片、石油、鐵礦石的第四大進口產品,而如今,中國的液晶面板出貨量已經牢牢占據全球第一。

那麼,從依賴進口到世界第一,中國顯示屏的滄海巨變,是怎麼發生的?

家電大國的液晶尷尬

早年的電視機螢幕是使用電子映像管或陰極射線管實現畫面的,它們的缺點就是外形笨重、體積大、耗電。我們小時候的大頭電視機都是用的這種螢幕,被稱為CRT電視。

液晶顯示屏的出現,已經幾乎完全取代了這些老式顯示屏。

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F·賴尼茨,發現膽固醇的苯甲酸酯和乙酸酯熔化後,具有顏色生成特性。後來這種物質被命名為Liquid Crystal「液晶」,這就是液晶顯示屏的英文縮寫「LCD」中「LC」的由來。

時間一直等到1963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威利·艾姆斯發現,當液晶受到電刺激時,其光傳輸模式會發生變化,這為液晶成為顯示屏材料,打開了一扇大門。自此液晶應用於顯示屏的速度急速加快,1988 年夏普公司生產了第一種14 英寸全彩色液晶電視機。

從此,世界進入了液晶顯示時代。

液晶顯示屏的結構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一致的是,其實中國的液晶顯示起步,並不晚。

早在1969年液晶屏剛出現不久,中國就開始了液晶研究。

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電子工業部七七四廠(北京電子管廠、也就是京東方的前身)、七七廠(湖南長沙曙光電子管廠)、中國科學院713廠和上海電子管廠,先後試製成功了4英寸基板玻璃的TN-LCD液晶面板。

但是,當時中國液晶面板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缺乏產業支撐。

簡單來說,就是日本研究出來液晶面板,可以裝到自己的筆記本、彩電、遊戲機、電子表上,賺到的錢再投入下一代液晶技術研究,實現正向循環。可是中國就算生產出來液晶顯示屏,在80年代,又能用在什麼上面呢?

所以,日本人的液晶產業越干越紅火,從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興建了25條TFT液晶面板生產線,其中有21條建在日本。而在中國,液晶面板的先行者北京電子管廠卻負債90%,瀕臨倒閉,要不是財務處處長王東升帶著2600多名幹部職工湊錢救廠,恐怕也不會有後面的京東方了。

中國第一台國產電視機

等中國再次布局液晶產業,已經是2000年之後了。因為此時,中國終於有產業支撐了——彩電。

1984年中國實現彩電國產化後,彩電生產能力急劇擴張,加上外商轉移到大陸的生產能力,湧現了北京、熊貓、牡丹、上海、環宇、飛躍等等各種品牌,到90年代末,彩電總生產能力突破4000萬台/年,彩電開始進入中國人的千家萬戶。

但是,因為彩電業的賺錢,導致各地都開始盲目上馬電視機生產線,有的甚至一個縣都有自己的電視機品牌。當然,這些電視機都是碩大的CRT電視機,看似紅紅火火,但其實都是撿的國外已經淘汰的生產線而已。

等國外的LCD液晶電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中國這些CRT電視在一夜之間就落伍了。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中國電視機廠倒閉了80%。如果不是國家推動「家電下鄉」消化產能,中國彩電業絕對要全軍覆沒。

外國推出LCD彩電了,中國彩電企業咋辦?想活下去,只能跟!

跟是可以跟,但問題是,國內沒液晶面板啊!確切點說,沒有適合電視機尺寸的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的基礎是玻璃基板,生產時採用的玻璃基板有一個固定的尺寸,再通過切割形成各種尺寸的液晶面板。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切割玻璃基板會使原材料利用率較高,最終成品的經濟效益較好。因此,根據經濟切割尺寸的不同,液晶生產線也被分成了不同的代數。

1-4世代線,只能生產9寸以下的液晶面板。4.5世代線,能生產15寸以下的液晶面板。5世代線,能生產8寸~32寸液晶面板。

當時的國外已經突破了5世代線,所以32寸彩電一度大行其道,而國內呢?以國內技術水平最高的京東方為例,其生產水平最多只能達到4世代線的水平。

當時中國人已經習慣於30寸以上的電視機了,誰會再回頭看9寸的液晶電視機?

