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編織、智慧...卸下「概念包裝」,明日城市有多遠?

2022-08-26     UniDesignLab

原標題:線性、編織、智慧...卸下「概念包裝」,明日城市有多遠?

線性、編織、智慧...卸下「概念包裝」,明日城市有多遠?

人類關於城市未來的想像有多精彩?

7月底,沙烏地阿拉伯公布了未來城市「THE LINE」的設計方案,這座全長近170公里、200米寬、高達500米的「線性城市」將為大約900萬人提供居住和生活的空間。

這座造型獨特的城市將社區功能與生態功能集合到垂直分布的空間系統中,遠遠望去,仿佛一座屹立於沙漠裡的巨型紀念碑,也為我們提供著一種關於未來生態都市的想像。

「THE LINE」效果圖 NEOM

未來城市的社區形態還有哪些可能性?如果覺得沙特的「線性城市」太過科幻,不妨回到身邊的世界尋找靈感。

以一築一事的駐地成都為例,近年來這座城市的發展建設一直與公園城市這個熱概念如影隨形,生活於此的人們也漸漸認識到生態與社區之間的重要聯繫,但要真實地感知到這種聯繫,還需要更具體的實踐。

就在7月初,成都正式公布了《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建設導則》,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新的概念,「未來公園社區」,它是什麼意思?又代表著怎樣的生活?帶著好奇,我們開始了更進一步的探究。

為何是「社區」?

全世界都在怎麼做?

先思考一個問題,未來的城市需要怎樣的社區形態?

我們可以先把視線轉到浙江。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未來社區」這個概念,從官方給出的解釋我們可以感受到未來社區的幾個特點:以人為本、數字智慧、生態低碳,這些關鍵詞無不指向了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換言之,未來社區就是要將這些期待具象化為真實的場景和應用實踐。

浙江省「未來社區」頂層設計邏輯 / 圖源《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

事實上,這種期待在世界各地也是殊途同歸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未來社區建設的探索能夠帶給我們不少啟發。

大巴窯地區建有新加坡的第一批組屋,在後來的城市更新中,大巴窯的改造採用了TOD模式,以公共運輸換乘樞紐為核心,融入了若干鄰里中心和社區商業,成為城市社區改造的經典案例。/ 攝影Bryan Chihan

隨著城市的發展,如今新加坡的鄰里中心提供著更加豐富的生活服務場景,滿足了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等多元需求,也塑造著新加坡以鄰里中心為特色的城市名片。

集各類市政服務窗口、體育與運動設施、社區圖書館、家庭醫療中心、美食中心和零售商店等配套設施與服務於一體的淡濱尼天地,是新加坡新一代社區生活中心。/ 圖片DP Architects

將居住與商業相結合的社區規劃理念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實踐。國際上流行的BLOCK街區就是一種融合的街區開發模式,旨在將Business(商業)、Liefallow(休閒)、Open(開放)、Crowd(人群)、Kind(親和)五種要素結合到城市街區的規劃建設中。

放眼全球,紐約第五大道、倫敦牛津街、北京三里屯、成都遠洋太古里都是BLOCK模式的成功應用,BLOCK街區早已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社區場景,更頻頻成為各大城市的地標

上:紐約第五大道 / 攝影Rémi Thorel;下:倫敦牛津街 / 攝影TMnikonian

除此之外,還有以生態城市建設為導向的社區規劃模式,如加拿大的濱水區開發計劃。該項目計劃將多倫多市中心東南面長期被荒廢的濱水區改造成一座綠色低碳的生態田園都市,按照規劃,這片叫做Quayside的地區將「建設800套經濟適用公寓、兩英畝的森林、屋頂農場、專注於本土文化的新藝術場所、第一個全電動零碳社區」。

這個項目原本是計劃與科技巨頭Alphabet一起打造一座以數據驅動的智慧都市,儘管規劃調整了,但智慧都市作為未來社區必要的一種生態,我們仍能看到許多正在進行中的項目。

Quayside概念圖 / 圖片Waterfront Toronto

日本提出的「5.0社會」構想就是基於智慧城市的規劃,根據日本政府在2016年發布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5.0社會」將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技術將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高度結合,以平衡經濟發展並解決社會發展中人們生產生活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與BIG建築事務所打造的「編織之城」即是一個「5.0社會」的「實驗室」。這座富士山下的未來城市計劃於2024年建成,屆時,智慧交通、人車友好、智能家居、生態社區、綠色能源、萬物互聯等各種令人期待的未來城市圖景將逐步呈現在這座科技生態城內

「編織之城」概念圖 / 圖片BIG

無論是浙江對「未來社區」的規劃理念還是世界各地的相關探索,以人為本都是未來社區建設不折不扣的核心,可持續發展則是其不懈努力的方向。而近年頻繁出現在各種新聞報道、政策文件和人們日常交談中的「公園城市」同樣遵循著這些的理念。

隨著公園城市的建設一步步深化,在成都,「未來公園社區」也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這預示著成都未來主流的社區形態。

「公園城市」提出100多年後,社區怎麼生長?

