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出任英國外交大臣,這令國際社會驚訝。美聯社日前發表題為《為什麼說卡梅倫在脫歐公投後出任外交大臣出人意料?》的文章予以解讀。
就重返政壇而言,英國前首相卡梅倫以外交大臣的身份再度「出山」,這比其他大多數人的復出都更具戲劇性,也更出人意料。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期間,卡梅倫努力爭取英國民眾為英國留歐投票,但最終未能如願。隨後他立即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卡梅倫並非下議院議員,他是以非民選的議會上院成員身份重返政府高層的。這雖然並非史無前例,但也實屬罕見,因此引發了人們對問責制的擔憂。
卡梅倫周一對記者說:"我知道一名前首相以這種方式重新出山並不常見,但我相信公共服務。」
周一,英國首相蘇納克宣布對內閣進行重大改組,卡梅倫加入了由英國前首相們組成的小組,這些前首相離職後又重新在政府擔任較低的職位。自十八世紀以來,重新在政府任職的英國前領導人也就十來位。
鑒於卡梅倫在英國脫歐和其他政治決策的遺留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人們對蘇納克的決定提出了質疑。
讓我們回顧一下卡梅倫的職業生涯以及人們對他復出的反應:
政治遺留問題
卡梅倫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公共關係專員,2010年帶領在野十三年的保守黨重新執政。他領導英國長達六年,在他兩屆任期的第一個任期里,他領導的保守黨以不穩定的聯盟形式與較小的自由民主党進行權力分享。
卡梅倫43歲時入主唐寧街10號,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之一,當時許多評論家認為他年輕而有魅力,可以與前工黨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相提並論。
與布萊爾一樣,他努力引導保守黨走向中間立場,擁護「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以提高保守黨的聲望。
但對許多人來說,卡梅倫嚴厲的經濟緊縮政策和舉行的脫歐公投仍是其執政時期的兩個標誌性事件,產生的影響至今仍在英國迴蕩。
在卡梅倫的領導下,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英國政府對社會福利以及醫療和教育領域的其他公共開支進行了大幅削減。
他承諾就歐盟成員國身份舉行全民公投,以安撫反叛的保守黨人並抵禦英國右翼政黨獨立黨,然而這一承諾卻導致了他的下台。卡梅倫的「留歐」陣營以48%的得票率落敗,而包括前首相鮑里斯·詹森在內的疑歐派(Euroskeptics)支持的「脫歐」陣營則以52%的得票率勝出。
在一場混亂的分歧後,英國於2020年退出歐盟,而脫歐後棘手的貿易爭端仍籠罩著北愛爾蘭政壇。
遊說醜聞
不久之前,卡梅倫捲入了一場遊說醜聞。他被曝私下遊說政府官員,試圖為一家現已破產的金融服務公司獲取新冠緊急貸款。
該公司為格林希爾資本公司(Greensill Capital),卡梅倫從2018年開始擔任公司的兼職顧問。後來的遊說醜聞引發了保守黨內部對其不道德行為的指責,遊說規則也被呼籲收緊。
外交大臣的人選為什麼是卡梅倫?為什麼是現在讓卡梅倫上任?
蘇納克政府堅稱,卡梅倫是「世界舞台上的知名人士」,可以為這一職位帶來「豐富的經驗」。
但許多評論家認為,蘇納克讓卡梅倫回歸的舉動是一場回報不定的賭博。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政治編輯托比·赫爾姆(Toby Helm)告訴BBC:「(蘇納克)正試圖尋找其他可能更能比他代表平穩政府形式的人。」 赫爾姆同時表示「他(蘇納克)在自己黨內可能找不到足夠明智的人」。
赫爾姆補充說:「對某些人來說,卡梅倫會是一位能幹而有吸引力的外交大臣。但我認為,他的形象以及對他的任命讓人感到有些絕望。」
交通大臣馬克·哈珀(Mark Harper)在卡梅倫擔任首相時曾在他手下工作過,他是稱讚此次任命的人之一。
哈珀表示:「考慮到我們面臨著烏克蘭戰爭和中東局勢的挑戰,讓一位真正有經驗的人擔任外交大臣,我認為是一個極好的舉措。」
問責制問題
一些人還表示卡梅倫的問責制存在問題,因為他並不是民選的下議院議員,而是一名上議院成員。國務大臣出身於上議院雖然不是聞所未聞,但也很不尋常。
任新職後,卡梅倫不會像在下議院任職那樣經常面臨質詢。
反對黨工黨成員戴維·拉米(David Lammy)表示:「在當前國際危機的背景下,蘇納克選擇了一個未經民選的失敗者,而下議院議員甚至無法對他問責。」
下議院議長林賽·霍伊爾(Lindsay Hoyle)表示,「鑒於當前國際形勢的嚴重性」,他正在研究如何確保下議院能夠對卡梅倫進行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