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遊】2023年,文旅行業全面覺醒。
在技術創新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驅動下,新政策、新產品、新潮流、新機會也在不斷湧現。文旅行業的全面升級和轉型,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多樣化、智能化的文化旅遊體驗。
回首2023年的文旅圈,哪幾個「大事件」讓你最難忘?
本文通過盤點2023年文旅行業最受關注的十大事件,希望能為文旅人帶來對2023年的思考和對2024年的啟示。
十大事件之:淄博燒烤成功出圈
今年3月初,幾千名大學生前往淄博打卡擼串,與淄博市政府完成了一場浪漫的「雙向奔赴」,一時間「大學生組團坐高鐵去淄博擼串」衝上熱搜。而後,全國各地牌照的車輛開始在淄博街道出現,淄博很快成為各年齡層遊客的周末出遊目的地。
被燒烤吸引來的遊客消費也刺激著淄博旅遊收入的增長——僅3月份,淄博就接待了超過480萬名外地遊客,同比增長134%,旅遊收入增長60%。
有媒體給淄博旅遊收入算了一筆細帳,以一個典型的外地遊客來淄博玩兩天的花費大約340元/人(含入住酒店150元、燒烤消費75元、早餐25元、打車費40元、其他雜項花銷50元)為例,粗略估算,整個淄博3月份由外地遊客帶來的消費收入就超過了16億元。
淄博燒烤成功出圈給當下激活消費、擴大內需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值得充分肯定,但讚譽不斷的時候更需要一些冷靜思考。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厲新建認為,淄博燒烤乃至淄博未來整體發展的根本還是品質,包括燒烤本身的品質與服務品質、環境品質。同時,我們要看有沒有建立良性協同的產業生態,吃一頓就返回的遠程消費畢竟有限;要看當下為燒烤出圈的投入的可持續性,如果不能高效轉化燒烤客流增加整體效益的話,投入產出就會不匹配,而且投入產出不對稱的情況還會處於綁定狀態而深陷泥潭。此外,我們還要看到燒烤城等新增供給出現之後燒烤品質保障狀況,以及供給迅速增加後導致熱鬧氛圍消解所帶來的正向關注度的下降;要看到「成也流量、敗也流量」,社交媒體催動的「消費狂熱」在理性認知中降溫帶來的影響,以及火出圈初期出現的「被動捲入」消費熱潮消退的速度;要看燒烤之後能不能出現持續輪動的現象級單品。
如果不能兼顧遊客和市民的利益訴求,或長期讓市民熱情付出,就容易在「火熱」中「失衡」,在一派繁榮中很可能就已經埋下衰敗的種子。
十大事件之:旅遊旺季供需失衡
「數萬張門票45秒就空」「未來7天全部約滿」「地接已淪為搶票機器」「根本約不上,瘋狂刷」「掐著點約,也秒沒」……
今年暑期,北京、上海、陝西、四川、江蘇等地的博物館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在內的多個博物館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攝圖網
聞風而動的,還有「黃牛」。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少「黃牛」已將博物館的門票預約變成了「有償」服務。
與參觀博物館一票難求的情況頻上熱搜的,還有今年五一、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國內多個旅遊目的地城市經濟型酒店房價普遍大漲。
其中,五一假期期間,台州某經濟型酒店房價飆升至1000餘元/晚,北京部分熱門地段的全季、桔子酒店基本600元以上,亞朵等酒店更是普遍漲到700元以上。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上海、成都的如家、漢庭酒店全部漲價,日常300元/晚的大床房基本都漲到了700元甚至近千元;西安大唐芙蓉園附近的某經濟型酒店,中秋國慶假期前最低的客房價格為257元/晚,而10月1日和10月2日入住最便宜的客房價格為813元/晚。
儘管法定長假、寒暑期等旅遊旺季一些博物館預約難、酒店漲價早已是常態,但今年供需矛盾格外突出。要解決這些難題,除了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外,市場也需要「存量挖潛」「增量拓展」,從而擴大服務供給、緩解供需矛盾。
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高大倫認為,在治標方面,博物館可以採取延時限時並舉,展陳設計做調整,特展、臨展淡季開,辦公空間再利用,同城聯盟巧分流等措施略微緩解。在治本方面,上級管理部門和政府,一是要全面深入地調查分析研究,找出博物館擁堵的根源,深挖潛力、科學預測未來發展趨勢,以調整博物館發展建設規劃;二是要儘快扶持建設一批不同種類的博物館,以適應不同需求的觀眾;三是要提高各博物館整體的業務水平,努力建成藏品有特色、品級高、展覽服務上檔次的博物館;四是一個城市在推廣營銷時,可以將博物館整體打包推介,給觀眾提供更多選擇;五是引導興趣、需求不同的參觀者選擇不同的博物館。
