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下滑,大幅減薪,三全要掙脫「疫情紅利」

2022-04-20     快消

原標題:利潤下滑,大幅減薪,三全要掙脫「疫情紅利」

文丨李珂

相較之2020年好到爆表的業績,2021年的三全食品卻略顯沉寂。和去年初時期的頂峰市值比起來,當下的「三全」,還不足「兩全」。如今,何以乘風破浪、找尋更高的增長點和價值點成為這家公司必須考量的課題。

業績看似平平,股價卻漲停

日前,三全食品發布2021年年報,公司全年總營收為69.43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0.25%;營業利潤為8.14億元,較上年減少15.45%;歸股凈利潤為6.41億元,較上年減少16.55%。整體營業收入中,公司零售業務營收占比降低至83.13%,餐飲業務營收占比上升至16.87%。

公告提到,公司在克服上年疫情形成的高基數,以及二、三季度市場疲軟影響下,通過持續存量產品和渠道結構調整、產品推新、效率挖潛等措施,第四季度實現收入和利潤雙增長。展望2022年全年業績,三全表示,隨著公司新渠道布局和新產品儲備的逐步釋放,經營趨勢向好。

從產品來看,三全傳統速凍面米製品的營收絕對值和占比都有所下降;但冷藏及短保類產品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速。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速凍面米製品營收為60.32億元,較上年同比減少3.19%;速凍調製食品營收為7.46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9.67%;冷藏及短保類營收為1.23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40.15%。

不過,毛利率下滑,成為三全各品類當下面臨的難題。2021年,三全綜合毛利率為26.95%,同比下降2.9個百分點。各品類中,速凍調製食品的毛利率下滑幅度最大,為7.25個百分點;而傳統速凍面米製品的毛利率波動則僅在1個百分點上下。

在分銷渠道方面,2021年,三全直營電商業務收入為1.59億元,同比增速高達76.15%;但傳統線下直營渠道下滑了15.78%至16.17億元。占據最大營收比的經銷模式依然穩中有升,同比增長4.94%至51.24億元。

而在費用方面,2021年,三全銷售費用同比下降9.78%至9.01億元;管理費用同比下降15.91%至1.97億元;財務費用大幅下降43.26%至935.91萬元。對於費用的全面下降,三全解釋稱系傳統渠道結構優化、新興渠道增長,以及人員薪酬和經費變動所致。

如果從數據本身來看,三全2021年的業績表現並不亮眼。不過,有趣的是該年報公布次日開盤後,三全食品卻漲停至每股18.47元。可以說,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來,三全的業績表現是遠超市場預期的。

究其原因,雖然三全全年營增利減,但去年四季度業績卻收穫大幅改善,實現營收18.64億元,同比增長8.24%;實現凈利潤2.41億元,同比增長39.02%,環比更增長超過300%。此外,當下國內疫情的波動雖然對經濟民生帶來了巨大衝擊,但卻為凍品這樣的剛需食品創造了持續增長的動力,自然也為投資人對三全今年一二季度業績表現的預期帶來了信心。

當然,新品類占比增加,電商等渠道迅速增長,降費增效的推進等企業基本面上的積極變化,也同樣是市場看好的重要因素。畢竟,多年來,產品創新乏力,新品銷售規模不大,渠道費用居高不下等內部問題,一直是制約三全發展的主因。

值得注意的是,剛剛,三全食品發布了2022年一季報,公司2022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23.43億元,同比增長0.4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1億元,同比增長48.36%。亮眼業績符合投資人的預期。

「老三樣」的增長困境

近十年,三全食品的發展遇到了諸多瓶頸,如收購龍鳳食品被拖累幾年、涉足的O2O鮮食項目也在「外賣大戰」中當了炮灰等,業績一度走到低谷。

不過,到了2020年之後,由於疫情反覆,各地管控日益趨嚴;而那些可以存放的食物,如速凍食品、預製菜、麵條、麵粉,大米等一夜之間被供上了「神壇」。伴隨著速凍食品需求的非理性爆發,三全食品等速凍食品巨頭的營業額和凈利潤也收穫了大幅增長。

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三全的業績壓力和轉型壓力,但也為疫情後企業的持續增長埋下了非理性消費帶來的高基數隱患。

雖然,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對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消費者食用速凍食品習慣的養成都為速凍食品頭部企業提供了中長期持續向好的底氣;然而,現實是,疫情後部分速凍食品龍頭企業的業績卻迅速回落。

