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黃鱔產業風險防範措施

2020-03-23     中國水產養殖網

一、加強養殖生產者自身防疫,同時實行黃鱔生態健康養殖,提質增效

在疫情期間,加強養殖生產者自身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了解和切實做好自身防護,有效隔離,確保不出現個體或群體聚集性衛生事故。養殖企業或合作社抓住空檔期,開展對養殖者防疫知識的普及宣傳,強化養殖環境治理和質量安全意識,建立和完善黃鱔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新標準,並嚴格執行。加強產品質量管控和環境衛生管控,保障養殖環境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提高黃鱔生態健康養殖水平,做到提質增效。

二、黃鱔產業風險防範措施

(一)做好池塘環境消毒工作

對於已起捕黃鱔的空池塘,做好池塘環境消毒工作:

1. 排乾池水,曬塘促進池底有機物有氧分解;

2. 生石灰清塘,殺滅寄生蟲,細菌,病毒等有害生物,改良水質。

(二)池塘網箱中黃鱔養殖管理

黃鱔春季高發病死亡主要有二種情況,一是水草腐爛水質不良引起死亡,二是黃鱔體質弱、肝功能差、受溫度變化應激和病原感染死亡。要堅持巡塘,觀察了解溫度變化、水草情況和黃鱔健康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1. 維持池塘網箱中水質穩定減少黃鱔應激:

1) 適當加深池塘水位,減少氣溫上升或下降引起水溫驟變,儘量維持水溫穩定;

2) 保持水草環境穩定,防止翻看檢查、攪動水草,避免水草快速腐爛。

去年冬季溫度普遍較高,多數地方水草沒有完全凍死,前期水質惡化可能性不大。隨著春節後期倒春寒的出現,水草凍死水質極易變化。要加強巡塘,水草枯死呈塊狀,沒有腐爛,水葫蘆還有少量綠色的,只要網箱中水清可以不轉箱,保持水草環境穩定,沒有黃鱔上草,這些水草待溫度升高慢慢萌發生長,且會吸收水體部分有害物質,如水草大量萌發,可將沉底水草撈出,再改底、增氧,可保持水質穩定,黃鱔因水質不良死亡可能性較小,沒有起捕體質較好的黃鱔可繼續養成大黃鱔,體質差的短期暫養伺機銷售。如果水草完全枯死,則要密切注意升溫天氣,網箱中黃鱔密度大的,由於黃鱔活動隨溫度升高而加大,水草很容易被黃鱔攪動沉底,如發現水草完全死亡腐爛,且部分起泡上浮,水質易惡化引起黃鱔死亡,建 議找機會銷售或分箱、轉網箱,轉網箱過程要儘量快,輕拿輕放避免引起黃鱔應激和體表損傷,引發水霉感染等造成損失。

2. 病害防治:

1)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黃鱔的典型症狀是系統性出血,沒有特效藥,發現黃鱔上草

或沉底呈出血性死亡,儘快撈出,採取隔離措施,用碘製劑,含氯製劑消毒發病網箱水體防止交叉感染。發病死亡黃鱔加生石灰深埋處理;

2) 細菌感染,常見致病菌主要有嗜水氣單胞菌,用碘製劑消毒,含氯製劑消毒,有條件的先做藥敏試驗,對症用藥。

3) 黴菌感染,主要是魚體受傷引起,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損傷嚴重的挑選出銷售,稍微損傷的使用硫醚沙星等處理,損傷輕微的保持環境穩定,減少應激,一般可自愈。

4) 寄生蟲感染,主要出現在春末夏初,發現病原對症下藥。

(三)已起捕沒有來得及銷售的黃鱔,區分不同體質進行處理

1. 培養大規格商品鱔:身體修長,腹部小體質好的可在室內囤養一段時間,囤養期注意保溫,防止溫度急劇變化,注意水質,如水質變渾濁,應換水,一般黃鱔暫養 1-2 個月, 體重下降約 5%,可待溫度回升穩定後繼續陪養成大規格商品鱔,或待疫情過後再銷售。

2. 加工和網上銷售:體短腹大體質差的黃鱔很易死亡,不可長久在室內囤養,短暫囤養,應注意觀察,及時挑出死亡黃鱔,並換水。在疫情期間,儘量聯繫加工廠,把滯銷的黃鱔轉入加工環節,琢磨開發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凍鱔片等黃鱔初加工品或深加工特色休閒方便食品,通過農產品電商實現網上營銷。一方面可以減少死亡損失;另一方面豐富市場的需求,提升黃鱔附加值。要注意,春季氣溫變化大已起捕囤養的黃鱔切忌重新放回池塘網箱暫養。

(四)選擇優質黃鱔,實行自繁自養

由於目前野生鱔苗豐歉不一,進苗風險大,如混入體質弱又有帶病毒的苗,易造成大批量死亡。因地制宜自繁自養也是一種解決黃鱔苗種的穩妥方法。如果有條件,可從滯銷的部分黃鱔中選擇優質黃鱔作為繁殖後備親本,通過強化營養繼續養殖到 5 月中下旬, 利用防逃設施完善的稻蝦(小龍蝦)輪作稻田等,進行黃鱔繁育生產黃鱔苗。(轉自:定南縣人民政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uXZC3EBfwtFQPkdOy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