對於經濟型酒店房價瞄準五一、中秋國慶消費高峰期報復性上漲的行為,有酒店行業從業者表示,經濟型酒店漲價的根源是需求過旺,報復性旅遊帶動價格上漲,是市場行為。酒店會遵循監管意見,明碼標價,不會坐地起價,合法規範經營。但現實中,既沒有硬性的指導價,也沒有實質補貼,酒店只能對標競品給出不相上下的新定價。當然,對於連鎖酒店來說,能否讓消費者體驗到與價格相匹配的服務與品質,或許更值得思考。
十大事件之:地緣危機衝擊國際旅遊業
8月24日,日本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入海洋,按照計劃,首期每天將排放約460噸,之後逐漸增加排放量。
此次日本核污水排海後,不僅引發中國遊客對海邊遊玩體驗等直接或海水接觸性項目存在的安全隱患擔憂,還引發了中國遊客赴日旅遊的擔憂。
8月27日,微博上有媒體發布了「近期還會考慮去日本旅遊嗎」的調查,該調查有約1.7萬人參與,其中88.23%的參與者都選擇了「不會」。
另據多家媒體報道,隨著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入海事件發酵,中國遊客赴日旅遊團的諮詢量大幅度減少,甚至出現了集中發生取消赴日游訂單的現象。
此外,當地時間10月7日,巴以發生了多年來最大規模的衝突。隨後中國的部分旅行社取消了前往以色列的旅行團,OTA平台也開始處理客人諮詢退單,一些航空公司針對中國內地直飛以色列航線推出限期內客票變更和免費退票措施。
以色列一直是世界各地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之一,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大量遊客。然而,巴以衝突不僅給以色列的旅遊業帶來巨大損失,也對中東地區的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讓本地區的旅遊業難以恢復和發展。
業內分析認為,如果說2020年至2022年對旅遊業來說是天災,那麼日本核污水排放、巴以衝突這種地緣危機對旅遊業來說則是人禍。
有旅行社人士表示,從熱門旅遊地首位到訂單大幅減少,赴日旅遊市場在近期經歷了不小的起伏,而未來的發展曲線何去何從,還要把時間軸拉長來看。
巴以衝突對國際旅行需求的影響,也給中國的旅遊業帶來了一些啟示和警示。例如,中國的旅遊業需要加強對中東地區的形勢分析和預警,及時調整旅遊產品和計劃,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務,安排應急轉移和撤離,提供醫療和保險等。同時,中國的旅遊業還需要加強對中國遊客的安全教育和引導,讓他們了解中東地區的風險和注意事項,提高他們的風險防範和應對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
攝圖網
十大事件之:出境游基本全面放開
8月1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試點恢復旅行社經營中國公民赴有關國家和地區(第三批)出境團隊旅遊業務的通知》,為中國出境游市場的全面恢復吹響了號角——至此出境團隊游恢復的國家和地區已增至138個。
國家移民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移民管理機構共查驗出入境人員2.91億人次。雖然還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出境游市場總體向好。
從旅行社的經營業績上看,眾信旅遊(002707.SZ)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約20.53億元,同比增長647.46%;歸母凈利潤約1413.27萬元,同比增長110.72%。*ST凱撒(000796.SZ)前三季度雖然沒有實現盈利,但其營收上升虧損收窄,盈利能力上升——公司營業總收入4.83億元,同比上升69.25%,歸母凈利潤-2.36億元,同比上升9.08%。
儘管中國出境游市場全面恢復的號角已經吹響,但我國出境游市場仍然受到航班資源、簽證和當地旅遊供應鏈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東南亞安全問題、日本核廢水排放問題、巴以衝突等多個突發事件也給出境游帶來了眾多不確定性。
有業內人士認為,2023年會是出境旅遊市場的一個恢復期,出境游不會是報復性消費,而是反彈式恢復。
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曉磊預計,2023年出境游市場能達到2019年的60%-70%,更好的結果是能達到70%-80%。
另據了解,自9月以來,喬治亞、泰國、安哥拉、突尼西亞、斯里蘭卡、哈薩克、馬來西亞先後宣布對華實施免簽政策。最新消息顯示,新加坡也有望與中國實現三十天互免簽證政策。
龍途國際創始人兼CEO曹志剛建議,出境游企業要在不確定性增大的當下,更加關注消費者的意向,要把資源往新興目的地去投放。比如那些加大在中國營銷推廣的國家,特別是與中國友好的,通達條件便利的小眾國家與地區。
十大事件之:泰國出境游大起大落