據各公司2021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味知香、三全、安井、海欣食品等公司的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或虧損的情況。而三全和安井等企業「不得已」接連宣布漲價,部分速凍食品的調價幅度為3%-10%,同樣是凍品企業內生力不足的體現。

去年底開始,疫情再次波動,似乎給水餃等傳統凍品企業帶來又一個喘息之機;不過,疫情畢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如何讓消費者將繼續選擇凍品,依然是整個行業和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以速凍水餃為首的老三樣凍品,是三全的立命之根,但或許不是其長期發展的「支撐」。

在我國凍品市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傳統老三樣凍品長期被「三全」、「思念」、「灣仔碼頭」這3個品牌占據心智,它們的市場銷售份額也合計超過50%。不過,近年來,水餃等凍品的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導致了老品牌們的增長乏力。其中,三全水餃的乏力尤為典型。

一業內人士表示,「近幾年,速凍產品在打破過去千篇一律的產品特色,地方上的一些企業在口味、風味上的創新,做的越來越靈活。相比較而言,三全在這方面的動作比思念還要慢,產品主要是中低檔,中高檔產品比較缺乏,導致盈利能力下滑。定位高端的私廚水餃並不好賣,早年間推出的狀元等高端產品也沒有收穫預期的市場反饋,上市後不久就開始收縮市場。」

事實上,在疫情爆發前,三全業績增長主力速凍水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已開始下降,2017年-2019年的占比分別為37.78%、34.72%以及24.84%。伴隨著水餃的負增長和零售端的營收占比增速放緩,從2018年開始,三全業績增長的相當一部分則來自於餐飲渠道的貢獻。

不過,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餐飲企業的生存狀況也開始充滿不確定性,諸多餐飲產業中上游企業財務報告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和增速放緩。放眼未來,三全仍需要針對不斷發生變化的新商業模式和新業態進行調整和布局。

破局,從小而美開始?

從當下來看,預製菜更像是那個屬於三全的「版本答案」。有趣的是,論及近幾年的發展態勢,與三全形成對比的則是昔日的「小弟」,同樣是做速凍米麵出身的安井。而預製菜,在安井的壯大過程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多年來,安井的主營業務是速凍米麵製品與火鍋料,也曾推出過調理水產品,但在市場上並未掀起太大的水花。2017年開始,安井採取了「曲線救國策略」,就是切入速凍菜肴製品領域,推出油炸品類、豆製品類、蛋餃類、 調理品類,在短期內實現了業績上的大幅提升。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三全營收較安井高出18億左右,接近安井的2倍;到了2020年,安井實現反超,較三全高出0.39億元。

近兩年,在疫情的「助推」下,以預製菜為代表的速食產品需求上漲,倒逼其向預製菜偏移。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單一消費市場,未來隨著物流體系的完善,「最後一公里」搭建完成,預製菜的發展前景也不容小覷。目前,國內預製菜行業整體尚處於發展初期,並無絕對龍頭,而擁有產能、產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的企業都有入局的資格。

據一位三全相關人士介紹,早在2004年,三全食品就引入了日本全套無菌米飯炊制和常溫菜肴設備,開始深入研究米製品和菜肴的各種工藝;2014年,三全旗下鮮食工廠正式投產,隨即成為7-11等便利系統供應商,研發生產了各種米飯菜肴便當。這些能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滿足消費者某些場景下需求的食品,均屬於預製菜範疇。

放眼未來,一分析人士認為,三全本身在速凍產品鏈上就具備優勢。其中,企業上游農、畜、禽、水產品生產效率高,原料產量更具規模、更加穩定;中游食品加工以及速凍工藝改善,滿足保質期延長、產品口感穩定、風味多樣等條件;下游「自建+第三方」冷鏈物流體系在核心都市圈建廠,縮短了產品服務響應時間。一定程度上,這些都為三全食品進軍預製菜賽道打通了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國烹飪協會官宣由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申報的《預製菜產品規範》團體標準符合立項條件,批准立項並進入公示階段。當天,受到利好消息刺激,預製菜概念走高,掀起漲停潮。味知香、中水漁業、千味央廚、上海梅林、海欣食品等多股漲停,三全食品、國聯水產等跟漲。這或許也說明,雖然預製菜自去年起已經被炒得「熱火朝天」,但仍有著不錯的想像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5160e4ecdbcea3eb37ff9f3400b6f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