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愛」:很少表達愛意,從未忘記責任

2023-10-25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中國式父愛」:很少表達愛意,從未忘記責任

《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1996年2月,一家青少年研究機構進行了一項關於中學生「你最尊敬誰」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分別是日本、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高中生。結果統計,日本學生的答案前三位大多是:父親、母親、坂本龍馬;美國學生最多的答案是:父親、麥可·喬丹、母親;而在中國高中生答案里,父親列第十位,母親列第十一位。
《試論如何有效地進行家庭教育》——李彩英

如果這項調查準確的話,那麼當年的那批孩子一定不懂關於冰山的故事。

對於航行在北極的船隻來說,和寒冷的氣候相比,漂流的冰山才是真正的危險。因為冰山的密度在0.9左右,露出海面的一角僅僅是整座冰山的十分之一,當船舶遇上一座看起來只有10多米的冰山的話,意味著水下是厚達百米的龐然大物。

「中國式父親」到底應該用什麼來形容?兩天前我開始思索這個問題,在今天「冰山」這樣一個詞閃過我的腦海,也許這兩個字就是中國式父親的註解。中國人不喜歡直勾勾的表達,中國男人如此,作為父親的中國男人更是如此。

「中國式父親」 這個概念是一個充滿深情、富有傳統和獨特魅力的角色。他們如同冰山一般,表面看似冷漠,卻擁有內心深處的溫情。

中國父親往往不擅長直接表達情感,他們將愛埋藏在心底,不輕易展現在外面。這種內斂的特質,往往被誤解為冷漠,但實際上,他們的情感在水面下涌動,如同冰山的龐大部分潛藏在海水之下。

這些父親常常視家庭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會傾注全部心血,努力工作以提供物質支持,而他們內心的責任感使他們不遺餘力地關心著子女的教育和未來。他們是家庭的支柱,為了家人的幸福和未來,默默承擔著重大的責任。

關於愛和諒解的一封家書

爸爸:
收到這封信的時候請不要意外。其實,我一直在猶豫著要不要加上「親愛的」三個字,直到落筆時想想還是作罷,字裡行間的親密似乎不適合我們...
王晨曦

小孩子擁有一個軍人父親,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可王晨曦並不願意跟小夥伴們提起爸爸,因為他一直覺得爸爸永遠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生活在電話里。

這對父子的誤解終於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迎來了爆發。從軍幾十年的父親希望孩子繼續自己的從軍路,在網上報名系統上填上了軍校的代碼。叛逆期的王晨曦做了他這輩子做過最出格的事情——半夜偷偷起來修改了志願。

當錄取通知書送到家裡,父親王玉國大發雷霆,氣急之下動手打了孩子。從那天起,王晨曦再也沒有了和父親溝通的慾望。

然而隨著年齡增大,王晨曦逐漸記起了很多從前的事情。

小時候他喜歡騎在爸爸肩頭,這樣才好夠得到父親的「八一」帽徽;

他還很喜歡在家偷偷把父親的軍功章掛在胸前,也認為有一個軍人父親非常神氣;

雖然父親參加過的家長會屈指可數,但也經常在部隊利用屈指可數的閒暇時間偷偷找班主任打聽他的成績;

父親想為自己報考軍校,也是和所有父親一樣望子成龍,希望兒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父親並不是對自己不管不顧,反而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

大學畢業後的王晨曦理解了父親,決定填補父親的遺憾,報名參軍入伍,成為一名高原軍人。當王晨曦站上父親曾經堅守的地方,終於慢慢理解了父親掛在嘴邊的「沒有國哪有家,自古男兒當報國」,也理解了父親對家庭那種不流於表面,卻溶於時間長河的愛,於是王晨曦決定為父親寫一封足夠冰釋前嫌的家書。

這封家書最後寫道:
親愛的爸爸,我想和您說聲對不起。為我曾經怨恨您的歲月,為我曾經對您的不解。我還想對您說一聲: 請原諒兒子當初的叛逆,不穿上這身軍裝,我永遠無法理解您當年的選擇和堅持。
王晨曦

平凡父親,做最不平凡的事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來自重慶綦江的滴滴快車司機羅軍羅師傅和他的女兒。

年輕時的羅軍在重慶綦江玻璃廠工作,玻璃廠改制後羅軍下崗了,羅軍夫婦成為去廣東打工大軍的一員。當我問起羅師傅去打工的感受時,羅師傅嘆了口氣,無奈地說:「從內心上講,我們根本就不想去外面打工,但是沒辦法,你在家裡沒什麼工作,也沒什麼收入,只有在外面打工才能承擔一個家庭的費用。」