「公園城市」作為一個熱概念,其實早已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演變。

早在1602年,義大利哲學家康帕內拉在《太陽城》中就提出了一個城市與自然高度和諧,沒有生態環境問題的理想城邦模型。

19世紀初葉,為解決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病」問題,英國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中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他設想了一種城市的形態,將田地或花園規劃在人們居住的社區周圍,以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

霍華德「田園城市」的理想模型 / 圖源Wikipedia

位於英國的Letchworth是世界上第一座田園城市。/ 圖片RIBA

前人的理論啟發了後世的許多實踐,無論是花園城市、森林城市,還是生態城市、公園城市,都在試圖去解答一個問題:如何處理城市、人、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

以成都的「未來公園社區」為例,根據《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建設導則》,未來公園社區以「安全、宜人、智慧、低碳、健康、共享」為目標指引,立足「建築環境、綠色交通、市政設施、公共服務、智慧韌性」5個建設維度,聚焦「綠色建築、生態融合、低碳生活、海綿城市」等20項核心建設內容,構建44個建設指標。

成都「未來公園社區」總體框架 / 圖源《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建設導則(2022年版)》

關於未來公園社區,我們目前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社區的規劃建設與公園、生態場景的結合,但這並非簡單地在居住區內部造景做綠化,其核心是「生態+人文」的城市規劃理念

比如新加坡著名的「花園城市」規劃,這個自新加坡建國後就確立的城市規劃理念一直延續至今。具體實踐中,城市綠化被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土地使用規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考慮綠化的實現。

公園綠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生態環境的修復,通過垂直綠化將自然景觀與不同類型的建築相結合,以及培育公眾保護和回歸自然的共識,許多從宏觀到微觀的策略和行動,一步步地造就了如今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美譽,清潔、綠化的環境優勢也為這個國家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與商旅資源

樟宜機場(上)與濱海灣花園(下)是新加坡「花園城市」的標誌性場景。/ 攝影:Devansh Bhikajee(上),Coleen Rivas(下)

生態城市的理念也常應用於城市更新中,巴黎Clichy-Batignolles生態新區即是如此。這裡曾是巴黎環城鐵路Batignolles車站的所在地,隨著巴黎地鐵的發展,這片曾經的車站倉儲用地被逐漸廢棄,在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數十年中,這裡地塊脫節、綠地稀少、城市介面破舊的問題一直存在著。

曾經的Clichy-Batignolles / 攝影:Philippe GuignardAir Images

直到2001年,巴黎為申辦2012夏季奧運會,將該片區規劃為奧運村,這片荒廢的土地開始了更新之旅。

後來,在巴黎市政府「修復城市肌理」和「建設生態之城」的目標下,Clichy-Batignolles被規劃為一個混合開發的生態新區,以新建的占地10公頃的馬丁·路德·金公園為區域中心,開放的城市綠地系統連接起新型社區,與公共服務、商業、娛樂、住宅等功能豐富的新建築一同組成了代表巴黎可持續發展城市新肌理的示範區

更新後的Clichy-Batignolles / 攝影:Philippe GuignardAir Images(上),Sergio Grazia(下)

再回到成都,當前成都全市已啟動創建首批25個未來公園社區,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成都將建設200個未來公園社區。所以,在成都,住進未來公園社區里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的?

地處紅橋未來公園社區江岸林語就給了我們許多期待和遐想。

在江岸林語,

住進未來公園社區

作為成都全市啟動創建的首批25個未來公園社區之一,地處光華新城和青羊新城兩個城市副中心門戶的紅橋未來公園社區同時也是11個環城生態帶上的未來公園社區示範區之一。

除了城市發展所需的各種大型配套,占地2.6平方公里的紅橋未來公園社區更吸引人的是「公園+」開發模式下將生態場景與不同生活場景的結合。以江安河分流打造的濱水生態走廊串聯起整個區域的內多個濱水公園,將濱河生態綠化和城市有機發展融為一體。

紅橋未來公園社區意境圖

江岸林語區位圖

身處這座未來公園社區核心位置的江岸林語同樣以「城在園中,園中有城」的規劃理念探索著未來公園社區生活的表達。

在這座約400畝的生態之城中,近4萬平米的濱河生態公園將引入江安河的活水,以6-8米寬的公園內河串聯起區域內低密度的住宅區與豐富的公共空間,最終將圍繞口袋公園、濱水中央公園、濱水商業公園三大生態主題片區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社區系統

江岸林語意境圖

這些公園不僅是生態景觀的核心,也將以休閒娛樂、體育鍛鍊、餐飲購物、社區服務等場景的營造來滿足全年齡段人群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江岸林語多元的生態場景示意

除此之外,江岸林語還將積極參與到整個紅橋未來公園社區的發展中。

依託江岸林語而建設的幼兒園和社區服務中心將構成一個功能綜合的鄰里中心作為未來紅橋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的重要一極,它將成為5-10分鐘都市便捷生活圈的有機組成,為城市的發展注入能量,將這裡變為成都城西的又一處宜居之地。

紅橋未來公園社區規劃

這種與城市街區共生共榮的理想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擔當。作為江岸林語的開發者,興城人居背靠著 成都本土首家市屬國有世界500強企業成都興城投資集團,我們熟悉的許多城市地標的開發都能看到興城集團的身影:天府廣場、雙流國際機場、天府國際金融中心、錦城湖、青龍湖濕地、環城生態公園、成都熊貓基地熊貓塔......

成都興城投資集團開發作品:成都熊貓基地熊貓塔 / 攝影:SimonZSDC

在如此資深的城市綜合開發運營者的打造下,江岸林語作為未來公園社區內的高品質生活區,它的未來註定會吸引更多注意力。從規劃的高度來看,紅橋未來公園社區也將逐步被打造成青羊西未來重要的城市生態新地標。

在當下,無論是規劃還是實踐,成都未來公園社區的建設顯然都有更多可能性令人期待。

長久以來,浣花溪與杜甫草堂都代表著成都城西的自然人居理想,如今,江岸林語正為青羊西帶來關於未來公園社區的想像。/ 攝影:鄒鄒ZSDC(上),牧之一築一事(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d0fc847bae09066e328d239519701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