國內供應不了,那就進口吧!熟悉高技術產品進口的都知道,外國廠商慣用做法就是「你生產不出來的時候提價割韭菜,你生產出來了就降價傾銷」,所以在2000年代的前十年,中國彩電企業基本上是求著國外廠商賣給自己液晶面板,哪怕對方提價也只能咬碎牙往肚裡吞。

2003年,一塊15英寸液晶面板的價格一度竄升至每片230美元,32寸的就更不用說了,高達800美元一片,這就導致當時中國產液晶電視的螢幕成本,占到了整機成本的2/3,不僅浪費了大量外匯,而且讓中國彩電企業幾乎無利可圖。

2010年時,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超過460億美元,僅次於晶片(1569億美元)、石油(1351億美元)和鐵礦石(794億美元)。

自此,中國的電子產業有了一個形象的說法「缺芯少屏」。

那這幾年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在幹嘛?忙著引進技術呢!

當年的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布局,一開始是和汽車產業一樣,屬於「市場換技術」,所以出台種種優惠政策,鼓勵國內液晶螢幕企業與外國合資。

2002年4月,上海廣電集團與日本NEC簽訂液晶項目合作意向書,成立上廣電NEC合資公司,投資近100億元引進一條5代線,由合資公司向NEC購買相關生產專利和技術,並支付不菲的技術使用費用。

但是,液晶面板和汽車不一樣,汽車可以通過漫長的合同期,慢慢吸收技術,學會怎麼造底盤,怎麼造變速箱,怎麼設計汽車等等,然後就一直可以用了。而液晶面板本身的技術疊代非常快,等你吃透技術,發現這個技術已經落伍了,你就算生產出來產品,也賣不出去,同時專利費還要交,能不賠錢麼?

所以到了2007年,上廣電NEC的第5代TFT-LCD生產線虧損金額超過5億元,最終在2009年因為資不抵債而被託管重組。

看到了上廣電NEC的教訓,中國另一家公司「京東方」認識到,「市場換技術」不適合中國,中國要想發展液晶屏產業,必須把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京東方的運氣不錯,當時受經濟危機影響,韓國現代集團遭遇嚴重的財務危機,準備出售液晶顯示器業務(HYDIS公司),包括120多名韓國工程師,要價3.8億美元。

得到消息的京東方緊急討論了10個小時,決定:買!

說實話,京東方當時是破釜沉舟上的。

因為當時京東方的年營收只有8億,利潤不過7000萬,屬於典型的蛇吞象,如果這次收購像上廣電NEC那樣失敗,京東方必定破產。

但是京東方認為,這個險值得冒。2003年2月12日,京東方以3.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現代HYDIS公司。

和上廣電不同,京東方拿到的不僅僅是5世代生產線,還有全套的技術,包括生產設備、技術圖紙、工程師等等,這一切京東方全要拿過來,然後把這些吃透了揉碎了,自己再建出來更高世代的生產線。

收購現代後,京東方在北京亦莊建設了一條5代線,結束了中國自主生產電視機液晶面板的零時代。

事實證明,京東方賭對了,這條生產線給京東方帶來了滾滾利潤,2004年京東方凈利潤達到5.7億,同比增長500%!

然而,沒等京東方高興太久,一場針對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絞殺即將到來。

陰謀與層層絞殺

雖然中國液晶螢幕產業突破了5世代線,但同時,日韓等國家已經突破了7乃至8世代線了,這就導致在大螢幕液晶電視市場上,中國彩電企業仍然需要進口。

2005年下半年,在信息產業部和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受進口面板制約之痛的創維、TCL、康佳、長虹等4家彩電巨頭,計劃合資在深圳建設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這就是著名的「聚龍計劃」

但在「聚龍計劃」向外國企業尋求技術支持時,或者乾脆被拒絕,或者被索要巨額技術轉讓費,反正是碰了一鼻子灰,於是只能把目光轉向國內。

而當時中國大陸技術最好的,還是京東方。

京東方2003年在籌建5代線時,其實就開始做下一代的準備了,成立了6代線的B2項目組。所以聚龍計劃一找到京東方,京東方立刻就組建了數百人的技術團隊,和這些彩電企業一起攻關。

2006年5月,各方達成共識,京東方成為聚龍光電的技術提供方,占股40%,深圳國資委20%,四家彩電廠商各10%。

按計劃,聚龍光電先投產6代線,2006年9月動工,到2007年年底量產,恰好能趕上2008年北京奧運的黃金期。

但是萬萬沒想到,攪局的來了。

2006年,當時的液晶面板巨頭日本夏普公司,突然找到四家彩電巨頭,說願意與中國彩電企業合作,轉讓技術,建設一條7.5代線!