外出務工、回老家過年,羅軍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十幾年,直到他收到一封來自小學三年級女兒的信。三年級的女兒正好在第一次學習寫作文,於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稚嫩的小手一筆一划在方格紙上寫下了對爸爸想說的話。

在信里女兒把自己稱呼為「留守兒童」,在當時留守兒童還是一個時髦詞,但就是這個詞針尖一般扎在羅軍心頭上。女兒在信里還講,沒有父母在身邊,也沒有父母接送,很羨慕別的小朋友,她只能每天枯燥的自己上學下學,似乎自己成了被父母拋棄的小孩。

這些話讓羅軍非常慚愧,沒想到自己的寶貝女兒竟然成了「留守兒童」,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責。從這封信開始,羅軍開始嘗試回老家工作生活。

可三番五次回家調查工作機會後,現實的殘酷讓他很難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家鄉沒什麼工作機會,無奈之下只能撂下女兒的期盼,繼續背井離鄉,只能選擇給孩子更多經濟上的支持。

時間來到女兒初中畢業報志願,女兒一次叛逆的選擇讓羅軍下定了回家的決心。本身以女兒的成績可以上普通高中,但叛逆的孩子直接報考了職高。

得知消息的羅軍非常傷心,顧不上經濟壓力了,把佛山的所有工作事情拋之腦後,選擇回到老家陪在女兒身邊。

然而回到老家的羅軍最現實的問題還是收入,直到在一次飯局上遇到了幾個年輕人。這幾個年輕人在席間擺弄著手機在聊,這個今天有400,還有人掙了500,有拿到特殊獎勵的還更高。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羅軍打聽才知道他們都在跑滴滴。羅軍心一橫,直接跑到賣車的地方,買營運車、考證,干起了快車司機。剛跑那一年的十月,因為有國慶假期,羅軍就拿到了1萬多元的收入,這在一個內地山區算是非常豐厚了。

這份工作不僅讓他留在了老家,羅軍師傅也能利用跑車之餘的時間去陪伴女兒。常年留守兒童經歷,讓女兒性格變得非常內向,甚至跟父母溝通交流都比較少。女兒早上7點上學,羅軍就早早起床,開車把女兒送到學校,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女兒晚上9點下學,羅軍就準時收車,接女兒回家。

接送路上,羅軍也會拚命地和女兒說些話,從一開始的不回答,到慢慢願意接話,再到後來和他正常交流,這些變化讓羅軍認為自己的付出都值得。

今年高考,女兒在他的陪伴下順利考入重慶建築工程職業學院,受爸爸影響選擇了交通安全管理專業,還申請到了「滴滴橙果獎學金」名額。

羅軍最後講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他說:「這不是吹牛,這是真的。我最大的成功就是孩子考上了大學,然後我跟孩子的感情也在慢慢加深,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我們這個小家庭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孩子成才,希望孩子以後成為對家庭、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這是我聽到過的一位最平凡的父親,講過的最不平凡的話。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古文觀止·觸讋說趙太后》,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趙國請求齊國出兵相救,齊國要求趙太后兒子當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后堅決不同意,左師觸讋說服趙太后時,說出了這句經典名句。這句話意思是,父母真正愛子女的方式,是要為子女做最長遠的打算。

第三個故事主人公是來自海南的喻師傅,喻師傅也是一位滴滴快車司機,他的兒子在今年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順利獲得了「滴滴橙果獎學金」名額。

如果說重慶的羅師傅是一個守護者,那麼海南這位喻師傅就是一個堅實的引導者。他對孩子的要求始終都是:「我不在乎你賺多少錢,我最在乎你能不能做一個國家的棟樑之材。」

講起來他的兒子,喻師傅話音間全是滿滿的驕傲。喻師傅的兒子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在學校里從來都是名列前茅,生活上也品行端正從來不需要別人操太多心,可這些離不開喻師傅從小到大嚴格的教導。

喻師傅教導孩子的方式,甚至可以稱之為「嚴苛」。

那是兒子小學三年級的一天,放學時老師把作業寫在了黑板上,可是他兒子貪玩,下課鈴一響就飛奔出了教室,並沒有注意作業是什麼。晚上回到家裡,喻師傅問兒子有沒有作業,兒子回答說沒有。

第二天老師的電話就打了過來,說全班49個孩子都交了作業,就你兒子沒寫。喻師傅一聽火冒三丈,兒子要麼是說了謊故意沒寫作業,要麼是心思都在玩上,沒有看到老師的作業,他認為必須給孩子一個刻骨銘心的教訓,他的方法是「通過皮肉,觸及靈魂」。

