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故事、多元互動,《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如何創新不斷?

2023-05-01     影視前哨

原標題:豐富故事、多元互動,《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如何創新不斷?

導讀:既有對青春的熱切展望,又有對青年的熱血寄語。

文|黎河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當王蒙《青春萬歲》中這首著名的序詩迴蕩在悠揚的音樂旋律中,這部曾點燃無數青年人歲月的書,又釋放出一如從前的力量,鼓舞激勵著每一個有志青年,投入到人生的奮鬥中。大型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正青春》日前播出,在延續了「和詩以歌」的原創模式上全新升級。

在「正青春」的大主題下,這檔節目不僅唱響多首具有青春意涵的經典詩詞,聯動多個專業院團讓專業性和藝術性突顯;在傳播上也大小屏聯動,通過「致敬經典 共唱青春」等合唱互動展現全民風采,在共鳴中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在節目開播前發起的#全網共創心有所向MV#活動中,青年網友們積極參與彰顯青春風貌。在節目播出後,有觀眾發表感言,「歌劇演員四重唱一開口就是青春的模樣,看了好幾遍,一起感受充滿熱血的青春。高歌一曲以慰青春,振臂一呼繼往開來。」還有觀眾表示,「有一種清新脫俗的雋永,勵志也因此從形式走向內核,讓人聽這樣的歌曲時,不僅僅只是被震動,而是真正心靈上的觸動。」

經典中的正青春故事,

都是時間的豐富答案

當經典傳唱人張英席、王凱、洪之光、馬佳演唱完後,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一起再度朗誦了這首《青春萬歲》。

尤其當現場的觀眾都齊聲地喊出「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多嚴峻的戰鬥,我不會丟臉」時,青春的臉龐映照出青春的力量,節目從第一集就把觀眾帶入青春的浪潮當中。經典文本在舞台上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演繹出來,讓生命的吶喊和宣言超過了時間的界限,而變成一種普遍「正青春」的心態。

男高音歌手王凱表示,「我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尊重各種困惑,更要去衝破各種束縛,這首《青春萬歲》更像是一種生命的呼喚」;康震老師口中八十多歲的王蒙依然像十九歲的少年,年過七十的原中央歌劇院副院長黃小曼說自己「還有青春,永遠不放棄,永遠還在往前走」,節目從一開始就把「正青春」的主題鮮明展露。

《經典詠流傳·正青春》通過進一步挖掘詩詞中的青春故事,使我們的創作在緊貼當下的同時,朝著更有底蘊、更有文化的方向升華。

這檔節目裡從經典詩詞釋出的故事也異常豐富。「莫問逢春能幾回,能歌能笑是多才」鼓勵人們珍惜眼前美好的時光;「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里保持的童真童趣感染更多人,這種呈現更像是獻與所有初入社會的青年人的熱血寄語。

基於詩詞,更多經典傳唱人多元的理解也讓這些故事有了更多鮮活的細節和不同時代遙遠的回應。比如在年齡上正青春的希林娜依·高就從自己的經歷中分享到,「我正青春,正忙碌,在追尋自己道路上目標的時候,要多陪伴家人」,經歷過更多人生階段的石倚潔又表示,「最重要的是,我們做了一件能夠讓我們沉浸進去的事情。在投入的時候是一種燃燒的感覺。」

《經典詠流傳·正青春》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相似故事去激發共鳴,讓經典傳唱又回到當下,從而產生新知識、新情感和新格調,這又何嘗不是「正青春」的題中之義?

提供對話空間,

正能量召喚青年「心有所向」

兩首《浣溪沙》放在一起傳唱會有怎樣的效果?

當 「無可奈何花落去」與「露花猶有好枝開」相對應,「似曾相識燕歸」與「紅梁新燕又歸來」成為演唱的互文,晏殊和晏幾道之間的隔空對話在《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中再現。一個是對時光流逝的感嘆,一個又是對當下生活的抒懷,這種對話感不僅延續到了節目現場,也讓更多節目外的觀眾有了更多對於時間和青春的理解。

當吳純的演奏與希林娜依·高的演唱美妙地配合在一起,鋼琴的述說、低聲的吟唱和節奏的留白,把這次經典傳唱變成了一幅關於青春的中國水墨畫。不僅完成了傳統文化內容的時尚化、年輕化轉譯,更以音樂之意境喚醒觀眾對於青春的更深理解。

「青春是什麼」「又應該如何度過青春」這或許是困擾當下一部分年輕人的苦惱,而《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不宣講,只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經典的傳唱。正如許嵩說,「青春就是心裡還有嚮往、有憧憬、有希望、有目標」。

進一步地,這檔節目更加引發觀眾思考詩詞與現實的關係。《沁園春·長沙》有了對當下更緊密的解讀,比如「競自由」更多呼籲青年朋友在國家強大的背景下,更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節目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青年循著理想路徑前行的穩定軌跡,並站在各有差異的抉擇點上對未來展開瞭望、瞄準方向,鼓勵更多青年努力交出一份無愧於自己、無愧於時代的答卷。

如果說每一首歌是一種青春力量,那麼《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中這些對話就可以視為整個社會青年精神的縮影,那些發生在經典詩詞中的故事,也格外鼓舞人心。

傳統文化如何「正青春」?

多元互動創新表達

與青年的對話,從節目中延續到了節目外。

4月25日,《經典詠流傳·正青春》看片會在中傳講堂舉辦。製作人田梅在分享時也把許淵沖的一句話送給在場學子:「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經典詠流傳·正青春》舉辦了進高校活動,真實的互動傳達了最鮮活的青春態度。包括不同專業的學生與節目組之間關於學習工作、傳統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交流,都讓人們看到了當代青年對未來的渴望。

除了進高校活動,《經典詠流傳·正青春》還通過新聞發布會、線上#全網共創心有所向MV#徵集活動等,進一步強化了線上線下的互動,讓正在校園裡發生的思考和對青春的理解有機會呈現,讓青年們能夠與節目產生正向化學效應。正因為記錄他們之間相互探討、共同進步的過程,這種「正青春」精神的正向引導力才得以最大化。

對一檔文化類節目而言,觀眾的接受度往往決定了文化的傳播力度。《經典詠流傳》此次以「正青春」為核心,深耕觀眾體驗,通過一系列線上線下的互動真正讓觀眾進來,在獨一無二的豐富體驗中感受到傳統文化與青春的碰撞。這也讓這個IP在觀眾心中形成了更多獨特的理解,建構起與更廣闊觀眾的強關聯。在新聞發布會上,總台文藝節目中心召集人張國飛介紹稱:「《經典詠流傳·正青春》的全新推出,是總台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進一步貫徹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的又一精品力作。節目必將成為傳統文化與當代表達創新融合的又一範例。」

豐富多元的傳播特點、積極向上的溫暖表達、大視角的宏觀呈現、小切口的親和之力,讓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看後有了青春的對照物或人生的榜樣,在多種精神力量中汲取營養。從每一代人的青春故事,看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承,也讓《經典詠流傳·正青春》成為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又一力作。

對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持續挖掘,讓這個IP的表達形式和內容主題高度契合。《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從詩詞的經典中匯聚青春力量,在音樂創作中彰顯青春活力,賦予傳統經典生命力和傳播力」的嘗試也給了更多創作者以啟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8a945070dd0e4ed678fdaf87494b9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