這可是7.5代線啊!其切割的面板可以達到32-50的尺寸!,生產50寸的液晶大屏電視,可以說,誰能拿到這個項目,誰未來就是國產彩電領域的王者!

面對7.5代的誘惑,京東方還沒開始造的6代線瞬間不香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懷疑,這種同時和多家企業一起談判的方式,多少顯得缺乏誠意。

不過,夏普給出的理由是,他們需要選擇價格條件最優惠的一方。

對於這種說辭,中國彩電企業明顯感到誠意不足,但是日本人這種破天荒的主動,也還是讓中國企業感到了希望難能可貴,甚至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己不信,都要哄著自己信的程度。畢竟中國對於液晶面板這一壟斷在日韓企業手中的技術太渴望了。

所以,這四家企業把主要精力都轉移到和夏普談判上,京東方被晾在了一邊。

談啊談,一下子談到了2007年,夏普一會要求傾斜的優惠條件和政府政策,例如稅收、建廠地皮等等,一會要求技術保密和產品專供,一會又要求籤排他協議,反正就是各種奇葩條件,把四大彩電企業拖得筋疲力盡。

最後,長虹最先扛不住,宣布不玩了,而自己也沒錢給京東方搞6代線,於是轉投索尼的「等離子」路線(當然,這個「等離子螢幕」後來被證明押錯了),「聚龍計劃」就此無疾而終。

等其他三家彩電企業把夏普的條件都談的得差不多,夏普卻又在「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預告和解釋」的情況下突然撤走了談判的代表,留下中國彩電企業在風中凌亂。

顯然,所謂合作不過是一個陰謀,目的是攪黃「聚龍計劃」,打亂中國的產業布局。

日本人坑完之後,韓國人又來了。

2006年的時候,受周期影響,液晶面板價格開始直線下行,當時中國液晶面板三巨頭京東方、上廣電NEC、龍騰光電都不同程度面臨虧損,「聚龍計劃」又眼看沒戲了,三家企業陷入困境。

為了保留中國液晶面板業火種,在國家開發銀行、信息產業部等推動下,計劃把京東方、上廣電NEC,以及位於江蘇崑山的龍騰光電3家企業各自旗下的5代線剝離出來,合併成立合資公司統一運營,成為液晶面板「國家隊」。

在最初的設想里,三家在合資後,形成新的產業格局: 京東方生產用於電腦的液晶顯示器,龍騰光電生產用於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器,而上廣電則生產電視用大面積液晶屏。

但是這時候,韓國LG公司也來攪局了。

LG找到的是龍騰光電,遊說龍騰光電和LG合資建一條7.5代線,主要用以投產液晶面板前端技術。

在LG的意願表達之後,龍騰光電的心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按照原有計劃,龍騰光電只能生產筆記本顯示屏,但如果能和LG合作,電腦、筆記本、電視機都能把握在自己手裡,那就意味著龍騰光電會成為中國液晶面板業的主宰者。

畢竟,大家都是辦企業的,誰不願意一下子成為國內行業龍頭呢?

但龍騰光電從三家合併計劃中退出後,再去找LG,卻發現LG的談判代表也不見了!

夏普和LG這一招「二桃殺三士」,利用中國各個企業的小心思和地方政府的政績訴求,成功把中國自研高世代線的時間推遲了2-3年。

不要小看這2-3年,在快速疊代的顯示技術中,慢一點點就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一直到2008年,中國的高世代線液晶屏還是空白!中國彩電產業液晶螢幕嗷嗷待哺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這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2008年5月,馬英九獲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係轉暖,台灣地區提出了一系列的惠台希望,其中就包括液晶面板。

當時,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眾多消費電子企業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其中台灣液晶面板企業情況最為嚴重。原因很簡單,當時全球液晶面板產業被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省三分天下,日本和韓國都有自己的彩電和電腦產業,就算遭遇行業寒冬,自己也能消化掉自產的液晶面板,而台灣呢?除了部分筆記本,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大面積的液晶面板啊!

