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山西旅遊三個落後以及轉型升級六項措施

2023-07-23     品橙旅遊

原標題:魏小安:山西旅遊三個落後以及轉型升級六項措施

來源: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

作者:魏小安

三晉大地,表里山河,五千年文明史,元代以來的地面古建築占全國七成,什麼時候說起來,都是津津樂道。經過多年努力,山西旅遊已經形成了相當的產業規模,取得了相應的成績。但是卻始終存在一個現象,山西旅遊總是比全國慢一拍,一些地方如火如荼,山西卻是溫吞水;全國都在推進休閒度假,山西尚無有影響的產品。何以如此?三個落後。 一是思想認識落後,二是人才落後,三是模式落後。

攝圖網

近年來,全國有三個火爆現象。第一個是西安。西安千年古都,但是並沒有倚老賣老,而是倚老賣新。老產品中,除了兵馬俑仍然按部就班,華清池基本上已經被長恨歌替代。新產品則層出不窮,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現在則是長安十二時辰,以沉浸式和場景化構造了新熱點。整個西安成為一個網紅城市。第二個是長沙。長沙也是歷史文化名城,索性直接奔著時尚娛樂之城走,原有的基礎就是市井文化,強化時尚。文和友不過是新懷舊,茶顏悅色只是網紅打卡,長沙的熱鬧構造了又一個網紅城市。而且,這兩個城市都是以老托新,以新拉老。第三個是淄博,不經意之間,又一個城市火爆。更是捨棄了所有的傳統概念,靠燒烤出圈。淄博經驗,一是城市管理的突破,放鬆管制,放開市場,給市民以機會。二是城市理念的突破,城市是為人的存在而存在,而不是為物質的存在而存在。三是城市文化的突破,一個燒烤點亮一座城市,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說到底,燒烤只是一個引子,根本是溫暖和溫情。市民對政府也是投桃報李,不需要管制,也不需要號召,淄博的牌子成為所有人的追求,通過一件一件暖心的小事發散出去。四是城市凝聚力的提升,五一的客人凝聚,也是市民凝聚,成為一個暖爐,人人在其中感受溫暖,人人給大家以溫暖。這樣的經驗,可以推而廣之,這些做法,不需要巨額成本,但是需要共情心,同理心,需要從小事做起。

相形之下,可以得出幾個判斷。

首先,資源型時代早已過去。可以看出,傳統的旅遊概念已經完全落後了,口口聲聲資源豐富,甚至從長處變成了包袱。山西旅遊的思想認識落後,主要在此。傳統文化,現代解讀;傳統資源,現代產品,傳統產品,現代市場。傳統如果不和現代結合,有學術的意義,有研究的價值,但是很難進入市場。學術價值、歷史價值、考古價值為一極,審美價值、娛樂價值、市場價值為另一極,有些可以劃等號,有些則是兩個層面。前三個價值只能形成專業考察和小眾旅遊,後三個價值則對應大眾旅遊。當然,最好的情況是文旅融合,價值全面體現,但這只是希望,而不是規律。旅遊者出門,追求的是玩,是時尚和快樂,一定需要文化,但不是文化厚重,如果山西總是強調厚重,旅遊者只能用腳投票。

進一步說,中國一流的旅遊資源,在旅遊發展之初就形成產品,進入市場,代表性的自然資源是黃山和九寨溝,文化資源是故宮和兵馬俑。二流的旅遊資源,在中期全面進入市場,之後形成了泛資源的狀況,紛紛進入市場。現在,大家努力的項目,是藉助環境旅遊資源、社會旅遊資源和生活旅遊資源。或者說,傳統資源概念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再強化資源甚至會形成「資源詛咒」。

其次,產品化的時代強化進行。短短几年,隨著數字化的普及,已經從注意力旅遊升華到影響力旅遊,不僅是簡單的市場營銷,引發注意,而是產品升級,形成影響擴大,是主動擴張。也就形成了產品強化,拉動市場的新格局,是產品與市場雙主導。從產品角度看,從歷史到時尚,從厚重到輕鬆,恰恰可以補足山西旅遊的短板。其中,如何拓展內容,也成為重中之重。這個時代,人才的力量充分顯示,人才的落後也自然充分顯示。資源化時代錘鍊出來的人才已經落伍,新型人才是多元化復合型的一代。

再次,場景化時代正在來臨。張瑞敏先生名言,萬物互聯時代,只有場景沒有產品,只有生態沒有行業。他所說的生態不是一般的自然生態概念,而是產業鏈的泛化,是各行各業打破界限,成為一個生態圈。場景化的消費已經成為時尚,場景化的發展則必然成為旅遊的前景。沉浸式和場景化,正在成為大家共同的追求。貴州村BA和村超,正是場景的變化和吸引。這個時代的競爭,轉向模式的競爭,場景化的模式,外延擴大,內涵深化,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景區景點。也正是在這個關鍵點上,映襯了山西的落後。

我1970年第一次到山西,先去大同,我的姐姐妹妹在那裡插隊。但是作為一個旅遊愛好者,還是去了雲崗石窟和上下華嚴寺。之後去原平,我哥哥在那裡插隊。再後去了太谷,同學在那裡插隊。最後到太原,看了晉祠,知道了迎澤大街。那時的資源都在,然而沒有旅遊,縱然如此,仍然為山西文化所驚嘆。改革開放以來,旅遊興起,我也進入了旅遊行業,無數次到山西,全省走遍,很多地方深耕。了解、熟悉,有感情,交了很多好朋友,也見證了山西旅遊發展的全過程。

