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 | 靈活就業的規範與通暢需要進一步保障
▋對策
靈活就業有別於傳統的正規就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為靈活就業提供更正規通暢便利的渠道,用積極有效的政策舉措明確和保障用工各方責任和義務,保障靈活就業更好發揮「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
原文 :加強靈活就業規範化發展
作者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錢婷婷/副教授
圖片 |網絡
近些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催生出大量新行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也帶來很多新職業。新就業形態大幅提升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就業承載力。但是,靈活就業有別於傳統的正規就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為靈活就業提供更正規通暢便利的渠道,用積極有效的政策舉措明確和保障用工各方責任和義務,保障靈活就業更好發揮「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
就業的「蓄水池」和「穩定器」
一是靈活就業發展趨勢日漸顯現。藍皮書《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有61%的企業在使用靈活就業模式;超過四成的企業靈活用工比例超30%;靈活就業群體主要服務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2023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顯示:新型靈活就業已成為傳統就業的重要補充,其中,女性超過半數,為53.48%,主要在知識服務、電商、平台直播等技能型工種,男性則在共享出行司機和生活配送等體力型工種中占據多數。
二是騎手、網絡主播等靈活就業人員增長較快。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上海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快遞外賣騎手、網約車/貨車司機、代駕司機、護工、家政保潔人員、教育機構人員等近290萬人,這其中從事網約送餐、快遞物流、電商等平台經濟從業人員約為56.5萬人,該類靈活就業群體中來滬人員占比在90%以上。
三是「零工」成為靈活就業群體的主要特徵。「零工」在促進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外賣騎手屬於典型的「零工」就業者。美團發布的《2022年美團騎手權益保障社會責任報告》顯示:81.6%的騎手來自縣域鄉村地區的農村轉移勞動力,28萬人來自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這些「零工」崗位可保障他們基本的生存生活。使用「零工」的行業不僅能「接住」弱勢群體,還能讓「水池」中大量的「零工」獲得個體職業價值增值。
「用工靈活」與「職業發展」間的矛盾
當前,靈活就業在符合青年職業多元化的理念,滿足其自我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給靈活就業提供了空間和可能。但與全職工作者相比,由於靈活化的就業模式和非固定的勞動關係等特點,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凸顯。
一是從業者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健全。「靈活就業」勝在「靈活」,也因「靈活」造成了發展、收入和保障的不穩定。考慮到承擔更多家庭事務以及工種類型差異等因素,新型靈活就業中女性較多,如何更好維護新型靈活就業中女性從業者權益也是社會關注的新話題。
二是從業者勞動權益保障法律法規建設有待完善。靈活就業在工作時長、強度、加班補償核定、勞動風險、職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認可度等方面與標準僱傭形式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相關法律法規滯後於經濟和用工形式的發展。
三是靈活就業群體凝聚服務與思想層面有效引領不足。受組織結構制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組織覆蓋不夠,造成靈活就業群體政治權益、社會主體作用得不到凸顯,發揮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凝聚服務社會作用有限。
四是靈活就業群體的人力資本與職業技能有待提升。雖然靈活就業群體中不乏高學歷者,但多數靈活就業者還存在學歷較低、技能相對較為單一的情況,在應對技術進步對就業的衝擊方面,還不具備較強的不可替代性。用工單位、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在勞動者技能培訓等就業服務方面還有待加強。
促進靈活就業規範健康快速發展
作為我國勞動力市場中不容忽視的就業群體之一,有必要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等研究,促進其更規範更健康快速發展,這對推動我國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全面客觀深刻認識靈活就業的屬性、特徵、現況,完善多渠道靈活就業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明確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具體內涵。可在全國社保體系內設立靈活就業人員獨立統籌參保平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其次,明確靈活就業者的地位,明確靈活就業者的同崗同酬。再次,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符合當地靈活就業者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最後,健全完善靈活就業有序持久健康發展的政策,促進靈活用工與標準僱傭形式在勞動力市場中互相影響。
二是健全相應配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有效推動新就業形態就業服務體系形成。支持發展共享用工、就業保障平台,打造合法、合規的線上靈活用工平台;逐步將職業教育培訓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加以提供。全面加強職業教育培訓,促進勞動力市場供求有序銜接。鼓勵各類技工院校、職業學校、就業訓練中心等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鼓勵企業對員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並在財稅、信貸等方面採取必要的激勵措施。
三是拓展靈活就業群體團組織覆蓋和思想引領的新模式、新方法。關愛靈活就業者,讓其在思想上也有進步,更有時代力量。摸清靈活就業人員的情況,實現團組織的全覆蓋,運用「網際網路+」「信息化+」的黨建團建模式以及創新工作載體,激發靈活就業人員參與黨建與團建工作的積極性,通過優秀青年培養計劃、學習積分制等多種方法抓住青年骨幹,有效開展思想引領。同時,在黨、團組織帶領下由行業協會、工會組織牽頭更能獲得從業人員的信任,進一步提升歸屬感和凝聚力。
四是提升靈活就業者的就業能力與職業崗位轉換能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政府、企業、靈活就業者等多方主體應共同加強對靈活就業者的人力資本投資,強化「干中學」,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技能培訓,著力加強從業者職業技能培養。同時,實施精準的靈活用工信息網絡化建設,建立重點關注人群就業觀測、崗位匹配、電子認證等線上就業輔助機制,加強對靈活就業人群和失業人群的預警分析,提升就業信息獲取的廣度和就業崗位匹配度。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4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社科人語 | 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權益如何保障?
創新浪潮與技術進步,為世界經濟帶來希望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