沒有訂單,台灣液晶面板廠商陷入停產邊緣,只能趁機求助大陸消化。

2009年上半年,大陸連續兩次組織9家彩電廠商,赴中國台灣省採購液晶面板,一出手就是44億美元,超過1200萬片液晶面板,立刻「將中國台灣企業拉出了金融危機泥沼」。

但是讓我們萬萬沒想到,大陸的雪中送炭,換來的卻是恩將仇報。

台灣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商「奇美」,其老闆名叫許文龍,是著名的「綠色台商」,也是民進黨和陳水扁的幕後金主之一。而另一家生產商「友達」,其老闆彭雙浪,同樣與民進黨關係密切。

這兩家企業,不願意只依靠大陸客戶,怕被大陸客戶需求量決定台灣面板行業的生產,所以尋求客戶「多元化」,說白了這和現在西方搞的「去風險化」是一個意思。

這時候,韓國找來了,向友達和奇美採購400萬片液晶面板,而友達和奇美不顧和大陸的合同,優先向韓國供貨,結果讓等米下鍋的大陸彩電企業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韓國也刻意壓縮對大陸液晶出口量,導致國內液晶面板價格開始飛漲,半年時間,漲幅高達30%!台灣液晶面板企業也加入了韓國的限售+漲價陣營,導致中國大陸的彩電企業都受到了相當嚴重的衝擊。

這件事,事後被很多經濟專家嘲笑,屬於自取其辱!

經過這一事件,國家層面痛定思痛,液晶面板的問題必須要解決了!

一方面,商務部發了狠,講出了:「液晶面板行業的任何事不再與台灣合作」的話,並在2013年對韓國和台灣以合夥操控價格的名義罰款 3.13 億人民幣,報了一箭之仇。

另一方面,發改委與工信部發布了《2010至2012平板產業發展規劃》,提出面板生產正步入大尺寸時代,要重點支持6代以上TFT-LCD面板生產線。

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終於迎來了春天。

龍的崛起

限制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癥結是什麼?技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錢。

液晶面板行業和養豬一樣,都具有極強的周期性。需求端擴大,產能供不上,價格上漲,更多的廠家入局擴大產能,供應量擴大帶來價格下降,然後導致更多的產品開始使用液晶面板,需求擴大導致產能不足,價格再上漲。

峰谷峰谷,這就是面板周期。

對底子比較薄的中國液晶面板企業來說,其投資大部分來自於融資和貸款,而只有在「峰」的時候,才能比較容易拿到貸款和融資,但投產完成後,又往往到了「谷」,產品積壓賣不出去,銀行抽貸很容易把企業搞死。

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在「谷」期間擴產,這樣投產後趕上「峰」,就能大賺一筆。

韓國為啥能在電子產業領域崛起?就是因為韓國人敢在「谷」期間擴產,也就是三星津津樂道的「逆周期投資」。

中國呢?在過去,資金都是面板企業自己想辦法,所以投資擴產往往畏手畏腳,但自從液晶面板上升到國家戰略之後,那錢就不是問題了!你要多少錢都給你!

北京市在支持京東方建設五代線的時候,曾經借給京東方28億元,京東方沒錢還,就提出能不能債轉股?北京市二話不說同意了,而且在後來京東方進行技術升級的時候,北京市政府直接投資85億元作為啟動資金,後來又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注資45億元。合肥雖然比不上北京,但也拿出了30億幫助京東方建設6代線。鄂爾多斯沒錢,但是答應給京東方一個不低於10億噸儲量的煤礦!你算算值多少錢?

除了京東方,中國液晶面板也開始了百花齊放。2009年,TCL和三星合作建設的一個液晶模組廠投產,這個廠本來是給三星做代工的,但是TCL卻十分爭氣,藉此學會了如何造液晶面板,並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通過實踐獲得了自主建設液晶模組生產線的能力。3年後,這個團隊發展為中國大陸液晶產業的重要力量,日後的中國液晶面板巨頭——華星光電。

深天馬公司拿著中航國際的投資,收購了前文提到的上廣電NEC的5代線,然後通過吃透技術,點出了「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的科技樹。

此外還有和輝光電、中電熊貓、惠科昆明等等,都吃到了時代紅利,被納入扶持名單。

事實證明,起碼在液晶面板的研發領域,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到了2010年,中國液晶面板進入爆發期,深圳市光明新區的第8.5代TFT-LCD項目在正式開工。深天馬的國內第一條4.5代AMOLED生產線也開始建設。合肥平板顯示產業基地——中國大陸首條第6代TFT-LCD生產線正式量產,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條自主建設的高世代線。

自此,從5代線到8.5代線,從TFT-LCD到AMOLED,全部滿負荷投產。

從5寸的智能機,到60寸的液晶電視,全部實現國產!

