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3、2、1,發射!」
9月24日上午10點31分41秒,在山東海陽市東方航天港近海海面上,隨著一陣巨大的轟鳴聲傳出,「捷龍三號遙四」運載火箭尾部騰起橘色火光和煙霧,劃破九天、直衝蒼穹。
點火640秒後,火箭成功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健康號」醫學遙感衛星(以下簡稱人民健康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宣告著這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在茫茫的太空之中,這顆由「武大造」的全球首顆醫學遙感衛星正式亮相。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名譽院長李德仁現場觀摩發射成功後,與衛星用戶方代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萬紅慧熱烈握手表示祝賀。
李德仁院士強調,「這是了不起的壯舉。中國人在遙感衛星服務人民健康和生態環境領域,做出了新的努力和嘗試!」
全球首個「遙感+健康」重大創新成果
人民健康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院長龔健雅介紹,這顆衛星是2022年4月武大人民醫院與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聯合成立全球首家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後,「遙感+醫學」推出的首個醫工融合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人民健康號衛星重量約為60公斤,裝備一台可見光高光譜相機和一台紫外多光譜相機,具有成像幅寬大、成像時間長、光譜可編程、光譜模式多等諸多優點,滿足學科交叉探索需求,可探測影響人類健康的環境因子。衛星同時配備高速數傳、大容量存儲、大功率電源,具有成像範圍大、光譜選擇靈活、數傳速度快、存儲容量大等四大優勢。
龔健雅院士介紹,地球觀測組織GEO發布《GEOSS全球地球綜合觀測系統》制定的九大社會服務(健康、災害、森林、能源、水體、氣候、農業、生態、海洋)中,目前唯獨缺失針對健康領域的專用遙感監測衛星,在數據源頭上限制了醫學與遙感信息領域進一步交叉融合。
萬紅慧書記介紹,遙感是用科學方法診斷地表特徵,醫學是用科學方法診斷器官和體表特徵,二者密切相關。打破學科壁壘,用「醫學+」融合創新理念為人類健康探尋新路,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改革創新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方向。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平湘介紹,基於人民健康號衛星,可建立面向環境健康因素廣域綜合監測系統,服務於傳染病溯源、地方性疾病分析、災後疫情防控、公共疾病傳播與預防等醫學遙感應用領域,將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健康研究提升健康環境的遙感監測及信息獲取能力。同時深度融合遙感觀測、信息挖掘、疾病防控、公共衛生、時空分析等學科前沿,為服務人民健康探索新路。
人民健康號衛星「頂天立地」服務生命健康
雖然已參與了8顆衛星的研製,對衛星研製和發射早已不陌生,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核心成員、人民健康號衛星總設計師王紹舉依然感到這顆衛星的發射非同一般。
王紹舉介紹,「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健康號」醫學遙感衛星極具創新性,是世界上首顆醫學與遙感深度交叉的探索實例。
醫學診斷所需的精準物質反演、目標精確定位,廣域頻繁普查、水土氣多模式融合等為遙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人民健康號衛星作為醫學與遙感領域的跨界首秀,找到服務健康領域的光譜段組合「最優解」,是本衛星研製的最大難點,這也直接決定了衛星發射入軌後是否能夠真正發揮預期作用。
為此,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科學團隊基於人民醫院的醫學信息和海量數據這個「富礦」,縝密分析,反覆論證,多方諮詢、並結合健康領域的成果,最終確定了衛星相關的參數,精心選擇並精確標定了47個與健康相關的光譜譜段,設計了11種區域健康常用診斷模式。人民健康號衛星於2022年8月啟動,歷時一年完成全部研製和測試工作,並於2023年10月24日通過出廠評審。
萬紅慧書記強調,「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健康號」衛星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科研團隊後期會進一步完善衛星數據採集各項功能,同時探索建立更大範圍的聯動機制,把各項寶貴數據挖掘好、整合好、運用好,爭取更快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產出世界一流的融合創新成果,致力於解決更多「卡脖子」的生命健康難題。
「醫學+」交叉融合創新為健康賦能
「遙感信息技術在醫學領域大有可為。」李德仁院士表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構設了「遙感信息+現代醫學」發展的初步藍圖,體內微空間建模與病灶識別、體內微空間醫療設備定位、健康GIS(地理信息系統)、醫學影像智能解譯等前沿領域,都是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的主導方向。
李德仁院士表示,除了合作研製衛星,遙感技術還將聯合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硬核科技」,在醫學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將使醫生視覺的解析度,從有限的人眼升級為「火眼金睛」和「千里眼」,很多醫學操作技術如心臟介入手術、腦血管介入手術,藉助遙感三維定位系統得以順利完成。對醫生而言,遙感信息技術「加持」能避免手術過程中對神經和血管的誤傷和嚴重併發症,實現個體診斷和治療更清楚、更準確、更高效。
萬紅慧書記介紹,2022年以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國家戰略導向,與武漢大學相關學院密切交流合作推動新醫科建設,成立全球首個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全國醫院首個醫工融合研究院、公共衛生研究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醫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醫學與物理研究院、先進醫學研究院等7個跨學科融合醫學研究中心,力促學科融合和科技創新,以高端人才技術的集合優勢攻關迫切需要解決的臨床難題。
醫院同時加快對內改革,對標醫學發展前沿和國際一流醫院發展趨勢,堅持「以器官為中心」和「診斷精準化、治療微創化」等醫療發展理念,創新成立心血管醫院、神經精神醫院、眼耳鼻喉醫院、消化醫院、泌尿腎科醫院等5大「院中院」,為患者提供「一站式」集成健康醫療服務。醫院改革創新各項舉措持續推進「新醫科」建設,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有力促進醫院高質量發展、有效提升服務人民生命健康能力。
萬紅慧書記強調,「醫學+」交叉融合創新,給未來醫療帶來無限廣闊的空間。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健康號」醫學遙感衛星研製和發射成功為標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將持續推動改革創新,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科技動能,以改革創新推動人民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