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下六個誤區千萬別踩

2022-02-22     母嬰和育兒

原標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下六個誤區千萬別踩

作為一名媽媽,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想:「我用這個方法教育孩子,她將來會是什麼樣的人呢?」比如竹也現在喜歡把食物當做玩具,把食物捏碎、撕碎,弄得到處都是,我就會思考:我現在可以辛苦一點幫她收拾,但縱容的後果會不會是她長大後不愛惜食物呢?會不會她因此不愛整潔,總把自己也弄得髒兮兮呢?她如果看起來不整潔明朗,會不會老師、同學,以致將來領導、同事都不喜歡呢?如此一想,我感覺到了危機,也就立刻行動起來,批評並制止她的這種行為,哪怕她不開心、哭鬧、反抗,但她至少認識到浪費食物是一件錯事,她的將來很可能就不會不整潔、髒兮兮。

竹媽的這個做法,放在哲學上講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放在文學上講就是「防微杜漸」,放在歷史上講就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孩子的未來固然是未知的,但我們一定要把握當下,教她明辨是非、刻苦努力、積極上進,那她的未來才更有希望和可能。如下,咱們一起來說說父母應該避開的十個誤區,他們可能看似小事,卻也是影響孩子將來的「大事」。

誤區一、包辦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並不可能一蹴而就。當他們很努力卻依然把事情做不好的時候,有些家長就忍不住要出手了:比如看到孩子想自己吃飯卻把飯灑得到處都是,忍不住就給孩子喂飯;看到孩子學走路摔了一跤,就忍不住扶起孩子,安慰他改天再學;看到孩子很努力要繫鞋帶卻系不上,主動幫助孩子系好鞋帶。如此種種,以愛之名包辦孩子的一切,不僅會讓孩子失去鍛鍊和成長的機會,還會讓孩子玻璃心、經受不起挫折。

誤區二、過度關注孩子

雖然三胎政策放開,但不少家庭依然選擇只生育一個孩子,而這個獨苗往往也就收穫了家長過多的關注。不管是衣食住行,家長們都時刻陪伴著孩子,關照著孩子,在意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此過分在意孩子,把孩子當作家庭的中心,不僅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而且容易讓孩子也把自己當作家裡的「小太陽」,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所有人關注,甚至沒關注就沒動力。

誤區三、輕易滿足孩子

哭和鬧是孩子的武器,當他想要買玩具家長卻不肯的時候,當他想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家長卻不依的時候,當他想要一雙限量版球鞋家長卻不買的時候,孩子就會拿出武器逼迫家長妥協。有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哭得小臉都紅了,嗓子都啞了,就心疼了,妥協了,滿足孩子。更有甚者,只要孩子開始哭,就立馬妥協。但你可知,從小被輕易滿足的孩子,必然不會愛惜物品,更容易講究物質享受,不懂體貼他人。

誤區四、讓孩子享受特權

有的家長為了表達對孩子愛意滿滿,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與眾不同」,比如好的食物總讓孩子一個人享用,孩子過生日一定是「大蛋糕+大禮物」的特別待遇,如此雖讓孩子也感受到父母特別的愛,但也容易讓孩子沉迷於「特權待遇」的沉浸式體驗,習慣高人一等,等孩子踏入社會會極為不適應,且自私、沒有同理心的他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喜歡。

誤區五、允許孩子生活懶散

誠然,不約束孩子的行為舉止,讓孩子想癱沙發就癱沙發,想睡懶覺就睡懶覺,要怎樣就怎樣,孩子會感受到自由和無拘無束,但當孩子長大卻也要為自己的不自律買單。有所約束自己,健康飲食、合理作息、努力上進、積極鍛鍊,這些看似短時間會讓孩子「不幸福」的事兒,卻會在將來讓孩子真正收穫幸福。

誤區六、做事大驚小怪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本應是勇敢、積極、客觀的,敢於去探索未知,勇於接受挑戰。但如果家長總是動不動就大聲尖叫,孩子摔倒了、玩具弄壞了、拉臭臭了,就神色緊張,驚慌失措,那害怕的情緒也是會傳染給孩子的,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愛哭愛鬧,越來越離不開家長的庇護,從小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8f55914c152d81afdb85977019c14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