時代沒有辜負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堅守,很快,中國液晶面板產業迎來了黃金髮展機遇。

一方面,大概從2010年開始,中國迎來了房地產業的飛速發展時期,城市變化日新月異,拔地而起的樓盤帶來了成倍增長的液晶電視需求,中國液晶面板企業根本不愁市場,開始跨越性發展。

另一方面,同樣是從2010年開始,手機產業開始向智慧型手機時代過渡,同樣對小尺寸高解析度液晶面板帶來了海量需求。

這就是中國的市場優勢,廠家可以通過擴產帶來的規模效應,極大降低成本,從而獲取超強競爭力。如今,中國液晶面板供貨量超過全球的50%,而液晶電視的供貨量,占全球份額89.8%!

曾經需要仰望的王者:日本夏普、韓國LG,台灣地區的友達和奇美,則徹底被擠出市場,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境地。以至於郭台銘甚至不顧顏面,要中國人大會討論「大陸面板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問題,乞求放台灣面板行業一條生路。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中國液晶面板之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一方面是因為自身對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吃過沒技術的虧,所以一直把技術作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華星光電已累計申請PCT專利數量13170件,特別是在量子點領域的公開專利數量居全球第二名,其衍生的QLED技術被TCL視作其在顯示領域趕超的「核武器」。

而京東方則已累計投入研發數百億,截至2020年,京東方累計可使用專利超7萬件,專利全面覆蓋8K、柔性OLED、MLED等尖端技術。

有核心技術在手,中國液晶面板和國外已經不存在代差,在部分領域還成了領跑者,所以京東方、惠科昆明、華星光電都已經有了11代廠,12代廠也在籌劃中,而AMOLED也已經普及了6代廠。

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和產品終端企業的緊密合作。

在過去,賣面板只是賣面板,不參與產品終端的研發,所以在中國彩電企業或者手機企業向國外面板企業提要求時,往往會得到「從以往的數據來看沒有必要」的搪塞。

在過去,國外供應商不好說話,中國終端企業只能忍著。

現在中國液晶面板崛起了,大家都是中國人,很多話都比較好說,這種合作可以幫助終端廠商更了解底層技術,而面板廠商也更了解消費者需求,二者合作才能更好推動行業發展。比如小米,就和華星光電、天馬有聯合研發機構,而京東方,則一直是華為的固定供應商。

為啥大陸的手機螢幕,無論是水滴屏、打孔屏、全面屏,設計都能領先蘋果一代?就是因為中國液晶產業這種貼近用戶需求的合作模式。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液晶面板企業,才成了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產手機崛起的最大底氣。

如今,中國液晶面板企業正在向更高的技術高峰衝刺,力求覆蓋新時代的終端應用場景。

比如,華星推出了全球首款65英寸8K柔性印刷摺疊OLED TV,是目前基於印刷OLED技術開發的最大尺寸、最高解析度、高刷新率的柔性OLED摺疊屏。

京東方發布業內首款15英寸升降滑卷中控屏,將柔性顯示更好地融入智能時代的汽車市場。天馬也發布了新一代超1400PPI、5ms灰階極速響應VR顯示屏,提前布局元宇宙時代。

你看,中國液晶面板,已經從一個被冷眼嘲笑的孩子,成長為了行業引領者。

未來可期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採用了中國製造的全球最大8K超高清地面顯示屏,整體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配合裸眼3D、AI等技術,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技術與藝術的交融之美。

到了今年的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長185米、高20米的巨大空中透視網幕,視覺效果更加驚艷世人,地面上則有近24000塊螢幕組成,鋪設在6000平方米的區域內,與網幕形成立體畫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蜿蜒群山懷抱的萬里長城出現螢幕中。螢幕上演繹出專屬於中國人的浪漫,也是中國科技力量的無聲體現。

中國電子產品缺芯少屏的問題,靠著中國企業的努力,目前已經基本解決。

西方國家沒辦法再拿螢幕的問題卡我們的脖子,割我們的韭菜,讓我們攢上半年的工資去買他們的一塊螢幕。

國產汽車吉利星越L上的一體大聯屏

曾經動輒上萬元的液晶電視,如今只需要上千元就能買到,這背後是中國新型螢幕產業在新賽道上不斷追趕、不懈努力,最終實現從跟跑到領跑。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每一個用手機的人,都是中國液晶產業崛起的受益者。

如今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已經寥寥無幾。這一切,都是像京東方、華星光電、深天馬這樣的中國企業不屈不撓,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結果。

然而,在攻克最後幾個明珠的征途上,絕對不會一帆風順,也一定會面臨封鎖和打壓,但是我們相信,最後的勝利者,一定會是我們。一定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96bb7957c6a50db463baca87f2603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