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 | 警惕對字義的誤讀:一字之差,語義全非
▋研讀經典
古文字學家高明在《帛書老子校注》里曾經指出,一字之差,則經義全非。可見,在對《老子》等上古文獻資料的研究中判明每一個字極其重要。正因為其如此重要,我們不僅要認真勘誤校正,還需要注意到語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出現的字義變化,否則也會造成誤讀。在研讀郭店楚簡《老子》時,便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原文 :警惕對字義的誤讀
作者 |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 黃亞南
圖片 |網絡
「差」能取代「佐」嗎
比如,楚簡《老子》甲第6簡有「以道人主者,不穀以兵強於天下」。整理者把隸定為「差」,讀為「佐」。帛書《老子》以及世傳本都是「以道佐人主」,把這裡的差字作為佐字的假借似乎不錯。然而,古代假借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本無其字,久借不還;另一種是本有其字,取而代之。把「差」讀為「佐」,顯然不是本無其字的那一種,而只能是差字假借了佐字,即差字取代了佐字。可問題是,差字在金文和郭店簡里都可以見到,但佐字最早只能在秦簡里找到,似乎還不普及,《說文》就沒有收錄佐字。可以說,在郭店簡時代,佐字還沒有被造出來,就不可能存在差字取代了佐字這種關係。而帛書以下把這裡的「差」改為「佐」,是用佐字取代了差字,說明差字是本字。所以,不對本字先作解釋而直接把「差」讀為「佐」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不想直接解釋這裡的差字,恐怕是困惑於《說文》的解釋:差,貳也,不相值也。《韻會》等資料也都明確說是差錯之義。差字的這種解釋已經有兩千年,深入人心,但是,在更早的時候,差字沒有這種字義。上古時代,人名多用差字。王有吳王夫差,臣有楚國景差。秦漢以後,基本上沒有這種現象,說明當時的差字應該沒有不好的字義。
不能簡單地用「佐」代替「差」
西周《同簋》銘文有「王命同差右吳大父……」,又有「子子孫孫左右吳大父」。這說明差字與左字相通。既然如此,左字與佐字也相通,不就可以說差字與佐字可以相互替代了嗎?但這還是不可能的。段玉裁曾說:「今人以左右為ナ又字。則又制佐佑為左右字。」這已經說明了佐字的來歷。更重要的是,左字與佐字的字義不盡相同。佐字只有輔佐的含義,但左字還有支配領導的含義。《同簋》中的差(左)右吳大父並不是輔佐吳大父的意思。周朝封建制度並不是中央集權,周王是不會直接分封封臣的下屬的。那時,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我君主的君主不是我的君主。周王命令同去差(左)右吳大父,應該是命令他去支配領導吳大父的人或者領地。即同這個人只能是周王的封臣,而不可能是吳大父的封臣。這種用法在西周晚期的《師克盨》的銘文中可以看到:「昔余既命汝,今余唯申京乃命,命汝更乃祖考,左右虎臣。」這裡的「左右」不是左右兩班的意思,而是作為動詞的支配領導的意思。左右的支配領導含義一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實際上,金文中的右字基本上是引導、領導的意思,常常用在上對下、強對弱的關係上。有人說,左與右相對,是用在下對上、弱對強的關係上的。其實不然,上博簡《容成氏》有「昔者天地之差舜而右善」。這裡的「右」就是引導的意思。而把「差」讀為「佐」,解釋為天地輔佐舜也是不合適的。人主為天子,與天地的地位有上下之分。天地應該是來輔導舜的,就像現在說老師輔導學生,而不能說老師輔佐學生。從左右一詞有支配領導的含義來看,差字的主要含義是輔導。不過,《容成氏》也有文王「乃立泗尹苢為差」,這裡的差字可以解釋為輔佐,但也可以解釋為文王派給的差事。差字的字義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擴展。雖然佐字因左字而生,佐字卻沒有繼承差(左)字的全部含義,只是保留了一小部分字義。因為有這樣的錯失,所以,簡單地用佐字來代替差字,是無法讀出古籍原來的含義的。
一字之差,語義全非
實際上,關於「以道佐人主」的解釋,早在兩千年前的河上公就已經提出了疑問。《河上公章句》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也」,提出了有道之人不是輔臣而是人主的主張。但是,自己輔助自己的解釋總顯得彆扭勉強。到了唐代,皇帝與老子攀親,尊老子為李姓始祖,更需要抬高老子的身份,有道之人是人臣還是人主的問題被再次提起。唐代的結論是非常清楚的,唐景龍碑文的「以道作人主者」就是一種答案。後來俞樾根據該碑文認為,古本應為「以道作人主者」。雖然蔣錫昌認為這有可能是偶然之筆誤,但朱謙之說,檢原拓本及績語堂碑錄所載碑文與嚴可均校語,又古本《道德經校刊》,均作「以道作人主者」,石刻尚在,俞氏之說萬無可疑。從「以道佐人主」到「以道作人主者」,因一字之差,則語義全非。
然而,從出土的簡文和帛書資料來看,可以知道「以道作人主者」是後人修改過的句子,實際上,這裡包含著人主一定是有道的這種古代淳樸的願望。而用佐字替代差字,沒有把上古差字的字義全部繼承下來,實際上是錯失了字義變化的信息。這也同樣是因一字之差,則語義全非,造成了錯誤定位可以去「差」的有道之人,也偏離了古人的淳樸願望。而現代有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包羅萬象而無所不能的,但讓有道之人去輔佐人主,而不是輔導,是不是更加不相配了呢?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4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視域 | 古文字字義斷代研究仍有現實意義
檔案記憶再生產造就時代經典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