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曹操為啥寧可射光10萬支箭,也不願射火箭?傻子才會射

2020-11-04     趣說歷史觀

原標題:草船借箭:曹操為啥寧可射光10萬支箭,也不願射火箭?傻子才會射

《三國演義》之中最為經典,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實際上就是《草船借箭》這一回。這個故事到了如今可謂是家喻戶曉,也最能表現諸葛亮的智慧。說的就是諸葛亮受到周瑜的刁難,要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隻箭。

但是諸葛亮憑著超高的智慧,在一個霧蒙蒙的天氣發出數十艘草船前往曹營水寨「借箭」。曹操在大霧之中看不清是否有敵軍來襲,為保穩妥便命令手下的將士進攻。但是船上並未有士兵,全都是草而已,於是就這樣,諸葛亮不到三天的時間就向周瑜拿出了十萬隻箭。

這個故事粗一看是諸葛亮神機妙算,智慧逼人。但實際上眾人細想都會覺得有些不對。僅有一語可問,即曹操為何不直接用火箭攻擊,而是非得浪費十萬隻箭呢?「火箭」這一詞在當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之上,而為何曹操不用火箭攻擊呢?

實際上我們先從原文來看一下,原文中說是諸葛亮是在大霧之中派遣出的草船。而我們都知道,大霧之時的空氣能見度很低,實際上是一米之外不見人畜。這時候的曹操只能通過對方的雷鼓聲判斷大致的方位。

所以曹操是根本摸不清對方的底細,如若貿然使用火箭的話。對曹操來說,他又不知道對面有沒有士兵埋伏,而火會明確的暴露己方位置,給予對方打擊自己機會。出於謹慎,他自然不會輕易使用火箭。

而且火箭之上會附加可燃物品,至少易燃物與油是必須的。而大霧的天氣,是即將變天的預兆,若是落雨的話,這花費了成本的火箭還沒有盡到應有的作用便無用了。所以想當然的便也不會輕易動用。

羅貫中在這裡寫的諸葛亮神機妙算,算的就是曹操的心理,以及對天氣的把握準確。是一環扣一環的算計,而不是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草船借箭」的計謀。而在真正的歷史上,草船借箭這件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甚至不是諸葛亮做的。

在《三國志·吳主傳》中引《魏略》說到:「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說的是漢時建安十八年(213年)曹蜀之間的濡須之戰,孫權與曹操隔江相持月余之久,誰也沒有打得過誰。孫權隔軍相望覺得也不是一個事兒,於是就決定將自己去曹營之中親自看看曹軍的動向。

剛進曹軍大營的時候孫權的船就糟了一頓猛箭亂射,箭太多也重了差點讓船給弄翻了。於是孫權靈機一動把船給掉了一個頭,讓另一邊也挨上一些箭,這樣就平衡了。他繼續晃晃悠悠的在曹營裡面逛了一圈,看了看情況就回去了。

這孫權也沒說是借箭,也沒說是草船,就是單純膽子大進去看看敵情。而著名的曹操口言「生子當如孫仲謀」也就是這裡出來的。所以這也看的出來孫權是真的腦袋靈光,於是小說家們看到這一段之後就將其藝術加工了一下,套在了別人身上,但也整體是注意邏輯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Fe3kXUBdHeNs4oxir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