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東,你會想到哪些關鍵詞?混亂、戰爭還是石油?這些地區的國家雖然連年戰爭,被稱為世界上最亂的地區,但是整體上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以石油為主要經濟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國家,富裕水平不亞於西方的已開發國家。
就在這一眾石油國家中,有一國顯得特立獨行而與世界格格不入,許多焦點問題都產生於這裡,在其他國家蒸蒸日上的時候,它卻在現代社會舉步維艱,這個國家就是伊朗。
伊朗的建國曆程
亞歐交界的國家基本上都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伊朗也不例外。它的前身正是偉大的古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在這片土地上相繼建立了安息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愷加王朝等多個不同種族、不同宗教勢力掌控的王朝,但總體上保持了以伊斯蘭教群眾為主體的伊朗人民。
在什葉派的話語系統里,有「伊瑪目」一詞,這個詞代表了信眾的合法領拜人,也代表了一定的政治含義,那就是合法的政治領袖。然而到了1925年,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改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之後伊朗政權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繫,甚至於1964年將伊斯蘭的宗教領袖霍梅尼驅逐出境,這一舉措與伊朗的宗教傳統大相違背,遭到了伊朗人民的強烈反對,為很快到來的伊斯蘭革命埋下伏筆。
1979年2月1日,一架噴氣式飛機降落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上面記載的正是被流放15年的霍梅尼,這標誌著一場改變伊朗和中東政治格局的伊斯蘭革命即將勝利。
在他的指導下,伊朗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成為世界現代化和世俗化潮流中的「逆行者」,在這種政治制度下,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就是全國政治的頭號人物,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霍梅尼從1979年至1989年在位,使伊朗進入了短暫的穩定期。
哈梅內伊的上台
1989年霍梅尼去世,這時的繼承人問題被提上日程。回顧哈梅內伊的宗教生涯,他自幼在宗教學院裡深造,整個60年代他積極參加了霍梅尼發起的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活動,並於1981年出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1991年他被專家會議推舉為新的最高領袖,從此登上了伊朗的權力頂點。1994年他正式接替阿拉基成為什葉派教徒的精神領袖,自此開始了他近三十年的統治生涯(1991年當上最高領袖—至今)。
表面上看,伊朗作為現代化世界中為數不多的政教合一國家之一,無論在內部政治還是在對外政策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獨立性,但也正是這種特立獨行,使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尤其是哈梅內伊在位的這幾十年間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在國際社會中舉步維艱。在巴列維王國時期,伊朗在美國的扶持下已經成為中東強國,經濟總量位於中東第一,在周邊國家也有很高的威望。
但是近幾十年來,受到國內政治走向和外國強權的連年制裁,伊朗的經濟、貿易和出口體量都急劇下降,如2018年的美國石油封鎖禁令直接造成伊朗2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在外部環境不斷惡化的同時,國內經濟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諸如財政收入的急劇減少導致的貧困人口增加、失業人口的上升,不斷地抗議示威活動。
巨大的經濟總量難以掩飾深層的矛盾,伊朗的發展無論在內部還是外部已經愈發艱難。是什麼導致哈梅內伊上台之後伊朗的「淪落」呢?
複雜的政治問題
要理解現代伊朗的政治現象,一切都要從當年的伊斯蘭革命說起。在上個世紀後發展國家紛紛向現代國家轉變的時期,對於伊斯蘭宗教勢力的復興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多數人們都將其看作現代化的挫折和倒退。
儘管後來人們對這種現象做了不少的解釋,認為這種政治革命實際上具備了相應的政治條件和社會條件,但綜合看來這種宗教勢力的復興依然並非適應現代化的最佳道路。
從哈梅內伊上台之後,宗教信仰被提上新的高度,這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某些原則是衝突的,必然會導致妥協。例如伊斯蘭教法提倡信仰真主和信仰經法,但憲法又是公民行為的基本法,這兩者實際上由不同的機構進行解釋,並且其中的某些原則形成了對抗,這就直接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基本秩序問題。