這是喻師傅對兒子下手最重的一次,那種場面「皮開肉綻」都只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狀態形容詞。甚至孩子的老師都抱著孩子哭,認為他爸爸打得實在是過分了。

我聽到這裡問喻師傅:「打他的時候,您是什麼感受?」喻師傅長嘆一口氣:「天下父母誰又會平白無故打自己的孩子,打在他的身上,痛是痛在我的心裡。但是我的目的就是讓他記住,下不為例。」

常說,父愛是一座山,高大威嚴;有時候父愛也是一汪水,無微不至。

去年下半年,正在高考衝刺階段的兒子陽了。平時孩子有個小磕碰,嚴格的喻師傅會要求孩子堅強的站起來,但新冠到來,喻師傅展現出了他「一汪水」的一面。

在病情最嚴重的時間裡,喻師傅擔心孩子半夜發高燒降溫措施不及時,於是和孩子同睡在一張床上,當孩子睡著了,喻師傅強撐著不睡著用手一直摸著孩子,感受孩子的體溫,溫度一升高,他就趕快去拿冰袋降溫。

連續5天,每天24小時從不間斷。在這種時刻,沒有任何測溫裝置能比父親的手更敏感,更有效。在小喻同學的自身努力以及家庭的關懷下,小喻同學在今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順利考入夢想中的軍校——國防科技大學。

在很多家庭關係中,父親似乎總是那個兇巴巴、不溫柔的形象,可他卻是最愛我們的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讀懂了這句話,就會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

這些平凡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個個不平凡的父親。他們身份各異,有的是滴滴司機,有的是退伍軍人,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為了子女,願意傾盡一切,用一顆堅韌而無私的心來支持他們。

每一位中國父親都如同一座偉大的「海上冰山」。他們或許不擅長言辭,但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深情。他們執著於比表面所展現的更多的付出。這些父親,常年奔波在滴滴車的座椅上,或曾肩負著國家的使命,但無論何時,他們都牢記著家庭的責任,堅守著對子女的愛。

他們或許不會頻繁地表達情感,但他們的愛,如同冰山水下的厚重,永遠存在。這些父親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他們的故事是關於堅韌、奉獻和無私的故事,每一個都值得被銘記和尊敬。

任何困難都不可能難倒一位中國父親,但是也不妨礙社會向他們傳遞一些善意。故事裡出現的「橙果計劃」就是滴滴推出的國內首個關注網約車司機子女教育發展的公益項目。

高考期間,「橙果計劃」會為參加高考的司機家庭提供持續和多元的支持,包括考前加油包,高考獎學金、家庭夏令營等。

今年已經是滴滴「橙果計劃」施行的第六個年頭,今年已經有9512人考上了本科,2607人被985/211等重點名校錄取,還有113個孩子考上了被譽為「國防七子」的工信部直屬高校。(國防七子: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

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滴滴一直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橙果計劃」只是滴滴眾多公益活動之一。2021年河南及山西水災,滴滴陸續捐款1.8億,並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設立「滴滴應急救援」項目;為了幫助社會弱勢群體解決出行問題,滴滴還推出了無障礙服務和助老打車等服務。

今年7月末開始,華北等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北京、河北等地受災嚴重,全國多支民間救援力量趕赴受災現場,協助當地開展救援工作。「滴滴公益救援隊」是其中一支救援力量。自7月31日以來,「滴滴公益救援隊」派出北京、太原兩支分隊,分別前往北京房山、河北保定支援救災一線,共計轉移被困群眾930人,其中包括發燒的幼兒、需要透析治療的兒童以及高齡老人等。

滴滴的善舉獲得不少社會各界讚譽,這些讚譽不僅是對滴滴的認可,也是對網約車司機的認可,更是對那些父親們堅韌、奉獻、無私的愛的最高讚美。

他們或許不善於言辭,但他們的行動訴說著父愛的深情。每一個滄桑的父親都曾經是白馬少年,他們也曾意氣風發,也曾有數不清的夢想。但當他們成為父親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夢想和意氣風發都歸一成四個字:家庭、孩子。

我們曾經不懂他們的嚴肅,不懂他們的冰冷,但時間終究會讓我們釋懷。可時間不等父親,父親是在突然間變老的,我們又還會有多少時間來感激和回報呢?

願時間慢一點,讓每一個冷得像冰山的父親,都能等到孩子長大。