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浪潮與技術進步,為世界經濟帶來希望 | 社會科學報
▋傳承發展
新冠疫情大流行後經濟緩慢復甦,利率居高不下,加上地緣政治衝突,種種因素導致全球前景不明,但數字時代和深度科學這兩股創新浪潮和技術進步仍為世界帶來希望。近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對全球創新趨勢進行了跟蹤。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新加坡是2023年全球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而一批中等收入經濟體成為過去十年來排名上升最快的國家,中國排名第12位,並在百強科技集群中首次以24個科技集群成為科技集群數量最多的國家。
原文:創新浪潮為全球發展帶來希望
作者 | 本報記者 朱 唐
圖片 |網絡
全球創新進步勢同燎原
全球創新指數(GII)自2007年起每年發布一次,其核心是提供衡量表現的指標並對130多個經濟體的創新生態系統進行排名。該指數以豐富的數據集為基礎(來自國際公私部門的80個指標集合)。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是以兩個次級指數的平均值計算的:一是創新投入次級指數,衡量的是支持和促進創新活動的經濟要素,這些要素共分為制度、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和商業成熟度五大類;二是創新產出次級指數,體現的是經濟中創新活動的實際成果,分為知識與技術產出和創意產出兩大類。
《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在挑戰層出不窮和創新融資下滑的背景下,2022年的創新投資表現好壞參半,2023年和2024年尚不明朗。過去一年,科學出版物、研發、風險資本交易(不包括價值)和專利等的數量繼續增加,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增長率低於2021年的超常增長。2022年,科學出版物增長了1.5%,達到約200萬篇,這是由於2021年出現激增的「健康和新冠病毒」相關研究在2022年有所放緩。2021年,全球研發大幅增長5.2%,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增長率;企業研發大幅增長7%,2022年的數據尚未公布。
2022年,全球政府研發預算預估有實際增長。日本和韓國曾計劃大幅增加2022年實際預算,德國增幅較小,這彌補了美國等其他研發支出最高的國家政府對2022年研發預算的削減。研發投入最大的企業在2022年的支出達1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這些企業2022年的研發支出增長約7.4%,低於2021年的15%。研發支出對收入的比率與2021年持平,處於疫情前的水平。
2022年,風險資本投資總值從2021年的超高水平大幅下降了近40%,反映了風險融資環境的惡化。非洲是2022年唯一沒有出現下降的地區。儘管如此,2022年風險資本交易數量仍然健康增長,增幅接近17.6%,反映出上半年的活動依然強勁。在交易活動方面,亞太地區今年首次與北美並駕齊驅。報告指出,2023年和2024年的風險資本前景尚不明朗,高利率可能會繼續影響創新融資。2022年,國際專利申請量停滯不增(0.3%的增長率),是2009年以來的最慢增速,但仍以約28萬件申請創下紀錄。
技術進步勢同燎原,一路無阻;技術採用率不斷提高,但社會經濟影響依然有待提高。與近期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相呼應,信息和通信技術硬體領域的顯卡和晶片製造商在2022年的研發增長最為顯著。在疫情期間削減了研發支出的其他行業,如汽車、旅遊和休閒,在2022年再次出現強勁投資。總體而言,技術的採用出現積極態勢。安全的衛生條件、連接性、機器人和電動汽車現在更加普及,儘管某些技術的滲透率仍然較低(如電動汽車)。
中等收入經濟體排名攀升
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納入了新冠疫情期間和之後幾年的大量數據。各國針對新冠疫情的政策應對措施等都不可避免地對創新排名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在大流行病、經濟復甦和地緣政治動盪之際,全球創新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不僅體現在領先創新經濟體內部,也體現在更廣泛的範圍內。
在年度排名中,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新加坡名列前茅;中國、土耳其、印度、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過去十年在創新方面進步最大的中等收入經濟體。瑞士穩居榜首,連續13年蟬聯第一,它是創新產出的全球領導者,在知識和技術產出以及創意產出方面均排名第一。瑞典排名第2位,美國第3位,接下來是英國(第4位)和新加坡(第5位)。中國仍是全球創新指數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排名第12位。日本第13位,以色列上升兩名排在第14位。創新格局最顯著的變化如下:2023年前20名創新者排名有所變動,瑞典、新加坡、芬蘭、丹麥、法國和以色列的排名上升,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第16位,立陶宛第34位,拉脫維亞第37位)總體上表現突出。
就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在全球範圍內取得第一的創新指標數量而言,美國在80項指標中有13項位居第一,它在全球企業研發投資者、接收的風險資本、高校質量、獨角獸公司綜合估值和企業無形資產價值密集度等多項關鍵指標上均位居世界第一。其後依次是新加坡(11項第一)和以色列(9項第一)。在表現有所改善的經濟體中,法國在無形資產、全球品牌、工業品外觀設計和全球企業研發投資者方面表現出色。比利時在研發支出、研究人員和高校—產業研發合作方面表現出色。