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也是伊朗政治局面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政教合一的定義就是政權和神權合二為一的制度,基本表現為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的同一性。
在這一制度指導下,一方面是最高領袖即哈梅內伊個人因素極大影響著伊朗民主進程,另一方面是伊斯蘭狂熱的教徒民眾,甚至是原教旨主義者推行的「真主超越性」,都給伊朗的現代民主建設帶來了巨大障礙。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伊朗內部的民族矛盾問題。伊朗民族矛盾本來就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巴列維王朝在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把不同民族納入統一整體,為以後的民族矛盾埋下禍根,而當代伊朗的民族政策在宗教指導下更加劇了這種不平衡,使得社會不平衡加劇。
近年來,伊朗的庫爾德人、俾路支人、阿拉伯人和亞塞拜然人居多的省份多次發生民族騷亂,不僅影響了伊朗社會的穩定,還威脅到國家的安全。民族問題成為伊朗不得不重視的政治問題之一。
伊朗的經濟問題
伊朗經濟發展雖然受到外部制裁的不利影響,但長期以來難以實現良性發展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來自於內部體制和深受意識形態影響的制度問題。
伊斯蘭教義中有豐富的經濟思想,突出特點就是濃厚的倫理色彩和主張經濟運行的公平正義,這就和注重經濟增長的理性經濟制度迥然不同,他們自己把這種經濟模式概括為既不同於社會主義模式也不同於資本主義模式的伊斯蘭經濟學。
從學科內容上說,這是一門涵蓋經濟、社會、政治的跨學科理論,到目前為止很不成熟,只知道應該是什麼,不知道怎樣做到,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在革命後的10年中,國家主導的經濟模式占主導地位,而哈梅內伊上台之後重新調整,特別是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現有的經濟體制除了受到伊斯蘭經濟思想的影響外,也受到革命後內外發展環境長期不利的影響。從兩伊戰爭到美國制裁,伊朗被西方世界長期孤立,這就使得民族主義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經濟戰略,高度重視經濟獨立性,說白了就是經濟發展戰略具有高度的內向型,但基於石油資源的出口貿易是外向型經濟,兩者在根本上產生衝突,相應的經濟增長就難以實現。
上述國內和國外的兩個因素,直接決定了伊朗不得不實行一種政治化的經濟政策,也就是說伊朗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正如一位伊朗經濟學家所說:「在伊朗經濟是由政治決定的,在這裡沒有政治經濟學,只有政治化的經濟。」
哈梅內伊掌權期間,經常利用宗教權力來影響經濟政策,表面上有很強的號召力,但在沒有對政治體制進行根本變革、權力不受到有效制約的前提下,不論權力是以宗教的面目還是政黨的面目出現,都會導致腐敗和不公。
因為在經濟自由化過程中,權勢階層必然獲得更多資源,腐敗現象就難以避免,在伊朗,這一階層就是神權階級本身。政治體制不進行改變,必將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絆腳石。
哈梅內伊硬核的政策主張
哈梅內伊是伊朗最高領袖,作為伊朗政壇的頭號人物,對國內政局乃至世界範圍都具有極大影響力,這樣一位政治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就決定了伊朗整體的政策方向和主張。自從1989年接替霍梅尼以來,哈梅內伊的政治立場表現出了極強的穩定性,那就是以獨立自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
他堅定地認為巴列維時期伊朗看似獨立,實際上受到了西方新殖民主義控制,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正是擺脫這種控制實現獨立的最大進步。
在此基礎上,哈梅內伊堅信伊斯蘭文明優於西方文明,伊斯蘭民主優於西式民主,這種比較就具有很強的宗教優越性,通過這種教化引導伊斯蘭世界的自信和團結,與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作持續的鬥爭。
具體政策上,哈梅內伊上台之後的舉措可謂大膽自信。他堅定地捍衛伊斯蘭政體,包括力挺保守派,打壓改革派;推行伊斯蘭教化;嚴防美國的政治文化滲透;建立抵抗型經濟,堅定地反美反以。
當然還有最為突出的伊核計劃,哈梅內伊認為,伊核計劃最能體現伊朗的核心價值,那就是爭取獨立,反對欺壓,他反覆強調伊朗決不放棄生產核燃料的權利。
對於美國的堅定反對,伊朗在表明自身堅定意願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美國作為伊朗最大的對手,在國際問題上處處針對伊朗,其他很多國家也迫於局勢站在了美國一邊,這才有了近年來愈加嚴重的外部制裁,給伊朗帶來了重重壓力。
結語
了解了歷史和現實,就能明白伊朗為何如今的處境如此艱難,在全球各國謀求一切途徑發展的時候,伊朗不得不為自身的生存費盡心思。
近三十年來伊朗的淪落,目前舉步維艱的境地,或許不能把責任全部歸結到哈梅內伊,但在這樣一個政教合一的特殊國家,領袖不負責,還有誰能來擔此重任呢?伊朗問題能夠早日解決,無論對自身還是對世界都善莫大焉,這就需要在伊朗和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方能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2a4z3cB9EJ7ZLmJUg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