在新時代,山西文旅需要新戰略,謀求新發展。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要求,山西旅遊業也需要謀求山西旅遊現代化。當前,政府主導形成旅遊發展的強大動力,工業化發展提供旅遊投入基礎要素,城市建設創造旅遊環境的優越條件,區位交通強化旅遊產業的綜合功能,多元模式提升旅遊產品的多種優勢,傳統復興帶來旅遊市場的廣闊前景,文化產業構造旅遊社會的獨特魅力,科技提升帶動旅遊全面的轉型升級。也就是說,以前制約旅遊發展的主要因素已經消除或者弱化,尤其是交通因素,基本不成障礙。

現在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市場。從市場角度來看,消費變化過程:多不多,貴不貴,好不好,對不對,值不值,絕不絕,紅不紅。從客人行為來看,越來越細化,追求全面感受:眼界型大眾觀光,家常型民俗休閒,享受型各類度假,撒歡型主題樂園,撒野型戶外運動,自虐型特種旅遊。為此,對應新變化,需要採取新措施。強化軟開發,適度硬開發。挖掘潛力,提高效率,增長效益。

一是樹立新觀念,講好新故事。沒有新觀念,還是照本宣科,很難打動人心。山西的故事題材太多了,可以吸引人的元素也太多了,怎麼變成網紅打卡地,是一篇大文章。比如,五嶽之中,北嶽恆山最弱,因為只是一個觀光型產品,難以對應現代市場。再如,一篇《西廂記》,是追求愛情和自由的絕唱,但現在只是一個普救寺的普通產品。而德雲社的一曲《探清水灣》,則成為眾口傳唱的名曲。

二是培育新賽道,形成新格局。城市大休閒和鄉村微度假,是在疫情之中逆勢崛起的兩條新賽道,其背景是城市有機更新和鄉村振興。恰恰是在疫情的特殊環境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發展,也給困難的旅遊業助力。這兩條賽道可以長期持續,是可以容納萬億投資和萬億消費的新賽道。我這三年看了上百個城市更新項目,無一失敗。鄉村微度假更是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點。但是在山西,還沒有真正形成影響的項目。

三是建設新體系,創造新場景。這是下一步文旅市場競爭的熱點,不需要資金的大投入,但是需要智慧和文化的大投入。比如,大把投資建設的古城修復,樣子很好,本身已經形成了新體系的框架,又不涉及嚴格的文物保護問題,可以做大文章,好文章。但是內容不足,煙火氣不足,按照場景化的構想,大同豈能示弱?

四是開拓新市場,謀求新亮點。目前,大家關注的新熱點就是年輕人,所謂的Z世代。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新市場,就是長者市場,55歲到75歲的市場。這些人,有錢有閒有願望,也有精力。不是上一代的老人,一分錢都捨不得花。而且,雖然不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但是也不生疏。這個市場,是山西天然的市場,現在缺乏對應的產品,缺乏服務體系。文化和康養就是兩個新亮點。比如,蘆芽山的萬年冰洞、雲邱山的冰火兩重天,都是極好的題材。山村康養,山居體驗,感受新生活。

五是運用新技術,形成新體驗。尤其是城市,需要創造性的項目,也應當藉助現有的項目,謀求新效果,創造新體驗。最需要的,是太原和大同兩個大城市,需要好好設計。又見平遙,已經開了一個好頭;黃河三縣,則可以開出另一個天地。

六是新老結合,新老互動,發揮新優勢。山西真正的優勢,還是古代建築與文化,所以不能只是追求時尚,而是以新拉老,以老帶新。這樣,對於傳統,就需要區分。第一類是歷史和文化價值極高的,需要形成專業市場,比如丁村和陶寺,永遠不可能成為大眾產品,專業做精足矣。第二類是有故事可講,有市場潛力,需要做特。五台山佛光寺,在世界建築史上,都是極品,遺憾的是能夠理解的人不多。這就要把這個故事講透徹,不僅是建築學的意義,最動人的還是梁思成先生當年發現的過程。第三類是需要重新解讀,增加吸引力。比如洪洞大槐樹,一說就是根祖文化,其實需要區分,臨汾華夏尋根,大槐樹祭祖。再如黃河鐵牛,在那個時代,是經濟樞紐的表現,之所以有鸛雀樓,也就順理成章了。現在所謂的四大名樓,除了岳陽樓是清朝復建,滕王閣和黃鶴樓都是當代建築,現在都成為城市的標誌,也成為中央休閒區,夜經濟的亮點。第四類就是與山水相融,既可以滿足文化追求,又可以體驗山水之美,最具潛力的就是平順。南秀北雄聚為一體,國保級文物遍布,太行天路震撼,山村如世外桃源。第五類就是豐富多彩的民俗與非遺。大同的旺火、朔州的架子火、晉中的社火,曾經構造了山西紅紅火火過大年的燦爛。美食和煙火氣,是現在的普遍追求,山西應首當其衝。

總之,山西需要鍛長板,補短板,淡化資源概念,強化產品概念,追求場景概念,培育新機制,培養新人才,對應趨勢,以謀求未來。

本文作者: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 魏小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832e019046738ce45918a8f9c24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