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建議:這3種肉,早點撤下飯桌

2022-02-21     小梅趣圖

原標題:紅肉,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建議:這3種肉,早點撤下飯桌

以前物質比較多匱乏,人們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吃上一頓肉,更不要說日常生活當中,極度困難的時候,甚至吃樹皮吃樹葉,那個時候可以說是食不果腹。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逐漸進入了小康社會,生活水平更是逐漸提高,各種肉類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日常飲食結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相對比脂肪比較多的肥肉來說,人們更加喜歡吃紅肉,口感更佳的勁道,脂肪含量也有所減少,但是現在很多人卻不喜歡紅肉了,甚至覺得紅肉是癌症的催化劑,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自古以來牛肉,豬肉,羊肉,都是人們所喜愛的食物,同時也屬於紅肉類。近幾年,總是聽說紅肉致癌的傳言,這也讓很多人變得謹慎起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

該報告來自於10個國家的22位科學家小組的共識證明,在該聲明中他們的結論是:每天吃100克紅肉,患結腸癌的風險增加17%,他們還指出,每天吃加工的50克紅肉,癌症風險增加18%。

如果你比較的信息就會發現,這個報告的處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當時是考慮了800項研究,最終的結果僅僅考慮了14項研究,然而這幾勝的14項研究都是觀察流行病學研究,屬於相關性研究,而不是因果關係。

所以這項研究的真實性不夠,因為在這14項研究當中,其中有8項現實肉食與人體的結腸癌發展,並沒有什麼聯繫,只有剩下的研究當中才顯示了兩車之間的關聯,但是這樣的數據失去了原本的統計學意義,所以科學依據不足。

畜三腺

很多人飲食比較的重口味,可能比較喜歡吃動物身上的腺體,尤其是主牛羊等動物身上的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腺。很多人總覺得吃起來比較美味,但是這一些部位當中往往會有一些殘留的病毒和細菌,高溫根本就沒有辦法徹殺滅。

而且甲狀腺腎上腺這些腺體當中含有比較多的激素,耐高溫,耐熱,很難分解,當溫度達到600攝氏度的時候,才能夠破壞掉甲狀腺激素,使用過量必然會影響內分泌系統,甚至有可能會導致噁心,嘔吐,腹瀉。

中式鹹魚

在眾多的致癌物當中,中式鹹魚,在這個範圍之內,只是很多人不明白,也沒有重視,如果經常吃鹹魚必然會增加鼻咽癌等癌症的發生風險。製作中式鹹魚過程中需要經過高鹽度腌制、暴曬脫水的過程。

這個過程當中會穿上大量的亞硝酸鹽,人體的胃部與胃酸相互反應轉化成,很容易致癌的亞硝酸胺,對人體造成健康危險。不僅中式鹹魚要少吃,平時一些腌制的鹹菜,亞硝酸鹽含量也是比較高,所以平時要控制好攝入量。

長期冷凍的肉類

肉類的食物必須要低溫儲存,所以人們會把一些肉質食品以及新鮮的肉存放在冷凍室,低溫狀態下可以有效的預防細菌滋生,但是卻無法完全的消滅細菌,當然也就無法阻止脂肪和蛋白質的氧化以及肉質性變的情況。

儲存的時間越長,肉類出現氧化反應的程度就越高,瘦肉會逐漸呈紅色,變成褐色,肥肉也會出現發黃的情況,因此就會導致肉類的風味有所變差,品質有所下降。所以最好是現買現吃,就算是吃不完,也要注意儲存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個月。

#夏方養生指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94926f244cb67254a5901e8b5282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