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是一個家庭不可承受之重。當一個女人已經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唯一的女兒卻和女婿在婚後不久因意外雙雙身亡,這樣的打擊孰能承受?因為止不住對女兒的深切思念,已經絕經的她毫不猶豫地堅持打針吃藥三個月,恢復了經期,並通過試管嬰兒的方式成功誕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她,就是六旬老太生雙胞胎的當事人,打破生育極限,成為中國最高齡產婦的盛海琳。
當盛海琳的事件被媒體報道時,很多人雖同情她的遭遇,卻也反對她的做法,認為盛海琳只是利用雙胞胎來掩蓋失去女兒的悲傷,擔憂兩個孩子的未來沒有保障。而當時的盛海琳,因為自己和丈夫每個月的退休金上萬,且自己已經退休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照顧女兒,對未來也並不擔心。
都說時間證明一切,當11年過去,我們看到盛海琳克服了生活的艱難困苦,看到樂觀積極的她成為了女兒們最好的榜樣,看到了她11年為兩個女兒存下700萬,更看到了母親二字的光芒與偉大。
育兒路之艱辛,超出你我想像
盛海琳原本想著,自己的退休金夠花,照顧孩子時間充裕。但現實卻給了她一個個挑戰:由於高齡產女,兩個孩子都不是太健康。大女兒被診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房間隔有缺損;小女兒雖沒先天性疾病,但從小就體弱多病,容易發燒感冒。特別是孩子剛出生時需要住保溫箱,光一天的花費就要6000元,且需要全部自費,開支遠超盛海琳的想像,盛海琳不得不在產後還未滿白天的時候,就四處奔波舉辦講座賺錢養家。雪上加霜的是,丈夫2016年不幸中風,照顧丈夫和照顧女兒的雙重壓力都落在了盛海琳的肩上。
誠如盛海琳,當你我也成為了母親,我們才知道育兒路的艱辛超出想像:生娃前覺得別人因喂奶而哭泣是矯情,生娃後才知奶水不夠、漲奶發燒都是可怕的折騰;生娃前看不起別人邊喂飯邊給娃看手機,生娃後當怎麼哄娃都不吃飯你才知道鬧心;生娃前夢想著自己要當精緻可人的辣媽,生娃後卻忙得連軸轉絲毫沒有自己的時間。
育兒路的艱辛,體會過的人才懂。每一個不畏艱辛,拼盡全力照顧好孩子的媽媽都值得尊敬。
母親的榜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一個和女兒相差60歲的媽媽,看起來像奶奶,實際上卻是媽媽。歷盡千辛萬苦生下雙胞胎的盛海琳,困難接踵而至,女兒先天性疾病、丈夫中風、積蓄被掏空大半……一次次重擊普通人尚且難以承受,更何況一個已經頭髮斑白的花甲老人。但盛海琳是有魄力的,她在困難面前並沒有敗下陣來,而是毅然挺直了腰杆,而兩個女兒也從媽媽這汲取到了足夠的能量,懂事,乖巧,優秀。
為什麼說「兩個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兩個母親的競爭?」因為,母親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從小感受母親耳濡目染的教育,孩子們信任母親,更會模仿母親,照著母親的言行舉止「依葫蘆畫瓢」。一個卑微的母親,孩子很可能就是怯懦不安的;一個暴躁的母親,孩子很可能是動不動就發火的;而一個堅強勇敢的母親,孩子們也自然會更有信心和勇氣去對抗困難。
或許,當我們選擇成為母親那一刻開始,我們也就成為了榜樣。
家庭經濟基礎,孩子未來的保障
當看到已經退休的盛海琳努力掙錢,11年的時間就存下700萬,竹媽深感佩服:「這真是一個活得通透的母親。」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談錢庸俗,可現實就是庸俗的,現實就是需要踏實的經濟後盾。盛海琳的雙胞胎女兒,算上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婚嫁成本,都是一筆特別大的支出,不考慮是不現實的,不存錢是不可行的。年事已老的盛海琳,這個舉動恰恰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每一個真正用心為孩子考慮的家長,都一定會給孩子存錢,為孩子積累將來之本。存錢的方式,可能是買房子、買保險、買基金,也可能是銀行的定期理財,但不管形式如何,它都是孩子將來很好的保障。竹媽自己也是堅持每個月給孩子存錢,錢雖不多,但可以積少成多,讓孩子的將來更不用為錢發愁,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我們並不推崇拜金,但一個母親給孩子存錢,真的一點也不庸俗。
竹媽碎碎念
盛海琳的故事,讓我感慨頗深。在周圍人生育熱情都極低的情況下,盛海琳冒著生命危險產女不免讓人動容,特別是她生女後的百般波折更是令人心疼,但她硬生生實現了「11年存下700萬」的小目標,這更讓我們佩服不已。這或許就是女兒們反哺給她的能量,讓她能夠老當益壯,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