曾幾何時,每年前往泰國旅遊的中國遊客高達上千萬,是泰國最大的客源國。但進入2023年,情況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2月東南亞剛開放了團隊游時,許多明星、網紅都紛紛前往泰國打卡。但短短一個月後,泰國在網絡上就被演繹成了一個等同於緬北、金三角的「罪惡之地」。
據了解,這次突如其來的「泰國旅遊恐慌」是因為一位B站的UP主「心醫林霖」發布了一段長達30分鐘的泰國「嘎腰子」視頻。雖然視頻最終被作者刪除,但關於泰國旅遊的恐慌已經四處彌散,相關恐怖故事的細節更是不斷被添枝加葉,有關「泰國旅遊安全性」的話題屢屢衝上微博熱搜。
儘管泰國政府在3月21日出面闢謠,各方都出面做了解釋,但這些闢謠和解釋似乎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效力。加上「3月24日曼谷發生兩起槍擊案致4死2傷」「3月28日中國留學生在泰國遭綁架被勒索後撕票」等負面新聞的發生,很多中國遊客因為擔心安全問題,對去泰國旅遊持觀望態度。
以杭州為例,據媒體報道稱,2月初,杭州出發泰國曼谷芭提雅線團費7000元上下,有些旅行社甚至打出了上萬元高價;4月底,杭州出發泰國曼谷芭提雅線無人問津,旅行社價格腰斬至3000元;6月底,杭州出發泰國曼谷芭提雅線跌破2000元。
9月中旬,泰國決定對中國遊客實施為期5個月的免簽政策(2023年9月25月至2024年2月)。9月25日杭州出發賣3999元的曼谷芭提雅線路,國慶期間飆升到5599元。
就在不少旅行社認為這次免簽政策讓泰國游迎來真正的「春天」,然而,「10月3日曼谷市中心暹羅百麗宮購物中心槍擊事件」「10月6日一名34歲的中國女性遊客在泰國普吉島的五星級酒店不幸墜亡」這兩起突發事件,再次引發中國遊客對泰國旅遊安全的憂慮。
據杭州的一家旅行社負責人透露,十一假期過後,泰國曼谷芭提雅線跌破1000元仍無人問津。10月中旬後,該旅行社的泰國所有線路都停了。該負責人甚至判斷,到今年年底,泰國游不再會有起色。
另據泰國政府官方公布的數據,今年1-7月份,中國已經跌出泰國最大遊客客源地;泰國國家旅遊局此前曾預測2023年全年中國遊客有望超過500萬人次,但1月1日至11月23日,泰國僅接待了301萬名中國遊客。
有業內分析認為,泰國政府今後如果希望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年輕和高凈值客群,一方面要淘汰以往的泰國低價旅行團產品,走高質量旅遊發展路線。另一方面要給旅遊市場重新洗牌,做出更多適合符合大眾深度旅遊體驗的產品,同時加強社會治安的相關舉措。
攝圖網
十大事件之:「圍牆擋景」引發熱議
今年五一假期,「黃河壺口瀑布沿途公路被砌牆圍擋的事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與批評。6月份,「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梅里雪山國家公園附近214國道旁修建圍牆的事件」同樣引發熱議。此外,青海湖、安徽蚌埠龍湖大橋、雲南九龍瀑布群等在內的一些景區景點,也陸續出現了「圍牆擋景」的情況。
根據媒體報道,這些修建圍牆的景區景點當中,多數都是自然風光為主的景點。在面對輿論質疑時,景區管理方或運營方多數回應稱是出於安全考慮,有少部分則坦承「當地經濟條件不好」,需要讓旅遊收益「反哺」村民。儘管事後部分景區開始了「拆牆」行動,但仍有不少景區景點保留了圍牆。
但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圍牆擋景」無非就是防止遊客不買門票「蹭風景」「占便宜」,網友更是將此戲稱為「嚴禁偷窺大好河山」。
但實地探訪過壺口瀑布景區的浙江旅遊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曉峰表示,景區周邊山體地質疏鬆、有落石危險,景區道路也較為狹窄,如果有遊客下車停留,的確會有安全之虞。
張曉峰表示,現在網絡上民眾一邊倒地去譴責景區「圍牆擋景」的現象有可能是受到輿論影響,此事需要更加客觀理性的判斷。未來,如果遇到類似壺口瀑布景區的情況,景區或政府在建牆之前,要公開當地山體滑坡的情況及交通條件,然後召開聽證會,向公眾公布實際情況、調研情況。同時,通過拍視頻、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徵集意見,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化解問題和矛盾。
十大事件之:國際航線航班持續恢復
作為影響出境游恢復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航班運力,隨著今年前三季度的發展以及2023/24年冬春航季的到來,國際客運航班得到了進一步的持續恢復。
據民航局運輸司司長梁楠在民航局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消息,從2023/24年冬春航季的情況看,共有116家航空公司的每周6502班,共13004架次客運航班計劃申請獲得批覆,涉及65個境外國家,航班計劃量約為2019年冬春航季的70.7%。