部分中低收入經濟體在不同領域表現優異。在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新加坡、韓國(第10位)和中國名列前茅。在北非和西亞,以色列遙遙領先。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巴西首次成為領跑者,其後依次是智利(第52位)和墨西哥(第58位)。在中亞和南亞,印度(第40位)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模里西斯(第57位)之後是南非(第59位)、波札那(第85位)、維德角(第91位)和塞內加爾(第93位)。印度在中等偏下收入組排名第一。
過去10年來,印度尼西亞與中國、土耳其、印度、越南、菲律賓和伊朗一道,成為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上攀升最快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在過去的四年中,自疫情暴發以來,模里西斯、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巴西和巴基斯坦的排名上升最快(按排名升幅排序)。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一些發展中經濟體在創新方面的表現超出預期,其中大多數經濟體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
中國創新產出表現高於創新投入水平。中國在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分析的132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2名。中國在「創新投入」次級指數上排名全球第25。中國創新產出表現高於創新投入水平,這說明中國有效地將創新投入轉化為創新產出。在80個獨立指標中,中國在6個指標上位居全球首位,在6個指標上位居全球第二,在2個指標上位居全球第三。
全球科技集群正在快速發展
世界正面臨一系列的新挑戰,全球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新浪潮和技術進步的力量以應對未來挑戰與實現更好發展。特別是對於中低收入經濟體中剛剛起步的創新體系來說,其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密切關注。全球科技集群正在快速發展,並展現出合作共享的開放創新精神,為未來世界發展帶來希望。2023年的全球科技集群發展呈現三個關鍵趨勢。
一是科技活動中心東移。目前,全球五大科技集群全都位於東亞,東京—橫濱是全球最大的科技集群,中國則是集群數量最多的國家。東京—橫濱(日本)繼續一枝獨秀,其後依次是深圳—香港—廣州(中國)、首爾(韓國)、北京集群(中國)和上海—蘇州集群(中國)。排名前五的集群全部位於東亞,第六名是美國的聖何塞—舊金山集群。相對於人口密度而言,英國劍橋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舊金山是科技密度最高的兩個集群。
在百強集群中,中國首次以24個集群成為集群數量最多的國家,比去年的21個有所增加。美國以21個集群位列第2,其次是德國,共有9個集群。日本、加拿大、印度和韓國各4個,其中美國的集群以聖何塞—舊金山為首,德國以慕尼黑為首,日本以東京—橫濱為首,加拿大以多倫多為首,印度以班加羅爾為首,韓國以首爾為首。除中國外,其他中等收入經濟體的科技集群也實現了強勁的科技產出增長,尤其是印度,擁有四個頂級科技集群。
二是集群之間深度交流合作。全球科技集群展現出協作與共享的開放創新精神。報告對科技集群之間的互動進行了更為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在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和科技論文發表方面的國際合作。這體現出合作共享在科技創新中的核心作用,強調科技集群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著深入聯結的「共同體」。
三是企業推動集群發展。企業是科技集群內創新和科技活動的主要推動力(特別是數位技術領域的企業)。2023年,數位技術成為許多集群專利申請的主要技術領域。數位技術行業的領軍企業,例如華為、OPPO、中興、京東方、小米和位元組跳動,正在引領這些集群的科技創新。
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集群的PCT申請量的前三名分別是華為、OPPO和ZTE,其中華為的PCT申請量占到了整個科技集群總量的23%,深圳—香港—廣州集群的論文發表數量的前三名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深圳大學。北京集群的PCT申請量的前三名分別是京東方、小米和位元組跳動,京東方的PCT申請量占到總量的25%,北京集群的論文發表數量的前三名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值得關注的是,北京的創新密集度(相對於人口密度)是中國第一,全球排名相比於2022年上升至第14名。上海—蘇州集群的PCT申請量的前三名分別是瑞聲科技、ZTE和蘇州大學,前三名的PCT申請量差距很小,可見其整體的實力強勁,上海—蘇州集群的論文發表數量的前三名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4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時評 | 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如何助力經濟發展?
關注 | 科技革命中,「技能」與「技術」的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