飛常準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全國執行國際及地區客運航班累計33.8萬班次,同比增長1488%,相當於2019年同期的半數左右。
從上市航司層面看,三大航持續增加國際航線航班供給。其中,中國國航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國際客運運力同比上升936.5%;旅客周轉量同比上升1545.4%。同期,中國東航以及南方航空國際客運運力亦有明顯增長。
新航季國際及地區航班的提速恢復也讓越來越多的航線恢復率追平或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中國東航冬春航季荷蘭、英國、德國航線恢復率達100%,澳大利亞、紐西蘭、義大利、匈牙利、西班牙航線恢復率超100%,往返越南、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等亞洲國家的航班恢復率更高,分別達到182%、200%、233%。
中美航線的修復也為國際航線的復甦增加了新的亮點。截至10月底,國內航司每周執飛的中美往返客運航班已由年初的8對增至24對。根據美國交通部發布的新指令,自11月9日起,允許中方航司每周可執行最多35對中美直航航班。
中國民航局表示,下階段,將繼續鼓勵和支持中外航空公司積極恢復國際客運航班,完善國際航線網絡,為穩外貿穩外資工作和中外人員往來提供更好的保障。
飛常准相關負責人預計,2024年夏秋航季國際航班量有望恢復至2019年的70%至80%。
十大事件之:交旅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發布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設施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已經被廣泛的社會實踐所證實。交通對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則更加不言而喻。
10月份,文化和旅遊部、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國鐵集團聯合對外公布了第一批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典型案例(含10個十佳案例、36個典型案例)。
從類別上來看,46個案例(含十佳和典型)共分為12個類別,每個類別的案例數量不一。
其中,綜合旅遊公路、鄉村旅遊公路各有7個案例,幹線旅遊公路、公路旅遊產品、拓展旅遊服務功能的交通設施各有5個案例,公路旅遊產品、幹線旅遊公路、航空旅遊產品、水路旅遊產品各有4個案例,主題郵局有3個案例,交旅融合服務平台、交通文化旅遊產品各有一個案例。
從整體上看,交旅融合已經進入3.0發展階段,形成了多元業態的融合、多類型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特色服務設施的出圈,以及預約預訂的在線化、便捷化,其顯著的特色與亮點,一是串珠成鏈」,交旅融合帶來多產業融合發展;二是「游在路上」,交旅融合帶來新產品新業態;三是「特色服務」,交旅融合設施正在成為網紅。
儘管3.0時代的交旅融合發展在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交旅融合的持續穩定發展仍面臨一些需要應對和解決的問題,其最為突出的一點是在運營管理上。
例如,在運營管理上,區域性交旅融合的發展最好有一個龍頭企業來主導,以便協調線路沿線的資源和產品供給,同時監督和保障產品和服務供應質量。此外,交旅融合的發展還需要建立共建共享的機制,只有各運營主體有足夠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產業融合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重慶工商大學經濟系主任、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然認為,交旅融合主要能夠培育帶動交通、旅遊、運動、健身、文化、教育、休閒農業、餐飲、酒店、物流等產業發展。交旅融合發展,能有效衍生新的市場需求,推進交旅新業態發展,激發產業活力,促進交通和旅遊功能完善及產業轉型升級,對區域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十大事件之:多家旅遊央企股價大跌
2023年以來,國內多家大型旅遊央企在股價方面遭遇滑鐵盧。
其中,華僑城A(000069.SZ)自2022年12月1日觸及6.13元階段高點後,股價持續下挫。尤其是2023年8月以來,華僑城A的股價更是坐滑梯式下跌,年內跌幅達31.73%。
截至2023年12月7日收盤,華僑城A的市值已縮水超228億元(人民幣,下同)。有股民在股吧發帖表示,公司經營、業績、股價方面都太讓股民失望。
另外一家大型央企中國中免(601888.SH)的股價同樣是「跌跌不休」。繼2023年10月13日股價跌破百元後,12月7日中國中免收盤價為82.88元,總市值為1715億元,創下2023年以來股價和市值歷史新低。
如果僅看2023年,截至12月7日收盤,中國中免的股價已經創下了年內「三個最」:一是,年內中國中免股價累計跌幅約為61.7%,創下其上市以來的最大年跌幅;二是,如果以2022年末的總市值為標準,2023年以來中國中免的累計跌幅,是所有千億市值巨頭中最大的;三是,2023年以來中國中免市值蒸發2754.36億元,成為年內A股市值蒸發最多個股。
旅遊投資資深人士丁重陽表示,華僑城A的商業模式是「旅遊+地產」,從整體上看,公司在文旅產品方面的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公司股價下跌主要受地產業務拖累。中國中免目前的市值表現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疊加影響,一是出境游放開後,高端消費集中到中國中免的行為是不可持續的;二是今年消費者對整體的消費預期有所下降;三是免稅牌照的市場化和放開,對中國中免的優勢造成了直接的衝擊。如果說此前中國中免的市值是泡沫較大的一種表現,那麼現在則是逐步回歸到一個正常的市值。
十大事件之:「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
11月4日,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全船內外全部完工!這一幕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五大郵輪製造國。
愛達.魔都號郵輪在今年6月下水,總噸位13.55萬噸,長323.6米,型寬37.2米,全船共有20層甲板,擁有2826間艙室,其中房艙2125間,可載客5246位。該船在今年9月完成了首次試航,船舶航行狀況良好。
9月份,「愛達·魔都號」的運營商愛達郵輪有限公司宣布該船將在2024年元旦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開啟商業首航,首航路線為上海-濟州-長崎-福岡-上海,共7天6晚,單客價4930元起。未來,「愛達·魔都號」還將部署中國至東南亞國家的郵輪航線,並適時推出「海上絲綢之路」等中長航線。
另據了解,自2023年3月份交通運輸部印發《國際郵輪運輸有序試點復航方案》以來,上海積極推動國際郵輪復航試點,郵輪經濟整體呈現加速回暖、後勁趨強的良好勢頭。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MSC地中海郵輪宣布2024年回歸上海開啟母港運營,目前銷售情況良好。
據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6月29日,2024-2025年上海出發的國際郵輪航線預訂一經上線便迎來大量的訪問和諮詢,開售首日的船票預訂量為歷史最高水平的兩倍。截至9月下旬,熱門預訂航次集中在明年首航、明年五一和暑期長航次,個別航次的某些熱門家庭房型已經售罄。
皇家加勒比集團負責中國事務的高級副總裁劉淄楠表示,皇家加勒比集團將配合政府部門,攜手港口、交通、旅遊、供應鏈服務業等商業合作夥伴,為再創中國郵輪發展的下一個黃金期積極努力。
縱觀全球,郵輪已從「交通工具」轉變為「海上度假村」,作為郵輪市場全球第二大國,它更承載了億萬中國旅客對休閒中看世界的嚮往。
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呂友清預計,自2026年起,中國郵輪旅遊將進入第二個黃金髮展期。另據《郵輪對中國的經濟貢獻》預測,到2035年郵輪對中國經濟貢獻值有望達到5500億元人民幣。
儘管從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郵輪旅遊市場需求旺盛,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郵輪旅遊業的發展任重道遠。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小年表示,在航線開發方面,國內的沿海郵輪港口之間缺乏合作聯動,尚未實現郵輪旅遊資源的充分利用,東北亞國際航線則存在同質化競爭問題;從產業發展來看,郵輪的運營管理仍以外國團隊為主,中國郵輪的本土化發展道路還比較漫長。
復甦,是2023年文旅行業的的大方向、總邏輯。但復甦不是為了讓數據恢復到過去,更重要的是提升品質、邁向未來。回望2023年,文旅行業還有哪些「大事件」讓你印象深刻,心中有著哪些感慨?對於2024年的文旅行業,你又有著怎樣的期待?歡迎在後台留言。
參考資料:
1.博物館擁堵,怎麼治? 光明日報
2.「圍牆擋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央視新聞
3.近日已破千元 2023年魔幻的泰國出境游市場將往何方 潮新聞客戶端
4.助力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交旅融合提 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